首页 理论教育傈僳学史料丛刊第五卷:我的上刀杆之路

傈僳学史料丛刊第五卷:我的上刀杆之路

【摘要】:我在结婚2年后,也就是1975 年开始上刀杆的。我的上刀杆技艺是师父传授的,我的师父是余海旺,是他教我上刀杆。我们这里,上刀杆的时间定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这一天。上刀杆前7天开始准备。二月初八上刀杆,上完刀杆当天或初九活动结束,收拾场地。甲马是用木板模子印刷出来用来纪念王尚书的,如果没有甲马是不能上刀杆的。上刀杆只能是男人,女人不能上。王骥死后,傈僳族人安葬了他,并举行上刀杆下火海来纪念他。

我在结婚2年后,也就是1975 年开始上刀杆的。我的上刀杆技艺是师父传授的,我的师父是余海旺,是他教我上刀杆。师父教我们相当严格,不听话的都不要。我在上刀杆前,练习了3 ~4 晚上。第一次上去时感觉有些害怕,下来后就好了。

我们这里,上刀杆的时间定在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八这一天。上刀杆前7天开始准备。先杀4 ~5 只鸡或者猪,祭祀上刀杆的历代祖师,祭祀祖师时要烧香火、甲马。还需要祷告,祷词大致意思就是祷告师父和历代祖师,在二月初八上刀杆这天要多多保佑,上刀杆平平安安,不要割到手、割到脚,不要让徒弟掉名誉。但凡上过刀杆,现已亡故的都是祖师。

上刀杆的树专门用栎树。一对栎树要求要一样长,长度够绑得下36 把刀,树的长度是多少我记不得了。用排数的话,要12 排长(排,双手张开的长度,通常1.6 ~1.8 米,估计刀杆高度在19.2 ~21.6 米)。之所以要栎树是因为其他树竖起来会断,但是栎树木质硬,不容易断。砍刀杆的时间是正月初二早上,不同寨子轮流砍,今年这个寨子明年那个寨子。有的时候是一队二队一棵,三队四队一棵。正月初二这一天每个社的社长带着男社员,请一位木匠师傅到山里砍刀杆。木匠师傅选取适合做刀杆的树,砍倒后由木匠师傅砍削好,年轻人把削好的树抬到平整的地方晾晒。到了二月初六这一天,又或者二月初一到初六的任何一天,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把树从山里抬回来,放到竖刀杆的位置。

到了二月初八,家家出钱出物,没有具体规定要出多少,比如出一点米,或者出点钱,多少没关系,只要心意在,相当于做功德,多少自己家决定。大家捐助出来的钱米就用在这一天的开销。二月初八上刀杆,上完刀杆当天或初九活动结束,收拾场地。如果大家捐出来的钱米比较多,那么就给帮忙收尾的小工多开点钱,如果少就少开点。

绑在刀杆上的刀是大家家里的长刀。傈僳族人家都有长刀,到了竖刀杆这天,带着自家的刀来,一把两把都可以。这是不用说的,也不用通知,到了这一天,大家会自动地带着刀过来。

绑刀杆是用竹篾,篾子是荆竹篾。藤篾韧性好,不容易断。绑刀要由工作扎实、认真、有经验的人来绑。我们这边原来没有铁刀杆的时候,主要由我负责绑。我在绑的同时还要检查别人绑的是否牢固,不能松。绑刀一定要稳,要扎实。现在的刀杆上插彩旗,过去主要挂黄钱、黄旗、彩旗、甲马。甲马是用木板模子印刷出来用来纪念王尚书的,如果没有甲马是不能上刀杆的。这个甲马印板已经用了四代人,是用木心花的树根制造的。现在我们这边用的甲马,都是照着这个雕刻的,他们刻出来一个的要150 元。二月初八早上,几个社的人一起来竖刀杆,无论男女老幼都一起帮忙。早上竖好,下午十二点或一点开始上刀杆。

在竖刀杆的时候,尼扒在灵台(灵台里有牌位,有王骥的像)里献着(祭祀)。城中玉泉园里边有刀杆表演,每次表演前也要进行祭祀。现在这边不怎么弄,已经商业化了。尼扒在灵台里祭祀祷告,刀杆那边就不用再祭祀。等刀杆竖好以后,各个村寨的人来齐,大概在12:00 多一点的时候开始上刀杆。上刀杆前,师父要画水,给上刀杆的人画手画脚。在一碗水中点入沫香,做成沫香水,画上咒符。画水的目的是保证手脚干干净净、清清秀秀。上刀杆只能是男人,女人不能上。上刀杆要胆大,心要平静、要稳、要敢闯,这样才不会掉名誉。

上刀杆只能按规定从一面上,从另一面下来,不能颠倒、弄反了。上刀杆有纪律和规范,按规范来上就吉利,不按规范就不吉利。第一个上去,距离地面一丈左右(3.3 米),第二个再上,以此类推。在刀杆的中间有一个歇息、休息的地方,叫歇气台。两边上下的时候就在歇气台这个地方错开。上刀杆时,师父先上,弟子在后。第一个上到刀杆顶的是师父。第一个上到顶的人要放鞭炮,目的是给王骥庆生。因为传说二月初八这一天是王骥的生日。四面八方的将士聚拢来给他庆寿。另外,第一个到顶的人要耍东南西北四方的旗子,先耍东方。耍旗子象征着开天门,四面旗象征着四座城门。东方的旗子是红色,南方黄色,西方黑色,北方白色。先开东方的天门,东方是日出的方向,开了东方天门就知道其他三个方向。西方是黑旗代表着黄昏。南方是黄色,月亮出的颜色。北方是白色,意思是第二天出太阳,天亮。开天门的目的是让四方神看得见,像山神、土地神等都来保佑这个地方。摇旗就是开城门,放人马出去作战。摇旗之后,要把旗子抛向相对应的方向。如果旗子落地是站立的,旗杆插到土里,说明这一个方向这一年里风调雨顺,疾役少;如果倒掉,没插稳,这一方的人这一年里可能疾疫多点。过去都是在田坝里上刀杆,插得稳,现在水泥地,没办法。扔旗子也是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来扔。带头的师父扔完旗,下来后,后面有几个上几个,就没有仪式上的事了。

每年上刀杆这一天总共要上去3次,如果是3 年1 次,就上1 次。历史上每过3年,王骥放将士回家探亲一次。因为平时忙于打仗,死的死,伤的伤,回不了家。服役满3年,就可以回家探亲。每隔3年论功行赏一次,提拔军官、惩处将士、放将士回家探亲等。

关于王骥的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傈僳族人假装汉族加入王骥的部队,结果部队内部有人叛变谋划要杀害王骥。这个傈僳族人晚上起来上厕所,不小心听到有人要谋杀王骥,要在水牛肉里下毒。第二天,这个傈僳族人挡住不让王骥吃有毒的牛肉。王骥很生气,认为自己是将军,这么好的菜,这个奇怪的手下偏不给他吃。王骥的筷子被这个傈僳族人打掉,将军很生气,给这个士兵一巴掌。两个人就闹起来,饭也吃不了。夜里,这个傈僳族人把王骥套住,连夜带出军营,请人用轿子抬走,抬了七天七夜,在山里不停地转,躲过了杀害王骥的人。最后把王骥带回了家,村里的卫兵夜夜为王骥站岗,不让外人加害。造反的人派兵四处搜寻王骥下落,到各民族村寨查寻。到了回族的村寨,回族很厉害,把来找王骥的人暗杀掉。过了三年,王骥老死。王骥死后,傈僳族人安葬了他,并举行上刀杆下火海来纪念他。

二月初七晚上下火海。一年的生产生活中,我们拿了不该拿的、吃了不该吃的,踩到了不该踩的,要通过下火海把各种不干净、不吉利、不顺畅的东西去掉。下火海前要在堂里祭祀。然后筹备下火海的各种事项,准备祭祀和吃的东西。下火海用的炭叫将军炭,采用山里的大栎树,砍倒以后塞进炭窑,点火后焖干成炭,栎炭火辣、温度高。因为村里有很多打铁的和烧炭的,加之各家各户都备炭,到了下火海这天,一家背一篮来。初七这天,下午5:00左右,家家户户把炭带到。一家10 多斤,几百户人家,总量上非常大。等太阳落山,七点多的时候开始点火。下火海之前要开香路,由香通来主持。把香点燃后交叉放在地上,下火海的师傅踮着脚尖从上面走过,不能踩到香条。开香路为下火海、上刀山准备,以保烫不着、割不着。下火海的次数不固定,人多就多跳几次,人少就少跳几次。下火海完了之后,大家就围着火堆跳嘎。

我自1975年以来每年都要上刀杆。到目前为止我收了18 个徒弟,已经有3个过世。现在上刀杆,在我们这边年纪最大的就是我,其他的大部分是40多岁。许海山上了3年,今年21 岁,是徒弟里边年纪最小的。现在我不去,徒弟们也可以去了。我希望徒弟们听从政府的安排,上级部门安排到的时候积极去,不要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