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措,在准噶尔各部引起强烈反响:嗣是辉特、和硕特,鳞集麇至。绰罗斯诸台吉,以巨族率先迎附。乾隆皇帝用封爵就达到了其安抚准部的目标。清廷以皇族的爵位授予藩属的准噶尔部头领,显示对其等同皇族的重视。乾隆皇帝还授予策凌以特古斯古鲁克汗,在其死后,又允许其子索诺木古木布袭封。......
2023-10-12
中国古代有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贵族和功臣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的爵位制度起源于商代。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但当时的爵位并没有严格区分,也没有等级之别。西周时期,公、侯、伯、子、男则成了国君的通称,并非爵禄。战国时代,逐渐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明确划分。
封爵制度与古代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秦始皇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予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予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则分成了十四等。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在其他时期,爵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潘道正)
有关中国文化常识的文章
这一举措,在准噶尔各部引起强烈反响:嗣是辉特、和硕特,鳞集麇至。绰罗斯诸台吉,以巨族率先迎附。乾隆皇帝用封爵就达到了其安抚准部的目标。清廷以皇族的爵位授予藩属的准噶尔部头领,显示对其等同皇族的重视。乾隆皇帝还授予策凌以特古斯古鲁克汗,在其死后,又允许其子索诺木古木布袭封。......
2023-10-12
关键就是,在中国文明的价值系统中,语言和文字的地位恰好相反。从古史起源上,中国的文字从来就不是语言的衍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从商人到周人,又都明确赋予了文字不只超越语言,而且超越有限人间现世的地位。如果说有文化价值上的本质论的话,在中国,文字才是本质。从历史角度应该予以补充解释的是:中国早就存在一套非表音文字,并不意味着就必然不会,不能再创造出另外不一样的表音符号系统。......
2023-08-28
中国古代井田之制,即现世社会主义家所谓之土地公有法。岂知最近之社会主义者,穷思极虑发表土地公有之主张,乃适与吾国三千年前井田之制,若合符节欤。孟子所提倡之社会政策,察其内容,多有与集产主义相仿佛。如今将井田制度之概要,分述如下。第一项井田制之起源吾国井田之古制,将全国之田,统划为井字形。井田之制成,未遑改变。梁任公对于井田制之起源,论之甚精,兹略引之。最古之土地制度盖如是。......
2023-11-22
与此同时,各种服务性行业很是发达,这对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众多居民的日常生活的维持,都是起很大作用的。塌房每月收租费,雇人防守,并于夜间巡警。北宋东京小的服务性行业比较发达,临安这种小行业更多而更有发展。而且这种小行业中,也已有组织成“行市”的。所谓四司六局,实际上是官府支持的一种服务性行业,专为官府和富贵人家举办筵席提供方便。......
2023-10-12
在此,试以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学科专业目录为例,探讨我国学科制度改革可以借鉴的经验以及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建设的路径。借鉴美国的学科划分与设置制度,我国在开展下一轮学科目录调整时,可以将心理学与体育学从教育学学科门类中抽离出来,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学成为一级学科的再学科化目标。另外,美国学科专业的设置与修订标准,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亦有启发。......
2023-10-05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了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上述史料即选自《选举志》,阐述了唐朝科举制的分类和录取办法。这些都是固定年份举行考试的,天子下令考试的称为制举,选取特殊人才。......
2023-08-07
根据上面的叙述,可知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诸侯国的国都,都推行着西“城”连结东“郭”的布局。到春秋时代,中原诸侯中的一些大国,在相互争霸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国都力量,有采用这种布局的。春秋战国时代战争十分频繁,建筑城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加强军事上的防守设施。春秋时代各国纷纷修筑城郭,都是为了防御。文化区的设置,也是战国时代都城的一个特点。......
2023-10-12
综观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历史,都城布局有三次重大的发展变化。春秋时代,随着天子权力的衰落,诸侯中大国势力逐渐强盛,中原的大国都城有采用“城”“郭”连结布局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大国都城,先后出现宫城连结大郭的布局,但是形成的过程不一样。此后曹魏、西晋、北魏建都洛阳,还是在这个布局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调整。隋唐以后的都城,都采用东西对称、南北向的中轴线的布局,这是在东汉都城坐北朝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23-10-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