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研究

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与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精”要以实用为度,即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内容要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重点介绍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例和应用方法。学生除了精通一门专业外,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

(一)课程决策分权化

高职课程开发与决策的关键是,必须有产业界参与,工作部门提出要求,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就是说,特别要注意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具体地说,高职课程的设计要有多方参与,它可以由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单位——院、系或教研室牵头,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与用人单位,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建立专业管理委员会,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在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行业等共同参与制定课程计划比较普遍。例如,德国巴符州的高职商务英语教育机构——职业学院,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都由学院的专业委员会制定。这种专业委员会有学校、政府和企业多方面的代表参加,专业委员会还负责专业培养的目标、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等。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建立管理委员会对于高职学校的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以往课程设置只局限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倾向,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对于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和规律知之甚少,还处在探索阶段,必须依靠由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和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联合组成的教学管理共同体专业管理委员会,才能做到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才能确保培养出优秀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二)课程目标具体化、综合化

一方面,无论是每门课程本身设计的目标,还是整个高职课程模式开发的目标,都要有明确的宗旨和指导思想,以便高瞻远瞩,全面驾驭各项工作。另一方面,无论是总目标,还是分目标、子目标,都要力求具体化,有针对性,有明确的内涵。笔者认为,总目标的表述可参照行业特点,分目标与子目标要尽可能行为化。此外,一切课程编制都要以目标为中心来展开,切忌脱离目标,摆花架子,做虚形式。当然,目标本身必须是合理的,是经过反复研究而制定的,能充分反映职业能力、岗位(群)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要。

(三)课程理论适度化

理论适度化既要在高职商务英语教育专业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又要做到少而精,要以够用为度,不追求专业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是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精”要以实用为度,即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课程内容要突出专业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直接效用性,重点介绍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应用范例,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范例和应用方法。

(四)课程设计动态

为培养目标服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选用与编写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动态之中。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程组织不再以学科为中心,自我封闭,而是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课程内容也不再是完全确定、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技术成果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修正。其过程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计—教材选择与编写—教育实施—评价反馈—修改调整”。

(五)课程结构模块化

所谓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就是把教育内容编排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单元,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知识单元,也可以是操作单元,还可以是一个情景模拟单元。如通过设立模拟英语翻译室,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从事翻译处理工作,增加真实感。而且同一模块既可以提供给一个专业使用,也可以供几个专业共用;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也可以对现有的模块做增减。这里要指出的是模块操作的这一单元,即实践性环节,放在何时进行值得研究与探讨。目前,多数的学校选择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即学生毕业前夕,才集中一至两月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而这种实习注定只能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些学校则采取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将学生全部集中起来进行模拟实习,这种实习也比较难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无法安心进行模拟实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把先学习、后模拟实习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实习,即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例如,商务英语函电课程每周安排八课时,即四课时理论讲授,四课时模拟实验课。这种边学习、边模拟实习的做法,既可以确保实践技能课的顺利进行,也可以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

(六)国际化原则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课程的国际化是指课程发展或者变化的过程,目标是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和课程操作中,所谓正式是指课程的内容和资料,而操作是指教和学的手段、学生群体、课程的时间、地点等。

国际商务是九种国际化课程类型之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加大国际知识、国际理解和外国文化的比重。具体来说,就是凡有“国际”“外国”字眼的课程,必须按照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外国文学欣赏等课程,开设WTO基础知识等与国际规范相一致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原则还包括人员的跨国流动,如聘请外国专家和外籍教授进行授课以及派遣高职院校教师出国进修、留学等。此外,实现资格证书国际化,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前应获得国际市场认可的资格证书,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七)现代化原则

所谓的现代化就是指课程设置要体现时代特征,要具有先进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商务中的EDI技术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体现现代技术的发展,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等。

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人才,是在未来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是具有现代化操作技术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必须体现现代化原则。因而,在课程设置中应增加电子商务、网络知识与维护等现代化内容,同时,原有教材还应增加符合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内容,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八)弹性化原则

目前,国际经济风云变幻,就业的不稳定性使工作转换更加频繁。国际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有较强的就业弹性,具有适应市场、工作岗位变化的伸缩性。学生除了精通一门专业外,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国际商务专业课程外,还应根据学制和学时的多少开设金融会计保险法律等相关课程,以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体现出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九)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高等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商务英语专业又不同于其他国内专业,具有鲜明的国际性。因而,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除设立校内模拟实习室、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尝试进行国际合作办学。主要思想是借鉴国外“产学合作”“厂校挂钩”形式,实现产和学、厂和校的跨国合作。毕业生可在国外企业实习,聘请国外企业人员为指导教师。这样既可以使培养目标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为国外企业提供充足劳动力,同时,根据国际市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形成良性循环,形成商务英语专业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