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元代名臣廉希宪的果断决策与统帅才能

元代名臣廉希宪的果断决策与统帅才能

【摘要】:希宪先发制人,果断逮捕刘太平、霍鲁海下狱,命汪良臣率领陕西诸军进军六盘山。汪良臣被廉希宪的气度折服,立刻带兵去镇守关中。下命令让廉希宪统帅关中的所有军队,并可以临机处置,无需上报。陕西有浑都海的两个部下密谋发兵响应六盘山,却被八春捕获,与其党羽五十多人被关进乾州监狱,八春押送了其中两人到京兆来,请廉希宪处置。

廉希宪(1231—1280)是维吾尔族人,隋唐时期称作回纥(或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明清以后才称作维吾尔的。维吾尔的祖先在古代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重要成员,他们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祖国统一,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元代的廉希宪就是这其中的代表。

廉希宪本来不姓廉,他的父亲名布鲁海牙(1197—1265),跟随成吉思汗西征,忠诚勤劳。1231年,廉希宪的父亲被任命为燕南诸路肃政廉访使,也就是主管司法刑狱和官吏科考的长官。任命的当天,次子希宪刚好出生,他非常高兴,对家人说:“我听说古时候有人用官职为姓氏,上天大概是要我以廉为姓吧。这孩子一定能光宗耀祖”。从此,他的子孙便都以廉为姓。汉族本有姓廉的,最著名的是战国赵国将领廉颇

廉希宪从小学习儒家经典,仁义为怀。九岁的时候,家里的四个仆人偷盗了五匹马逃走,按当时蒙古的法律是要被处死的,廉希宪哭着劝阻了家人,保住了这几个人的性命。以后他在各地都禁止杀戮,善待百姓,这与其他蒙古将帅大肆杀戮形成鲜明的对比。

自幼生长在汉地,他很热心读儒家经典,经过数年的苦读,学问很深。1249年,廉希宪十九岁,忽必烈(拖雷的第四子、成吉思汗的孙子)在到处招贤纳士,听人说廉希宪学识渊博,就召他入王府为卫士,对他很是器重。一次,他正专心地读《孟子》,忽必烈派人来叫他,他揣着书就去了。忽必烈问他书里讲些什么,他便将“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等思想讲给他听。忽必烈称赞他:“真是一个廉孟子啊!”从此,廉希宪就以“廉孟子”著称。

廉希宪不仅文才出众,亦善骑射,他在忽必烈的幕府的时候,和大家一起比赛射箭,有人要拿廉希宪腰中的三支箭,“反正你用不着”。廉希宪说:“你是不是觉得我是书生不会射箭?只不过我的弓软一点。”旁边的人给他换了一张强弓,廉希宪从容的射了三箭,三箭都射中靶心。后人说他下马读书,上马杀贼,是文武全才。

在近30年的政治生涯中,廉希宪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地位仅次于中书令和左、右丞相,是元朝开国功臣。但他虽身居高官显位,手握大权,却能以“大丈夫见义勇为,祸福不足以动摇”自戒,从不考虑个人的进退荣辱。他一生清贫廉洁,为政刚直不阿。用兵主招抚,不专事杀戮。攻占各地后,又下令招徕流民,发展生产,减轻赋税,维持社会安定。他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体察民间疾苦,并致力于除暴安良,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和赞扬。

(一)辅佐世祖,平定关陇

拖雷是成吉思汗第四子,他四个儿子都曾称帝,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他的长子蒙哥即元宪宗,二儿子就是忽必烈,为元世祖。1259年,蒙哥汗卒于合州(今四川合川东),戍守都城哈拉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的忽必烈幼弟阿里不哥,想乘哥哥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汉江夏),次兄旭烈兀率军攻叙利亚(后来他建立伊利汗国)之机在和林谋夺汗位。1259年7月,蒙哥死于重庆合川钓鱼台,此时的忽必烈在鄂州前线指挥作战,他的弟弟阿里不哥留守漠北,兄弟俩都开始了谋取汗位的行动。廉希宪力促忽必烈迅速北上,汉人谋士郝经也劝忽必烈“断然北返”。忽必烈与南宋右丞相贾似道议和,率军北还,争夺帝位。1260年春,他回到开平(后名上都,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金莲川草原)。希宪进言:“阿里不哥掌握留守汗廷之权已有多年,假使奸人奉他即位,下诏来召,我们就被动了。如果殿下先即大位,颁布诏书,他若拖延不来,就是叛逆。时不我待,要早定大计。”

按照蒙古国的传统,新的大汗产生要经过忽里勒台大会的推戴,参加大会的都是宗王、贵戚、大臣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各有支持者,因此,两个忽里勒台大会分别在开平与和林召开,蒙古帝国也就有了两个大汗。不过忽必烈更汉化,他仿照中原王朝建立了蒙古国第一个年号——中统。中统之前没有年号,以干支纪年。

阿里不哥为争夺天下,命刘太平、霍鲁海行省于关右(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泛指函谷关潼关以西地区”),约六盘山守将浑都海等,从关中进兵反忽必烈。如果陕西、甘肃被阿里不哥的部队占领,对忽必烈极为不利。四月初,忽必烈遣廉希宪为陕西、四川宣抚使,急驰赴任,当时他年仅23岁。五月一日,刘太平等抢先一步入京兆(西安)。三日,希宪等人才到,于是西安出现了对立双方派来的长官,人们无所适从。希宪先发制人,果断逮捕刘太平、霍鲁海下狱,命汪良臣率领陕西诸军进军六盘山。汪良臣以未得圣旨推辞,希宪即解所佩虎符银印授给他,说:“这都是我接受皇上密旨的凭证,你只管听命办事,任命决定已经快马加鞭报告皇上了。”又付给他银一万五千两,用来赏赐立功的将士,拨款赶制军衣。汪良臣被廉希宪的气度折服,立刻带兵去镇守关中。他又临时组织休假在家的官兵和预备役四千军队交八春(人名)统帅,告诫他们说:六盘山兵精,不要轻易出战,只虚张声势,使其不敢来袭。正在此时,使者来颁圣旨,部下建议先看圣旨,再作处理。希宪命令先将刘太平、霍鲁海处死,枭首示众,然后接诏。上书引咎自责,坦率地承认不看诏书,先杀刘太平、霍鲁海,又擅权任命汪良臣为统帅、调军、发库等事。

不料,忽必烈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称赞他做得好,并下诏安慰他说:“朕委任你独当一面之权,凡事当随机应变,不要墨守陈规,坐失事机。”下命令让廉希宪统帅关中的所有军队,并可以临机处置,无需上报。

陕西有浑都海的两个部下密谋发兵响应六盘山,却被八春捕获,与其党羽五十多人被关进乾州监狱,八春押送了其中两人到京兆来,请廉希宪处置。廉希宪对属下说:“浑都海不可能乘机向东侵犯,而且他们内部意见不一致,如果看见自己的将领被抓起来,就会打草惊蛇,他们狗急跳墙,更有可能反叛。人都有贪生怕死的心理,把他们宽释,这支军队剩余的士兵可能归顺,由八春带领,才是最好的办法。”

当初八春逮捕各军官,全军士兵都非常恐惧,四处逃逸,后来听说军官都释放了,于是士兵们都大喜过望,奥鲁营安定了。这些士兵愿意为朝廷效力,归顺八春,八春就得到精兵数千人,一起向西讨伐浑都海。后来,浑都海被俘杀。关陇叛乱平息,阿里不哥归顺忽必烈。

秦陇平定,希宪又奏请下令禁止四川军吏虏掠降民,违者本军千户同罪,并禁贩卖人口;又放还所俘宋资州知州张炳震等,令他们写信给以前的同事和部下劝降,缓和了双方关系,四川局势得以安定。

希宪两次出镇关中,任京兆、四川道宣抚使,重用良将,力挫阿里不哥的支持者浑都海,平定关陇,随即升任平章政事。在拥戴忽必烈和平定关陇的过程中,不仅显示了廉希宪的军事才能,而且表明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远见,善于审时度势,临事镇定,处理问题果断的政治家。此后,廉希宪以中书右丞和中书平章政事先后在中央和京兆、山东、北京、江陵等地任职,为元朝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翊赞中枢,整饬朝纲

中统二年(1261)春,希宪奉诏还朝,入中书省;五月,授中书平章政事。他在朝廷秉公执法,大公无私,有几个著名的事例。

1.激浊扬清,知人善任

在元朝的各级地方政府里面,均设有达鲁花赤,类似中央特派员。达鲁花赤原意为“掌印者”,后来成为长官或首长的通称,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但有一个汉族人当过丞相,就是史天泽(1202—1275年),他是河北永清县人。当时有人说史天泽党羽众多,权威过甚,恐怕要谋反。在元朝军队南征灭宋时,他两次领兵出征。他主持中书省,协助忽必烈,为开创元帝国的一统江山多有建树,以致历仕五朝,均受倚重,成为元代汉人官至右丞相的唯一特例。《元史》对他评价很高,“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以比于郭子仪、曹彬。”忽必烈怕他势力过大,准备罢史天泽的官。廉希宪极力解释说,史天泽帮助陛下打天下,劳苦功高,遭人嫉妒,请千万不可听信谗言,要罢免他就连我一起罢免。忽必烈反复思考,改变了主意,史天泽得到清白。

又一次,忽必烈因别人的诬告要杀四川统帅钦察,廉希宪按下不理,忽必烈大怒说:“你还敢拖延?”希宪说:“钦察是大帅,因一个小人诬告被诛,民心必骇,不如押送朝廷,与举报人当廷对质,然后明其罪于天下为宜。”于是,朝廷诏二人对质,其后查明事无实据,钦察得以保全。

2.秉公执法,不计得失

至元六年(1269年),一次,忽必烈下诏大赦京城囚徒。一个西域商人匿赞马丁也被释放,廉希宪因为告假,不在京城,不知道这件事。匿赞马丁的仇家上告到忽必烈那里,廉希宪认为有大赦的诏书,匿赞马丁可以被释放,于是补上自己的签名。忽必烈很不满,认为不该释放,廉希宪说:“诏书没说匿赞马丁不能释放。”忽必烈生气地说:“我只下令释放囚犯,没说要放他。你们号称读书人,就不能理解上面文字中的意思?办事这么没有水平,你说该怎么办?”廉希宪想了想回答说:“我既然是宰相,办事不合你的意思,就该罢官。”廉希宪不但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而且品格也很高尚,一向推功揽过。遂于至元七年正月(1270年),和左相耶律铸同被罢官。居家四年,他以读书、教子为务。监察御史王恽上书赞扬他的功绩,建议起用,没有被采纳。

忽必烈问廉希宪在家做什么,侍臣说他闭门读书。忽必烈听了,叹息道:“读书确实是朕曾经倡导过的,读书不出来做事,读了有什么用?读书不用,还不如不读。”一向忌恨廉希宪的阿合玛害怕廉希宪东山再起,于己不利,就趁机说:“他哪里是在读书,不过是在整天吃喝玩乐!”忽必烈听了,怒斥道:“胡说!希宪清贫廉洁,人人皆知,拿什么吃喝?!”不久,忽必烈就起用廉希宪任北京行省长官,镇抚辽东。

3.疾恶如仇,进贤若渴

廉希宪任平章政事的时候,正遇上拥有权势的大奸臣阿合玛总揽国家的财政大权。阿合玛(?—1282)专靠阿谀奉承,取得了皇上信任。1958年,田汉的话剧关汉卿》曾写到这个人物。1270年,忽必烈立尚书省,以阿合玛平章尚书省事,掌握了朝中的财政大权。他一方面为聚财敛物,一方面植党专权,把持朝政达20余年。

至元五年(1268年),朝廷始建御史台,又设各道提刑按察司。当时阿合玛说:“日常事务责成诸行省,钱谷财政交给转运使,现在如此复杂严苛,还怎么办事?”希宪说:“成立台察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之举,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没有比这更重要的。如不实行,使上下专恣贪暴,事情难道可以办好吗!”阿合玛无言以对。

有一次,廉希宪有病,医生说需要砂糖。当时的砂糖是稀有的东西,廉希宪家里没有,阿合玛派人送了两斤给他,想乘机结交。结果,廉希宪说:“即使吃了它可以长命百岁,我也不吃奸人的东西。”古代有志之士不饮贪泉之水,希宪也是崇尚气节的典范。

阿合玛贪赃枉法,搜刮钱财,在各地强占民田,获取四方之利,在家中设置总库。他还仗势欺人,欺男霸女,拥有妻妾400余人,荒淫到了极点。后来由于他与同伙分赃不均,互相揭发,把案情暴露了。忽必烈大吃一惊,如梦初醒,考虑到案情重大,就委托中书省进行审理查处。可是,中书省的几位大臣谁也不敢明察这件事。

正在朝廷左右为难之际,廉希宪挺身而出,毅然决定亲自审理这个案件。经过详细审问和调查,案件终于水落石出,人赃俱在,罪行属实,阿合玛及其党羽被分别论处了。廉希宪严肃地惩办了贪污犯罪分子,使元朝萎靡的朝政为之一振。后来,阿合玛与太子真金的矛盾日益尖锐。1282年,真金终于设计刺杀了阿合玛。阿合玛死后,罪行一一被揭露出来。忽必烈大怒,下令将阿合玛抛尸野外,任野兽食之。不久,阿合玛的妻、妾、子、侄以及私党多人被分别治罪。

4.抑制近幸,不畏权贵

至正十一年(1351)二月,朝廷任命廉希宪为中书右丞、北京等处行中书省事。用意明显是要他防范东道诸王、驸马跋扈或生异心。希宪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察知有西域人自称驸马,在城外扎营,绑架某富人,诬谄其祖父曾借了钱,逼其偿还。廉希宪即派人逮捕“驸马”。此人起初还很强硬,竟直入公堂,坐到榻上。廉希宪下令拖下来痛打,这人哀求免死,才稍稍宽待。后来他们连夜拔营逃走。

忽必烈的妹妹鲁国长公主与驸马打猎时经常踏坏百姓的庄稼,百姓既不敢怒,更不敢言。廉希宪知道后,当面质问忽必烈的妹夫说:“你们这些皇亲国戚,知法犯法,罪加一等。是你自己解决这件事情,还是我把事情上奏给皇上呢?”忽必烈的妹妹和她的丈夫赶紧说:“手下的人骚扰百姓的事,我们真的不知道。这样吧,我们出一万五千贯钱赔给受害百姓,你就不要奏报朝廷了。”从此以后,王公贵族们再也不敢滋扰百姓了。

《元朝名臣事略》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时正在营建东宫,有工部官员找到廉希宪,说名贵的牡丹只有您家的最好,希望能够移栽一些到东宫,太子知道这些花出自您家会念您的好的。廉希宪一口回绝说:“如果太子专门下命令要我的花,就算这园子是我的祖业,我也会毫无保留地献给太子,我早年侍奉圣上,官至宰相,从未巴结讨好乞求恩幸,现在病退了,难道还会用花来献媚么?”想借花献佛的工部官员讨了个无趣,灰溜溜地走了。

廉希宪不礼权贵,对儒士则极喜亲近,加以善待。建国之初,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职。主持政务那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刚归顺做了都元帅,春风得意,趾高气扬,带领很多骑马的随从,登门求见。他的弟弟廉希贡为他通报。廉希宪此时正在读书,没有回答。希贡出来,刘整又求见。希宪令人撤去座椅,让刘整站着。对他说:“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话,明天到我的衙门去说吧。”刘整狼狈不堪。不久,又有被拘执而流落燕京的南宋儒士求见,他们饥寒交迫,衣帽破败,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稿求见廉希宪。廉希宪的弟兄们都笑话这些人。希宪命其弟铺设坐椅,亲自出门迎接,命仆人备酒茶款待。和他们谈经论道,一见如故。诸儒士请求放他们南归,次日廉希宪就奏准放还。这天夜里,他的弟弟廉希贡问道:“刘元帅是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这是为什么啊?”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宋朝降将,所以要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重用才羁留在这里。我们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将来要依靠他们治国,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廉希宪像这样提携读书人,是对儒家教义有大功之人。

忽必烈说:“官吏贪赃枉法,百姓流离失所,物资匮乏,财政支绌,先朝患此久矣。自从卿等做了丞相,朕不用担心这些了。”廉希宪回答说:“陛下圣明,好比尧、舜,臣等未能像皋陶、稷、契那样辅佐您,惭愧呀。今日小有治理,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后来谈到魏徵,廉希宪说:“忠臣良臣,何代无之?关键要看皇上用不用。”廉希宪最崇拜唐代的魏徵,认为秉忠直言是做臣子的本分。他每次上朝议事,都是直言利弊得失,在朝堂上丝毫不留情面,忽必烈经常被他顶撞得十分恼火。一次,私下对他说:“以前我是宗王,你指出我的过失,我可以包容。现在我是天子,你是臣下,你怎么还能那样倔强呢?”他回答说:“当时你是王爷,现在你是一国之君,王府的事是小事,天下的事是大事,我如果不管是非曲直,都一味顺从陛下,那么天下将要受大害了。”

八思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教主,忽必烈即位后尊为国师,授以玉印。忽必烈命廉希宪受戒于八思巴,他回答说:“臣已受孔子戒了。”不从命,并解释说孔子之戒就是“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忽必烈也不能勉强。

(三)治荆有方,百废俱兴

早在五代时期,南平王国高季兴为了抗御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曾在荆州古城的北部修筑有“高氏三海”。那就是堵截住沮漳河水道,将洪水注入古杨水故道,使之形成“四柜”(指广而深的湖泊,形同水柜)。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孟珙被授以四川安抚使兼知江陵府。在视察防务的时候,他登上荆州城头,叹息地说:“江陵所依赖的三海,不料现在已经淤塞化为桑田了,敌人抽一鞭子,就兵临城下了!”于是,他督率军民大力修复挡水堤坝,又加宽加深,沮漳河的水自城西绕城而向北行,形成天然屏障。

至元十二年(1275),右丞相阿里海牙(1227—1286年)招降岳州(今湖南岳阳),向忽必烈奏请用兵荆南的方略。廉希宪说:“江陵是宋朝的重镇,地处江中上游,屯精兵不下数十万,如果不乘此破竹之势取之,江水泛溢,武昌、岳阳之城恐怕也难以守住。”四月,阿里海牙领兵沿长江进至沙市。沙市的北面,有一个碧波万顷的海子湖,刚好当年干旱无雨,湖水干涸,此前“恃水为防”的预设阵地已丧失应有的作用。阿里海牙见状大喜,于是指挥元军从湖中取道向沙市攻击。沙市原来是有城的,现在中山公园蜈蚣岭就是最后残存的一段。这次战斗进行得十分惨烈,《元史·阿里海牙传》记载说,“城不下,纵火攻之。”风助火势,火助兵威,一座繁华商埠顷刻化为乌有。元兵乘势杀入,宋军抵挡不住,沙市失陷。宋军都统程文亮战死,而近在咫尺的荆州湖北制置副使高达却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监镇司马梦求是司马光第五代孙,他穿上朝服,向着京城临安的方向遥拜,自尽而死。

阿里海牙督率元军攻入沙市城之后,大肆奸淫烧杀。这一暴行使他成为荆州历史上的罪人。历史上在荆州屠城的还有西晋伐吴的杜预,因他的颈上生有瘿(大脖子病),吴人便把葫芦系在狗脖子上嘲笑他。他攻取荆州后就大开杀戒。六月,阿里海牙遣张鼎前往江陵招降,宋荆湖宣抚制置使朱禩孙、湖北制置副使高达遂以投降。江陵表里襄汉,西控巴蜀,南扼湖广,地位十分重要。宋失江陵后,荆湖防线全面崩溃,荆蜀再也无法联兵东下,攻取南宋首都临安的伯颜也解除了后顾之忧。

阿里海牙攻取江陵,奏请朝廷派人镇守。忽必烈急忙召回廉希宪,派他行省荆南,说:“荆南地区归入了我朝版图,你要让新归附的人感恩,尚未归附的人向往归化。南方土地低洼潮湿,你可能不太适应。现在把大事托付给你,朕想你不会推辞的。”廉希宪说:“我时常担心的是自己的才能和见识都很浅陋,不能够胜任大事,怎敢以身体有病推辞呢?”忽必烈乃派廉希宪以中书右丞行省江陵,授与他任命三品以下官的权力。廉希宪临行前辞谢了忽必烈所赐财物,冒着酷暑直奔江陵。

1.恢复治安,整顿秩序

希宪至江陵,阿里海牙率部属往郊外迎接,二人级别相同,而他受到如此尊崇,威信大立。当时元军取江陵不久,城内哀鸿遍野,满目疮痍,一片萧条。秩序混乱,士卒纵横,抢掠商旅,城门白天也紧闭,严禁灯火,民心惊惶(元代长期实行宵禁,夜晚至清晨,禁止出行,屋内不准点燃灯火,不准闭门,防止造反)。希宪到达治所,当天就禁止抢掠,使商贩贸易通畅。令士兵各军归营,非调发不许擅自出军营一步;下令打开城门,撤去关卡,取消灯火之禁;录用原宋宣抚、制置两司幕僚,宋官归降者使仍任旧职。于是政事初具,人情渐安。荆州人经过元兵的烧杀抢掠,终于迎来一个爱护百姓的地方官,都有“久旱之后得甘霖”之感。

2.兴利除害,发展生产

前面说过,南宋为了防御元军,引沮漳河水注入古杨水故道,使之形成四个大湖,但这年没有能够阻挡蒙古骑兵的铁骑,淹没之地数百万亩。战事过后,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廉希宪命令挖开拦水的堤坝,放掉积水,四柜就从此消失了。但是荆州得到数万亩良田,分给贫穷百姓耕种,承诺三年不收租,三年后减半收租。当时公安县发生水灾,他调拨沙市储备粮二十万斛,用以赈济公安县饥民。斛是容积单位,元朝1石是2斛,1斛是5斗。

3.禁止杀俘、贩卖人口

成吉思汗制定的法律“扎撒”规定:将领在阵前俘获的人口,即为私有奴隶,可自由买卖。阿里海牙在对宋作战中,即在湖广俘降民三千八百户为奴,以一家五口计算就是两万人。“驱口”即供驱使的人,驱口及其家属分配给兵士,从事耕作,因为蒙古士兵们都不会种田,也厌恶农耕。驱口不能与其他阶层通婚,子子孙孙永为奴隶。廉希宪下令凡是杀害俘虏者一律按杀害平民治罪;俘虏如果患病被遗弃,允许人们收养,病愈后原来的主人不能索要;订立文书典卖妻子儿女的人,加重治罪,并没收他典卖所得的钱。他在京兆(今西安)任宣抚使的时候,有富商放高利贷给别人,收取数倍利息。希宪下令:无论贷款时间长短,只需还一本一息。

4.反腐倡廉,整肃吏治

元代官僚机构贪污腐化之风极盛。公然卖官,贿赂公行。“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呼天抢地”。很多地方官既不识字,又无办事能力,只懂得想尽办法向老百姓要钱。向人讨钱,各有名目。下属官吏参拜长官的“拜见钱”,逢年过节的“追节钱”,生辰的“生日钱”,办事的“常例钱”,送迎的“人情钱”,诉讼的“公事钱”,无事白要的“撒花钱”等等。希宪在荆州,首先登记宋朝旧有官吏中能干事的人,以备选取和咨询。还挑选了二十多人,根据才能授任相应的官职,从没有一点猜疑之心。左右之人提出异议,廉希宪说:“他们现在都是国家的臣子,有什么可怀疑的?”当时宋朝旧官吏晋见元朝官员,都要贿赂珍宝玩物。一天夜里,几个下属送来了大批珍玩,遭到他的严厉斥责:“你们仍担任原来的官职,有的还被破格提升,应当感念皇上的恩典,尽力报效朝廷。现在你们送的财物如果是你们自己的,我收下就等于拿了不义之财;一旦有属于公家的财物,此事就如同盗窃;如果是你们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我收下就等于是犯罪了。”送礼的人都惭愧谢罪离去。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使元代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5.尊师重教,兴办学校

廉希宪服膺汉学,热爱尊重儒家文化,有“廉孟子”之称。地方秩序刚刚稳定,他就又大力兴办学校,选择教官,购置经典书籍,亲自到学校讲课,以鼓励学生。他曾经撤了官舍,恢复竹林书院,赠书一万四千卷,使学生与日俱增。

早在西安任职时,他就注意兴学,遣使传忽必烈命令,征聘大儒许衡为教授,又保举他为京兆提学。根据蒙古法律大扎撒,战俘即为奴隶。当时,有抓儒生为奴隶者,他下令以官钱赎军士所俘儒生释放还家。有些权豪不服从命令。他下令强制执行,被俘儒生全部释放,得到自由的有五百余人。

6.关爱民生,安定湖广

廉希宪的德政声名远播,思州、播州(今贵州湖南交界)土官田、杨二氏及宋重庆四川制置使赵定应,都越过边境前来请求归顺。他拒绝接受这些降官献金,但所献的奴隶则接受之而释放回家,被释放的人于是自称“廉民”。

事情上奏朝廷,忽必烈说:“先朝不动用军队就得不到土地,如今廉希宪能让几千几百里之外的人越境前来献纳土地,可见其治理教化的效果。”守关之吏得到一封江陵的私人信件,不敢打开,上交朝廷。信中说:“忽必烈派遣廉丞相出京镇抚荆南,哪里只是人民受到恩德教化,连昆虫草木也都受到恩泽了。孟子说:‘天下恶乎定?定于一。'孰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廉希宪不喜好杀人,所以能做到这样。”

廉希宪兴利除弊,这使荆州很快出现了勃勃生机。几年后,忽必烈将他调回京师,江陵百姓拦路哭泣,留之不得,都争先恐后画像建祠。希宪还家,囊橐萧然,琴书自随而已。

(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至元十四年(1277)春,符宝郎董文忠掌中书大权,上奏说希宪有病,不适宜江陵暑热之地,朝廷召他还朝,征扬州名医王仲明为他治病。当时有人建议设立门下省,忽必烈采纳了,准备以希宪为侍中,传旨说:“鞍马之任,不再劳驾你了。坐而论道,时至朝廷,事有必须报告我的,可以坐轿子来。”希宪附奏称:“臣疾病不足让皇上担心,输忠效力,是我生平所愿。”太子真金也加以鼓励。后因阿合玛反对,门下省没有建立,希宪也从此闲居养病。

有一次,上都发生火灾,有人提议迁都。太常卿田忠良来慰问,希宪说:“上都是皇上龙飞之地,天下视为根本。最近听说失火,延烧民居,这不过是常事,千万不要以迷信的说法诱导皇上迁都。”不久,果然有一些人建议迁都,忽必烈说:“希宪病成这样了,还在为国家操劳!”于是停止讨论此事。

扬州名医王仲明为希宪治病,希宪服了他的药,能拄着拐杖站起来了,忽必烈高兴地说:“你有了良医诊治,病不久就要好了。”廉希宪回答道:“医生用药给臣治病,我能谨遵医嘱,以敬重之心来配合他,这也就您所说一样会好起来;假设我肆意而为,不把医嘱当回事,那即便是面对良医,又有何用?”忽必烈悟出这是廉希宪以医讽谏,对他愈加敬重,又派太子探病。希宪病重之际仍然不忘劝谏之责,他说:“君临天下有两种选择,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我的病虽然很严重,死生由命。我担心的是,奸臣当道,祸国殃民,这才是国家的大病。殿下亲近贤人,屏除小人,不然国家的病症日益沉重,就不可求药了。”

廉希宪临终时,仍然不忘叮嘱儿孙谨守清廉,他说:“真正的大丈夫见到正义的事情时不要计较个人得失,要勇于去做,如不去做,就是自暴自弃。”又说,“唐朝名相狄仁杰,死后其子孙贪暴,百姓愤而毁了他的祠堂。你们不可不小心谨慎。”廉希宪的六个儿子都遵守父亲的遗训清廉自守。至元十七年(1280),廉希宪在上都病故,终年50岁。大德八年(1304),追封魏国公,谥文正。“文正”这个谥号是封建时代对文臣的最高评价,历史上得到这个谥号的人很少。如宋代范仲淹,清代曾国藩。

希宪先后出主三个行省,都有突出政绩。在陕西则临危不惧,平定祸乱;在北京则抑制豪强,不畏亲贵;在荆州则广施仁政,安抚百姓。在中书省七年,能直身立朝,对政务也有辅佐匡正之功,他为官清廉,尤其受时人称颂。在陕西三年,荆湖两年,归朝时都是“囊橐萧然,唯琴书自随”而已。当时派到南土的官员大多从南宋故官、富室那里索取大量财富,希宪拒受献金,和他们形成鲜明对照。从荆湖归朝后,有一次,忽必烈问他有多少随从,他说只有一个弟弟帮忙,忽必烈笑道:“你的书生习气还一点都没有改变呀。”

宋濂曾在《元史》中对廉希宪作出如下评论:“希宪在中书,振举纲维,综核名实,汰逐冗滥,裁抑侥幸,兴利除害,事无不便,当时翕然称治。典章文物,粲然可考。”

廉希宪因为是少数民族,又因元朝国祚短,所以知名度不高。纵观他一生的事迹,放到任何朝代,和那些朝代中最优秀的人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超过那些人,廉希宪不仅能够清除贪污之人,振兴朝纲,且能知人善任,目光远大。廉希宪正如天山冰雪融化后的一缕清风,飘过元代政坛,涤荡了一方净土,留下清廉、刚直和高洁,令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