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循吏之首孙叔敖:廉吏之典范

循吏之首孙叔敖:廉吏之典范

【摘要】:在中国古代的正史中,将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吏称为“循吏”。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开篇记的第一人就是春秋时期楚庄王时的令尹孙叔敖,因此,孙叔敖被誉为是“循吏之首”,或称“廉吏之首”。因此,孙叔敖又称蒍艾猎、蒍敖等。“海”指荒远之地,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先秦时期中原华夏人把四夷称为“四海”,楚属南蛮,也为四海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正史中,将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官吏称为“循吏”。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循吏”作传,称为《循吏列传》,自此以后,历代正史代代承袭。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开篇记的第一人就是春秋时期楚庄王时的令尹孙叔敖,因此,孙叔敖被誉为是“循吏之首”,或称“廉吏之首”。

孙叔敖担任令尹期间,辅佐楚庄王推行新政,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法令,使农、工、商、贾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内平隐患、外抗强晋,使楚国政治军事地位快速提升。可以说,楚庄王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孙叔敖的辅佐之功是密不可分的。

(一)让贤举荐俊才出

孙叔敖是蒍氏,名敖,字孙叔,又字艾猎。因此,孙叔敖又称蒍艾猎、蒍敖等。孙叔敖并不如后世所说的是一介平民,他其实是楚公族之后。蒍氏在春秋时期是很有权势的世族,世居楚国要职,叔敖的祖父蒍吕臣在楚成王时曾任令尹,他的父亲蒍贾在楚庄王时曾出任工正、司马等要职。后人为什么说孙叔敖出身平民呢?是因为对古籍误读的原因。如《孟子》一书上说:“孙叔敖举于海”,有人把这个“海”字理解为“海滨”,就自然得出了孙叔敖出身平民的说法。“海”指荒远之地,是相对于中原而言的。先秦时期中原华夏人把四夷(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称为“四海”,楚属南蛮,也为四海之一。又有文献中说孙叔敖为“期思之鄙人”,有人据此说“鄙人”是地位低下的平民,也是一种误解。“鄙人”的本意是指“居住在郊野之地的人”,引申为“没有在朝为官的人”。

孙叔敖是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孙叔敖从小就特别具有仁爱之心。有一次他在外出游玩时,在野地里发现了一条两头蛇,他当即就把这条两头蛇杀掉后埋在了地下。回家后,他一个人暗自哭泣,他母亲见了就问他为什么哭泣。孙叔敖说:“我听说,凡是见了两头蛇的人都会死去的,今天我见到了一条两头蛇,我担心我会死去,以后就不能在父母膝下尽孝了。”他母亲连忙问:“那条两头蛇现在在哪里呢?”孙叔敖说:“我担心别的人还会见到这条两头蛇,就把它杀掉后埋在地下了。”他的母亲就安慰他说:“我听说,积德行善的人,会有老天保佑的,你今天做了一件善事,所以老天会保佑你不死的。”这件儿时的故事,在楚国一直广为流传,楚国的老百姓都相信他是一位有仁爱之心的令尹。

孙叔敖虽然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父亲蒍贾在“若敖氏之乱”中被杀,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庇荫。据考古出土的战国楚简记载,他在青年的时候,曾在期思担任过“少司马”一职。孙叔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一直希望到楚国的首都郢都来为国家效力,于是他来到了郢都。但在郢都等待了三年,都一直没有机会。这时,他的好朋友沈尹茎对他说:“帮助君王治理天下,让君王称王于天下,我的本事不及于你;而协调关系,迎合世俗,让君王能接纳你,你就不及我了。你还是回老家去,我留在郢都替你游说。”于是,孙叔敖回到他的故乡期思,沈尹茎则在郢都继续游说楚庄王接受孙叔敖。机会终于来了,当楚庄王要任命沈尹茎为令尹时,沈尹茎先是推辞不受,又乘机推荐孙叔敖。在沈尹茎的大力举荐下,楚庄王这才接纳孙叔敖。为了显示对孙叔敖的重用,楚庄王派人用自己所乘坐的车前去接他来郢都出任令尹。

另有一种说法,说孙叔敖能够出任令尹,实与楚庄王夫人樊姬和令尹虞丘子有关。虞丘子是楚庄王时的令尹,连任长达10余年,深得庄王的信任,而庄王的夫人樊姬却不以为然。有一次,庄王听朝议政,很晚才散朝。樊姬便问庄王:“这么晚才散朝,难道大王不觉得饥饿和疲倦吗?”庄王说:“我和朝中的贤士在一起,怎么会感到饥饿和疲倦呢?”樊姬又问:“不知道大王所说的贤士是指哪一位啊?”庄王说:“令尹虞丘子就是贤士。”这时,樊姬轻轻一笑,庄王问:“爱姬笑什么呢?”樊姬说:“虞丘子这个人,说他是一个贤士当然可以,但他称不上是一位忠臣。”庄王忙问:“这是什么意思?”樊姬说:“我听说国王通过观察后宫的嫔妃能够提高辨识人才的水平,所以在我侍奉大王的10多年里,经常派人到郑卫等国搜求美女进献给大王,现在后宫中比我贤惠的嫔妃有两人,和我差不多的有7人。而虞丘子做楚国的令尹也有十年之余了,他向国王举荐的人,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举荐过贤人。作为令尹,知道有贤人而不举荐,这就是对国王的不忠诚。”第二天,楚庄王把夫人樊姬说的话转告给了虞丘子。虞丘子听了樊姬的话后,被深深地震动了。这位在位十年的令尹也开始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虞丘子对楚庄王说:“一个大臣,只有奉公执法,才能得到荣耀。如果才能和品德都很浅薄,就不应该得到高官,做了高官,也不会得到荣耀。”他说:“我做令尹10年了,国家没有治理好,诉讼案件频发,贤士得不到升迁,佞臣没有得到惩罚。由此看来,是我在令尹的位置做得太久了,妨碍了贤士的进升,我是有罪之人,应该受到国法的严惩。”在检讨了自己的过错之后,虞丘子还向楚庄王提出辞职的请求,并极力举荐由孙叔敖来接替他出任令尹。最初,楚庄子是不同意的。虞丘子说:“一个大臣,有三种表现是‘不忠’的行为。其一是长久地占据官位求取厚禄,这是贪婪的表现;其二是不向国君举荐贤能的人,这是欺骗君王的表现;其三是不将自己的职位让给比自己更贤能的人,是‘不廉’的表现。有这三种表现的人,就是对君王和国家的‘不忠’,就不应该继续重用他。”在虞丘子的坚持下,楚庄王接受了虞丘子的辞职请求,并尊称他为“国老”;接着任命孙叔敖出任令尹,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二)政绩卓著国运兴

孙叔敖担任令尹期间,尽心尽责,全力辅佐楚庄王治理楚国。他因势利导推动各项改革措施,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整理军制加强军备等一系列措施,使楚国迅速壮大起来,为楚国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因势利导,推进改革

孙叔敖执政,并不以称霸中原、闻达诸侯为最高目的,他的着眼点和主要精力始终放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他不仅注重农业,而且也注重畜牧渔樵等业,使之同时并举,全面发展。孙叔敖善于引导百姓根据季节的不同开展生产活动。秋冬两季动员百姓进山采伐树木,到了春夏两季雨水多,河水上涨,利用水运将树木运出山,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劳动力。孙叔敖担任楚国令尹时,楚国的老百姓“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意思是说,百姓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谋生的门路,生活的幸福指数特别高。

楚庄王执政时,推进了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作为令尹的孙叔敖为推动改革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改革推动的过程中遇到阻力,孙叔敖总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使改革顺利地进行下去。

楚人习惯使用一种低矮的车子,楚庄王认为,车子底盘太低了不便套马驾车,行驶的速度不快,于是想下令统一国内的车制,加大车轮,以提升车的底盘高度。孙叔敖对楚庄王说:“国王的行政命令下得太多,老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有些改革是不可以简单地用下命令的办法去推进的。如果大王一定要使国内的车子都加高,我请下令让把里巷的门槛加高。乘车的都是有身份的贵族,他们不能老是遇到里巷的门槛就下车,时间长了,他们自己会把车加高的。”楚王同意这样办,过了半年,楚国贵族都把车子加高了,老百姓竞相效仿,也纷纷把车加高。楚庄王改革车制的意图也就很自然地达到了。

楚庄王的改革中,也有失败的举措。令尹孙叔敖发现有不对的地方,都能从实际出发,向楚庄王进谏使其改正错误。楚庄王认为当时楚国使用的货币太轻,下令把小币改铸为大币。大币太重,携带不方便,老百姓为此深感不便,市场慢慢地萧条起来。管理市场的官员向孙叔敖报告说:“现在市场出现混乱情况,社会秩序很不安定。”孙叔敖说:“像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官员回答说:“已经有三个月之久了。”孙叔敖说:“情况我知道了,我会马上让市场恢复原来的状况。”五天后,孙叔敖上朝向楚王汇报说:“前些日子更改币制,认为旧币轻了不好,于是改成大币,现在有报告说:‘市场出现混乱,老百姓都不愿住在那里,社会秩序很不安定。’我请求立即下令恢复以前的币制。”庄王答应了孙叔敖的建议,命令下达三天后,市场秩序又恢复得像原来一样了。

2.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孙叔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在出任令尹前后,在楚国境内主持修建了多处大型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有的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孙叔敖出任令尹之前,在期思任地方官时,就“决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组织百姓修建了期思陂。期思陂在今河南商城境内,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这项工程将史河之水,蓄为陂塘,用以灌溉史河、灌河流域的农田,后人评价这项工程是“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的水利工程。1958年深秋时节,毛泽东路经信阳,停车1个多小时并接见当地领导,他饶有兴趣地讲述了孙叔敖治水的业绩,称赞他是一个水利专家。

孙叔敖出任令尹后,领导群众在安徽寿县南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灌溉渠道——芍陂水利工程。这个地区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原来是个荒凉之地,秋冬干旱,夏季又遭水灾,百姓生活十分贫困。孙叔敖动员组织了几十万劳动力,在北面修建了一座大堰,将东面、西面、西南面的几座山脚连起来,成为一个人造湖,周围200余里,面积达5万亩。芍陂的修建不仅减少了当地的水灾,还能灌溉100多万亩农田,给当地人民带来了财富。芍陂是我国淮河流域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芍陂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但要比后者早建200~300年。

芍陂建成后,为农业灌溉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使得寿县一带成为楚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楚庄王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战国后期,秦将白起拔郢,楚国被迫迁都。楚国离开荆州后,经过多次迁都,最终把都城定在安徽寿春,一方面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同时也与这一地区的经济地位有密切关系。

芍陂经过历代的整治,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安丰塘”。建国后又经过多次整治,现在的灌溉面积达到60余万亩,产生了防洪、除涝、水产、航运等综合效益。为感戴孙叔敖的恩德,后代在芍陂等地建祠立碑,称颂和纪念他的历史功绩。1988年1月,国务院确定安丰塘(芍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此之外,孙叔敖还在楚国的沮漳水流域、汝水流域兴建了水利工程。孙叔敖在楚国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我国古代水利建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整军备战,决胜强晋

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孙叔敖亲自指挥,在楚国北边的边境修了沂城(今河南许昌)。他要求具体筹办筑城的封人将筑城工程进行详细、周密的安排,做出财力、人力的预算,上报给国家掌握工程的官员司徒。在封人上报的预算清单中,包括的内容有:(1)根据工程总量,估计劳动力人数和用工天数;(2)筑城用的物质和生产工具的数量,包括木料多少,土方多少,甚至运输的里程是多少等;(3)测量城墙基址界线;(4)粮食的准备;(5)工程结束后,对工程负责人员进行考核和审计。由于准备工作充分,计划周密,一座城只用了三十天就完工了。沂城的修筑,一方面使楚国北进中原有了军事基地,同时也有效地防患了中原诸国对楚国的进攻。这一事例说明,孙叔敖精通土木工程预算,也是一位难得的技术型官员。

在楚国,令尹一职是职掌军政大权的要职,孙叔敖身居令尹之职,对军制也进行了改革。他从楚国一些法令中,选择一些行之有效的军政典令,汇总为一部《令典》,以此为依据推进军事改革。如在这部《令典》中,对楚国的军阵进行了改革,将军阵分为左、中、右、前、后“五部”。“五部”军阵的排列大致是,左军负责辎重、粮草等后勤物质的运输,右军是车战部队,“中权”居于左右两军之间,是负责指挥作战和制定作战方案的人员。“中权”前有“前茅”即先锋部队,负责开路或侦探敌情,“中权”之后是“后劲”,即由精兵组成的后卫部队。整个军阵排布先锋与后卫前后呼应,步兵与战车左右策应,指挥系统位居中间统帅全局,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五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组织严密,灵活作战,做到了“军政不戒而备”,改革后的军阵具有了更为强大的战斗力。孙叔敖的这一军事改革,在楚国争霸中原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楚、晋两国争霸中原的一场关键性的战役——邲之战中,孙叔敖果断的指挥,也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晋楚两国两军对峙,双方都在为是否展开一场殊死的决战而举棋不定。在楚国方面,楚庄王的宠臣伍参和孙叔敖就对是否开战发生了争执。伍参主张开战,而孙叔敖认为楚国接连攻打了陈国、郑国,耗费国力,不宜再与强晋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孙叔敖说:“如果和晋国交战,失败了的话,把你伍参的肉分给大家吃也不够啊?”伍参说:“如果作战取得胜利,就说明你孙叔敖没有谋略。如果不能取胜,我伍参的肉将会落在晋军手中,你们怎么吃得上呢?”争执之中,孙叔敖下令军队撤退。此时,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的将帅不得力,是我们进攻的时候。”楚庄王听了伍参的话,下令孙叔敖改变行车方向往北走,向晋军所在的方向前进。楚、晋两军都试探性地挑战对方,想通过试探了解对方实力和意图。在彼此试探的过程中,楚庄王在追逐晋军时陷入敌阵。楚国令尹孙叔敖因担心庄王被晋国包围,抓住晋军没有准备的机会,下令三军全线出击。孙叔敖说:“兵书上说,‘先人有夺人之心’,讲的就是要先发制人,打击敌人的士气。宁我薄人,无人薄我。大胆出击吧。”孙叔敖所说的“宁我薄人,无人薄我”,意思是说:宁肯我们攻击敌人,也不能让敌人先攻击我们。作战双方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可以先发制人,就可以打破敌人的企图计划,取得作战的胜利。楚军在孙叔敖的带领下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皇溃散,逃归黄河以北。邲之战的胜利,标志着楚国此时已成为中原霸主。

在邲之战前,孙叔敖是“反战派”,他是坚决反对与晋国决一死战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孙叔敖迅速抓住战机主动出击,一举击败晋国。这说明孙叔敖在军事上灵活机动,能快速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意图,这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者具备的素质。

4.冒死进谏,畅论国是

楚庄王发兵攻打晋国,下令群臣不准进谏阻止这一军事行动,并说“敢谏者死无赦”。孙叔敖认为,楚庄王伐晋是不顾后果的做法,他仍然入宫进谏。孙说:“我听说,一个人如果因为害怕父亲鞭笞的严教,就不敢进谏父亲,那么他就不算是一个孝子。如果害怕君王的刑罚就不敢进谏君王,那么他就不能算是一个忠臣。”意思是说,无论面临什么样的惩罚,他都是要进谏劝阻庄王的行动的。但是为了让楚庄王能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意见,他没有直言对晋国采取军事行动的利弊,而是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他说:“在我家的庭园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自己身后有只黄雀;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个小孩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小孩正在射杀黄雀,但却不知道自己前有深坑后有洞窟。”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的来由。孙叔敖接着说:“这个故事讲的是只知道前面有利可图,而不知道身后祸患无穷的道理。你发兵攻打晋国,是贪念晋国的土地,而不考虑后果的行为。”楚庄王听了孙叔敖的话后,认为他讲的有道理,就放弃了攻打晋国的打算。

有一次,楚庄王与令尹孙叔敖讨论治国之策。楚庄王很谦虚地承认说,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国是”。所谓“国是”,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孙叔敖说:“国家的大政方针恐怕不是君王你一人能决定的。一个国家,如果君臣不和,就无法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历史上夏桀、商汤的亡国,都是因为他们只听顺从自己的意见,不听反对自己的意见,最后导致了亡国。”楚庄王听后大为高兴,对孙叔敖说:“善哉”,并表示愿意与卿大夫“共定国是”。楚庄王所说的“共定国是”这个词后来改了一个字,就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共商国是”。从庄王与孙叔敖的对话中看,“共定国是”的思想应该来源于孙叔敖,而最后作出理论总结的却是楚庄王。

(三)持廉至死守公正

孙叔敖是中国古代为官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的典范,他无私清廉的高尚品格为历代政治家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1.执法严明,不徇私情

虞丘子极力向楚庄王举荐孙叔敖,让孙叔敖接替自己出任楚国令尹一职。按理说,虞丘子对孙叔敖是有知遇之恩的大恩人。可是就在孙叔敖出任令尹后不久,虞丘子家里有人犯了法。孙叔敖并没有因为虞丘子是自己的恩人而放任虞丘子的家人,而是依法捕杀了犯人。虞丘子也是一位高风亮节的老臣,当他知道这件事后,主动进宫对楚庄王说:“我向国君推荐孙叔敖掌管国政,现在证明我举荐的人是能胜任的啊。”他还称赞孙叔敖是“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骫,可谓公平”,意思是说孙叔敖是一位奉行国法而不结党营私,施行刑罚而不冤屈人的公平公正之人。

正因为孙叔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所以他任令尹时,楚国出现了“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的大好局面。

2.生活俭朴,戒奢从简

孙叔敖任令尹时,生活十分节俭。古代文献中,对他的衣食住行都有记载:“孙叔敖相楚,栈车牝马,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饥色,则良大夫也,其俭偪下。”他所乘坐的车十分简陋,是“栈车牝马”,“栈车”是指用竹木做的车,和“筚路蓝缕”的“筚路”是同一个意思;“牝马”指母马。“栈车牝马”一词是形容孙叔敖所乘从的车是动力很差的用竹木做的车。再看他吃的饮食是“粝饼菜羹,枯鱼之膳”,吃的是粗米做的米饼,用野菜做的羹汤,再加上一些干鱼。因为营养不良,所以常常是“面有饥色”。冬天穿的是小羊羔皮做的皮袄,夏天穿的是粗葛布做的衣服。他的这种生活标准,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只是一个士人应该享用的。孙叔敖的随从看不过去,就劝导他说:“乘坐新车让人舒服,肥马拉车就会跑得快,穿着狐狸皮做的皮袄就暖和,你为什么不选择这些东西用呢?”孙叔敖说:“吾闻:君子服美益恭,小人服美益倨,吾无德以堪之矣。”意思是说:君子穿着华丽的服饰会更加谦恭,小人穿着华丽的服饰只会更加傲慢,我的德性还达不到君子的修养,所以不敢享受奢侈的生活。

孙叔敖对自己的家人要求同样严格,“马不秣粟,妻不衣帛”,要求家里的马不准喂好的饲料,妻子不准穿丝绸衣服。

3.力去“三患”,严守“三利”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后,都城的老百姓都前来向他表示祝贺。唯有一个老者身穿粗布衣服,头戴白色帽子前来吊唁。孙叔敖端正衣帽出来接见这位老者,对他说:“楚王不知道我不贤能,让我身居高位,让我承受吏民百姓的羞辱。您有什么忠告给我说的吗?”这位老者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老者告诫孙叔敖,职位越高越要谦逊,官位越高越要谨慎,俸禄越厚越不能索取,你记住这三条,就能治理好楚国了。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版本,是说孙叔敖遇到一个名叫狐丘的人,狐丘说他:“做官有三利三患,你知道吗?”孙叔敖连忙向他请教。狐丘说:“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狐丘说的“三利”是指“爵高”“官大”“禄厚”,“三患”则是“人妒”“主恶”“怨归”。孙叔敖说:“这个道理我明白了,爵位越高我越谦逊,官职越大越小心,俸禄越高越是要施惠于民。”我们细细揣摩这个故事不难发现,吊唁的老人和狐丘向孙叔敖传授的是如何保住高官厚禄的权谋之术,并不是要孙叔敖自觉地谦虚谨慎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做官的谋术”客观上对于维护政治清明的局面,维护百姓的利益是有进步作用的。

4.持廉至死,警示后人

由于孙叔敖有功于楚国,楚庄王屡次要赐封他,可是他都坚辞不受。孙叔敖一生清廉,直至临死前仍然保持着清廉的品性,他要求自己的儿子在他死后也要保持清廉的美德。孙叔敖临终前在病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国王多次分封与我,我都没有接受,所以也没有给你留下任何家业,我死后,你的生活一定会过得非常贫困。实在过不下去了,你去找一个叫优孟的人,告诉他,你是孙叔敖的儿子,他会帮你渡过难关的。”孙叔敖所说的优孟,是一位在宫廷从事滑稽杂耍的艺人,他以幽默的方式劝谏楚庄王,深受楚庄王的喜爱。

孙叔敖的儿子虽然贫穷,但也穷得有志气,一直没有向国王要求封赏,过着贫困不堪的日子。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按照父亲的叮嘱去找优孟。直到过了一些年,孙叔敖的儿子进山去打柴,背着一捆木柴回家的时候,偶然遇见了优孟,这才对优孟提到父亲在临终时说过的话。优孟对孙叔敖的儿子说,你的处境我知道了,你从现在起,不要离家太远,以便我随时能找到你。

优孟回家后,天天在家里穿上孙叔敖生前喜欢穿的衣服,模仿他的言谈举止,直到把孙叔敖模仿得非常相像了,仿佛孙叔敖在世一样,以至于熟悉孙叔敖的人都很难辨明真假,这时他才去见楚庄王。有一次在为楚庄王祝寿的宴会上,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服上前为楚庄王进酒,楚庄王大吃一惊,以为是自己的爱臣孙叔敖死而复生了。于是要让优孟来担任国相。优孟说:“我要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三天后来回复大王。”三天后,优孟再次进宫见楚庄王。楚庄王问道:“你妻子的意见如何?”优孟回答说:“我妻子对我说,不要担任大王的令尹之职。孙叔敖做大王的令尹,尽忠尽职,一生清廉,帮助大王治理楚国,使大王成就了春秋霸主的美名,而他死后,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度日。当大王的令尹落得如此下场,还不如去死。”接下来,优孟还唱了一首歌,歌词是:“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歌词的大致意思是:在山野里耕田劳作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世做官,有的人于是不顾廉耻地贪赃,这样累积起来的财富,在他死后家室仍然富足。但是这样做每天都会因贪赃枉法而恐惧;干下了非法之事,犯下大罪,不仅自己被杀,连家室也遭诛灭。这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但是清官又哪能做呢?像孙叔敖这样的人,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他的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看来清官也实在不值得做啊!”

这首歌词因为文辞比较古奥,后人又据此加以改作,命名为《慷慨歌》,并刻写在为纪念孙叔敖而立的碑上。歌词是这样的:“贪吏而不可为而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家成。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贪吏常苦富,廉吏常苦贫。独不见楚相孙叔敖,廉洁不受钱。”歌词的大意是说:贪官不可以做也可以做,清官可以做也不可以做。为什么说不可以做贪官呢,因为贪官会落得坏名声;为什么说可以做贪官呢?因为做贪官可以让其子孙后世坐享其成。为什么说要去做清官呢?因为做清官就会有好名声;为什么说不要去做清官呢?因为清官的后代穷困潦倒,就会穿着粗布衣去背木柴。贪官常常因为富足而烦恼,而清官常常因为贫困而烦恼。难道你没有看见楚国令尹孙叔敖吗?他廉洁奉公不收钱财,他的儿子就家贫如洗。

优孟的行为感动了楚庄王,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将一片土地肥沃的地方封给他,但却被拒绝了。因为孙叔敖在生前对他的儿子还有一个交待。孙叔敖说:“假如国王有一天分封土地给你,你不要接受肥沃有利之地。在楚国与越国之间有一块叫寝丘(在今安徽临泉县)的土地,这个地方不肥沃,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怕鬼,越人相信预兆,都不喜欢这个地方,只有这块地方可以长远据有。”孙叔敖的儿子最后请求楚庄王将寝丘封给了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

孙叔敖是我国古代以廉洁尽忠而闻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工程专家,他的事迹对于当代仍然有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为官利民的政治理念。孙叔敖为使百姓富足,亲自主持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于子孙后代。他的所作所为,源于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的为官利民的政治理念。

其二,因势利导的务实作风。孙叔敖顺从民意,因势利导,使楚国出现了“上下和合,世俗盛美”的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所向往和追求的“不教而化”的最高政治境界。

其三,无私清廉的高尚品格。孙叔敖生活俭朴,公正公平,清正廉洁,不蓄余财,是中国古代“清官”的典范,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