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考试大纲从其内容构成来看,倾向于是一份操作性文件,直接规定“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不像国外的测评框架那样对测评的构念、领域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解释。......
2025-09-29
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5年版)》中,写作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名称:第一学段(1—2年级)叫“写话”,第二学段(3—4年级)叫“习作”,第三学段(5—6年级)沿用“习作”概念,同时提出学生应该“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第四学段(7—9年级)才正式用到“写作”概念。
纵观我国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写作目标的勾勒,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其一,考虑学生年龄发展特征,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发展写作能力;其二,明确了“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不过,这些逐级发展的目标背后,其实有着这样一个潜在的假设: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都是为日后“写文章”意义上的“写作”打基础的。同时,用于“表达和交流”的“写作”,主要指的也是“写文章”。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可以看到国外母语教育界对于写作的功能定位,不限于“写文章”。叶黎明在比较我国和美国语文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之后指出,我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是“为了写作”,而美国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包括两个取向:“为了写作”和“通过写作”。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的,更多的结合是通过写作提高阅读、听说能力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2]事实上,教材层面的“读写结合”差异背后,是更为基础的写作功能和写作课程目标定位上的差异。
在各国母语课程标准层面,可以看到关于写作更多元的功能定位。如韩国母语课程标准的写作“成就标准”提出:小学1—2年级的学习者能在学习中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学习结果;3—4年级的学生能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5—6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写作的特性”——“建构意义”。[3](https://www.chuimin.cn)
写作建构意义、表达自己想法和学习结果的功能,在美国母语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更为明确的说明。美国《各州共同核心标准》的写作标准,从四个方面展开描述。前两个方面覆盖了写作的基本功能:一是“各类型文本的写作要点和写作目的”,接近于我们的各类型文体的写作要求;二是“研究以建构和呈现知识”,这一方面是我们相对陌生的。后者具体要求有:聚焦一些具体的问题展开研究,最后能展现出对这些研究问题的理解;能从各种纸质和电子资源中收集相关信息,评估各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能整合这些信息;能从文学类或信息类文本中获取证据支持分析、反思和研究。[4]在这里,写作是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必要途径,目的是建构和呈现学习结果。
法国母语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列举了写作的多种功能。“在所有写作阶段,学生都应有求助于写作的习惯:为了对阅读作出反馈而写作;为了对提出的任务作出思考和准备而写作;为了重新阐释和概述而写作;为了对实施的计划作出解释和辩护而写作。”[5]
反观我国的状况,也许在大多数学生心中,写作就是写文章,是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许,只有在语文课程和写作教学中认可写作更为多元的功能、意义,在阅读、写作、思考、学习和生活之间建立更加丰富、自然的联系,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才更容易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学生也才能更加真切地领悟“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真正意义,由此养成借助写作来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相关文章
我国考试大纲从其内容构成来看,倾向于是一份操作性文件,直接规定“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与要求”,不像国外的测评框架那样对测评的构念、领域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详细的解释。......
2025-09-29
测量与评价,两者各有专门的话语系统但又密切相关。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及水平。将语文测评途径和语文测评构念联合起来思考,可以作出如下假设。......
2025-09-29
明晰了测评构念、选择了测评途径之后,就进入测评工具开发或选择阶段。阶段三开发测评工具时,需注意测评的是“潜在的”[17]构念,因此测量与评价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用外显的工具引发学生隐性的思维过程、认知反应,并据此判断其构念发展水平。此处勾勒的测评工具开发小模型突出了测评工具开发中需要特别重视的一个方面,即需要考虑工具引发的学生反应。......
2025-09-29
不过,《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主张的是多层次、多元受益主体的评估系统。对此,《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有一些批评性文字,譬如:“传统的、集体管理的、机械评分的测试并不能鼓励学生建设性地反思自己的读和写……”《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期待的是“可以引发反思的有用的信息”。《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尊重读写复杂性等基本取向,延续到了评估结果报告环节。......
2025-09-29
在新旧文件过渡期,《体系》的运用有必要从头说起。[20]回到《体系》文本本身,“总纲”中指明“它奠定了坚实的命题理论基础,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学科命题指南”,“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21]。因此,“理论基础”“实践指南”,可以看作对《体系》的基本定位。[22]从中可以看出,《体系》与课程标准基本取向上保持一致,在局部内容上有显性相关。......
2025-09-29
国际阅读“测评框架或说明”文件蕴含的一些基本追求也是我国考试研究者、命题人员和测评文件编写者等相关人员需要重视的。如何保证上述三个层面的良性互动,是我们在剖析国际“测评框架或说明”文本之余需要反思和探究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习国际“测评框架或说明”文本的技术规范开始,同时也许还需要适当调整我们的思维模式。......
2025-09-29
《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的一大特色是:在学生终身学习、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所有成员读写能力发展的背景下谈读写评估问题。这份《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的态度十分坚决:“如果一项评估实践无法带来促进教和学的效果,那么其是无效的。”《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重视探究,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如今,学校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单单是传递知识,而是发展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025-09-29
《阅读锚定标准》中有这样的说明:“标准界定了每一个学年末,学生应该能理解什么和能够做什么。”[8]这一说明揭示了理解和描述阅读素养的两个最基本的维度。其次,《阅读锚定标准》的前两个维度“主要思想和细节”与“艺术和结构”下面的具体标准,也都指明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本的不同侧面应该作出怎样的认知反应。......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