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把注意力转向具体的案例,选择出版的两部政治社会学著作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布朗利同样缺乏时空对自变量的规制,案例分析中运用最大差异原则,这种方法可能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多重因果性和遗漏变量。首先,缺乏空间规制使案例选择缺乏相似背景。对本章而言,比宾斯基关于威权崩溃解释的最大启发在于,他用清晰的时空对案例范围进行严格框定,通过时空规制下的案例选择展示了理论的可靠性。......
2023-08-16
在前社会科学时代,因果分析少有案例选择的意识,往往是通过零星的举例说明来佐证观点。因此早期的作品往往以个案分析为导向,基本遵循历史学家的观察方法,着眼于特别引人注目的案例,包括有影响力案例、极端案例、异常案例等(Seawright and Gerring,2008)。这在历史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例如Anderson,1974;Hintze,1975;戈德斯通,2013;摩尔,2013)。另外,早期的学者有一个误区是只研究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而忽略了没有发生的事件或者说负面案例,例如只关心法国大革命而不关心为什么西班牙不会发生类似的革命(叶成城、唐世平,2016)。
在自然科学方法被逐渐引入社会科学领域之后,自然科学方法开始逐渐推广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早期的比较方法以密尔(Mill,1882[1843])关于求同法与求异法的经典论述为基础。早期的方法论研究提出了案例选取的两种思路。其一,部分学者提出以最大差异原则选取案例(Lijphart,1975;Meckstroth,1974),选取只有一个条件相同而其他条件完全不同的案例,从而认为导致结果相同的相似性即为原因。其二,亚当·普沃斯基等人提出了关于“最相似系统设计”的原则,在其他条件一致时,导致结果不同的差异即为原因,他所谓的“系统”大体上指的是国家(Przeworski,1970)。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两种方法往往被同时使用,例如最为常见的2*2交叉列表。在比较政治研究中,许多研究者也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结果正负案例对比来加强理论说服力(如Ertman,1997;Tilly,1990;斯考切波,2013;唐宁,2015),但这些案例选择方法仍然无法避免这两种方法内在的缺陷。求异法的缺陷往往是质疑案例选择多大程度上接近于一种“最大相似性”(Mann,1986),以及对概念过于宽泛和模糊的定义(Møller,2015)。而对于求同法的质疑则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查尔斯·拉金(Ragin,2000;2008)对于多重因果性的质疑,即结果的相似性可能出于其他不同的组合而非自变量的相似性;另一个则是对因变量的选择性偏差的质疑,即只选择结果出现的案例可能会导致因果推断的偏误(Collier and Mahoney,1996;Geddes,1990)。
定量研究者提倡尽可能多地增加样本数量,以此来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利普哈特(Lijphart,1971;1975)认为,案例选择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增加样本数量。芭芭拉·格迪斯(Geddes,1990)提到不能够基于少量数据而下定论,她认为需要尽可能全面地选择样本,避免根据因变量选择案例。加里·金、罗伯特·基欧汉和悉尼·维巴同样认为处理有限样本的策略是“次优”的,研究者应该增加样本数量来增加因果解释力(King et al.,1994)。这类案例选择的方法是基于大数定律,即通过随机抽样借助样本来推测总体的案例选择方法。定量研究者提出的这种建议同样遭到批评,这类问题事实上是由于忽视时空规制而产生的,因为时空的规制限制了样本数量的随意增加,许多研究的样本数量是不可能增加的。同时马奥尼和格尔茨(Mahoney and Goertz,2004)认为,不基于因变量的案例选择方法可能会导致无法区分负面案例和无关案例,如果将许多不可能发生的案例纳入分析,最终干扰因果推断的准确性。
案例选择的方法在经历了定量和定性“两种文化”之间的辩论之后,开始出现新的基于混合方法的案例选择(Goertz and Mahoney,2012)。一方面,许多学者发展了传统的定性研究,提出了更为精致的案例比较分析,来完善和弥补过去对于案例研究中样本过少而变量过多的批评,这些方法包括用过程追踪的方法来增加可信度(Collier,2011;George and Bennett,2004;Mahoney,2012),用匹配分析(matching)在大样本中选择案例进行比较(Abbot and Tsay,2000;Nielsen,2016),通过对照比较(controlled comparison)来兼顾内部和外部有效性(George and Bennett,2004;Slater and Ziblatt,2013),采用配对比较(paired comparison)共同使用求同法和求异法(Tarrow,2010;Gisselquist,2014)。另一方面,杰森·西赖特和约翰·耶林(Seawright and Gerring,2008)试图融合定量和定性的案例选择方法,总结出了七种案例选择技巧:选择典型案例、多样化案例、极端案例、异常案例、有影响力的案例、最大相似案例和最大差异案例。
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分析,它的基本逻辑都是通过有控制的比较来进行因果推断或因果解释,控制比较需要的是案例之间的相似性,但许多研究者在这一过程中忽视了时空对案例选择的根本性限制。例如一些研究者考察了五千年历史中帝国的相似性,并声称它们之间存在“巨大时空差异下的惊人相似之处”,但这种研究遭到批评者的广泛质疑(Mann,1986)。尽管已经有研究者意识到了范围条件(scope conditions)的重要性(Mahoney and Goertz,2004),并且许多优秀的比较研究已经开始使用时空的概念来规制案例选取(例如Mahoney,2010;Slater,2010),但是尚未有学者明确提出时空规制在案例选择中的作用,以及用时空来规制案例选择的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
基于上述的这些问题,本章试图从时空视角给出一种案例选择的方法论思考,从而可以减少乃至规避过去案例选择中的误区和错误。下面将分五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从逻辑和概念两个层面讨论用时空规制案例选择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介绍了用时空规制案例选择在方法论上的优势和意义,第三部分用两本著作作为一正一反两个案例来展示基于时空进行案例选择所带来的优势,第四部分进一步介绍用基于时空进行案例选择的基本操作流程,最后部分是简单的结论。
有关观念、行动、结果 社会科学方法新论的文章
我们现在把注意力转向具体的案例,选择出版的两部政治社会学著作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布朗利同样缺乏时空对自变量的规制,案例分析中运用最大差异原则,这种方法可能面临最大的挑战就是多重因果性和遗漏变量。首先,缺乏空间规制使案例选择缺乏相似背景。对本章而言,比宾斯基关于威权崩溃解释的最大启发在于,他用清晰的时空对案例范围进行严格框定,通过时空规制下的案例选择展示了理论的可靠性。......
2023-08-16
一方面,从逻辑层面而言,基于时空的案例选择更加符合密尔方法的逻辑和案例研究的同质性假设。时空的情境含义意味着外部环境会随着时空的不同而变化,为了观察和发现这些案例中的因果机制,就需要对时期进行分段,从而保持背景因素的持续性。机制的时空性同样意味着案例选择需要接受时空因素的规制。因为作为研究案例的行为体的集合构成了一个体系,个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体系的影响,而时空的规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这种影响。......
2023-08-16
过去许多文献强调案例选择的随机性,即避免所谓的“选择性偏差”问题。我们将强调,对于“提供一个基于因素+机制的解释”,或者更加特定的“发现或检验机制”的目标来说,“选择性偏差”不仅是不能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5]更加具体地来说,我们将给出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方法解决所谓的“选择性偏差”问题,以减少案例比较过程中的信息损失,并通过筛选同机制但不同结果的案例来增强理论的因果杠杆和内外部效度。......
2023-08-16
本章认为基于时空的案例选择使社会科学中的案例研究更具同质性与可比性,同时也避免了概念和机制在不同情境中的歧义。在定性研究中,案例选择是因果解释的基础,错误的案例选择会削弱乃至摧毁整个因果解释的可信度。过去的方法论文献中,已有许多关于时间与空间的方法论意义的讨论,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关于案例选择的方法论思考,但是尚未有文献深入思考时空条件与案例选择之间的关系。因此时空是案例选择中最为根本性的约束。......
2023-08-16
前文所述用时空对案例选择进行规制的理由可以反过来视为无视时空差异进行案例选择会带来的缺陷。笔者将在这部分重点讨论对案例进行时空规制所带来的优势,主要从案例选择、案例比较和案例的内外部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时空规制通过条件范围的限制避免了错误的案例选择所导致的误导性结论。......
2023-08-16
1)案例选择本书所考虑的可能城市案例主要局限于中国与英国。对上述5个可能案例进行10个维度的考察,本书最终确定南京为研究案例。表3.15个可能案例的优劣势分析伦敦,作为英国的首都,是全球最为著名的金融中心与商业中心之一,同时也是英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枢城市。图3.2南京在江苏省的区位图3.3南京在长江三角洲中的位置南京是一个正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的典型城市。......
2023-08-10
在实证社会科学研究中,机制的重要性已成为几乎所有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共识。社会科学中的因果机制是一个过程,其不同于一般定量研究中的中介变量,通过连续的过程,从而将不同因素联系起来驱动变化。这一将因素与机制割裂开来的现象对社会科学的讨论并不有利。故而在社会科学的讨论中,我们需要将因素与机制相结合进行讨论,才可以更加完善地论证我们所希望讨论的理论假设。......
2023-08-16
我对KKV的《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的第一印象是,尽管他们宣称是基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来讨论社会科学的方法,但他们至少没有完全弄懂自然科学中的实验。事实上,我认为杰维斯对研究方法的运用基本上停留在“花絮性”证据的水平。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作期间,开始有计划地去学习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些理解贯穿我此后的实证研究。......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