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认识到自己的放火行为对社会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应承担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通过以上对放火罪的介绍,可知放火罪与消防事故罪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消防责任事故罪只能由不作为的方式实施,客观方面表现为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的行为。......
2023-08-15
放火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放火,即用引起公私财物燃烧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谓放火,也称纵火,是指使用各种导火材料,点燃目的物,或者利用既存的火种(引起火灾的危险因素),引起公私财物的燃烧,制造火灾的行为。放火同决水、爆炸、投毒等一样属于危险方法,其特点: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同时造成不特定多数人死伤或者公私财产的广泛破坏,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行为人所难以预料和控制的。
放火一般是利用各种引火物直接点燃犯罪对象,因而表现为作为方式,如行为人直接用引燃物把公私财物点燃。但是,也可以用不作为方式实施。例如,电气设备维修工人,发现其负责维修的电气设备出现电线短路起火的危险,却故意不维修,希望火灾发生,就应以放火罪论处。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放火罪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行为人负有实施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法律义务,这种特定的法律义务不仅仅限于法律的明文规定,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以外,还有职务或者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如工厂、矿场、谷场、油田等单位的安全员。另外,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引起的防止火灾的义务,也属于这里的特定法律义务,例如,青年李某,不慎将烟蒂扔在火场一堆货物上,发现货物着火燃烧,他就负有扑灭、防止火灾发生的义务。从司法实践来看,行为人防止火灾的特定法律义务,主要是后两种情况。二是行为人有能力履行这种特定的法律义务。行为人虽有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法律义务,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不作为的放火罪,如负有防火义务的油田安全员被罪犯捆绑,不能履行其防火的义务,就不能认为该安全员构成不作为放火罪。三是行为人没有履行特定的防止火灾发生的法律义务,如果履行了这种特定的法律义务,也就不可能成立不作为放火罪。以作为方式实施的放火行为,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火种,即引燃物;二是须有目的物,即要烧毁的财物;三是需将火种与目的物接触。在这三个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及时将火种撤离或者扑灭,目的物仍可以独立继续燃烧,放火行为就被视为实行终了。
放火行为的着手,历来是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之一,我国刑法理论对此尚未展开充分的探讨。不过,放火行为虽然有作为与不作为之分,但是,从司法实践情况来看,不作为的放火行为,由于只有造成严重后果才能认定,所以,无须讨论着手的问题。因此这里的着手,是针对作为的放火行为而言,笔者认为,放火行为的着手,是指直接使目的物燃烧或者通过媒介使目的物发生燃烧的一段时间内的行为。要求“一段时间”,是指在通常情况下放火的着手行为并不是在“瞬间”,而是指行为从开始到目的物在脱离火源内“完成”,也可以是持续一段时间才可能达到。比如,在使用媒介物使目的物燃烧的情况下,只要使用发火物(如火柴)经导火材料(纸张)传递到目的物,同时根据目的物的物理性质,导火材料使目的物燃烧,即应当认定为放火的实行行为已经着手。至于目的物在脱离导火材料后是否能够继续燃烧,并不影响对已经着手的认定。
放火可能给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或者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是,并非必须已经造成上述损失才可构成放火罪,而是只要根据行为时的具体时间、地点环境等条件分析,存在足以造成上述损失的危险,即可构成本罪。如果放火行为造成了实际的危害后果,便构成本罪的结果加重犯,适用较重的量刑幅度处罚。如果行为人选择特定的侵害对象和特定的环境,有意识地把危害控制在特定对象范围内,确实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例如,刘某放火将高某堆放在田地里的数千斤稻草烧毁,不危及其他财产安全的,不构成放火罪。放火烧毁他人财物,不危及公共安全,但情节严重的,可以构成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
有关消防领域刑事犯罪概论的文章
放火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危害公共安全,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认识到自己的放火行为对社会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故意实施该行为,应承担故意犯罪的刑事责任。通过以上对放火罪的介绍,可知放火罪与消防事故罪都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而消防责任事故罪只能由不作为的方式实施,客观方面表现为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的行为。......
2023-08-15
物质性损失一般是指人身伤亡和公私财物的重大损失,是确认玩忽职守罪行为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性损失是指严重损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和声誉等。许多玩忽职守罪的危害后果得以发生,并不是行为人所实施的玩忽职守行为所必然导致的。与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偶然性相适应,许多玩忽职守罪因果关系呈......
2023-08-15
基于此,为了引导人们正确用火,防止人为的火灾的发生,中外刑法都毫不例外地规定了放火罪。从各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对放火罪立法上和性质上的归纳,却不完全相同。1997年《刑法》修正,仍然保持了1979年《刑法》关于放火罪的立法体例——公共危险制,即把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放火行为和已经造成危害公共安全的严重后果的放火行为均规定为放火罪。......
2023-08-15
失火罪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行为引起火灾发生,并且已经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从我国刑法的规定来看,失火罪客观方面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的条件:1. 行为人必须有失火行为行为人用火不当,引起公私财产燃烧。行为人的吸烟行为与火灾没有因果关系,缺乏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因而对王某不能以失火罪论处。因此,应当构成失火罪。......
2023-08-15
消防责任事故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从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以上四个方面是构成消防责任事故罪的必备因素。下面,笔者就利用不作为犯罪的上述理论对消防责任事故罪的客观方面加以分析。根据《消防法》第十六条的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2023-08-15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因此,应当以失火罪论处,而不能定重大责任事故罪。“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是重大责任事故罪在客观方面上的两种表现,具备其中之一即符合本罪要求,但不排除同时具有这两种行为表现的情况。......
2023-08-15
危险物品肇事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危险物品的过程中,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在确定行为人是否具有违反危险物品管理规定的行为这一客观特征时,必须严格依照有关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才能做出正确的认定。......
2023-08-15
过失爆炸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引起爆炸,危害公共安全,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的行为。以不作为方式完成的,过失爆炸罪,行为人必须负有特定的义务。如果爆炸不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行为引起的,而是由于自然原因或者其他不能预见、不可抗拒的原因引起的,则不成立过失爆炸罪。......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