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教育”“全面和谐发展”这些常见诸报刊的提法,全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特点的论述。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表现得特别突出。弄清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借鉴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
2025-09-29
曾几何时,“差生”这个词出现在教育界,成为一个司空见惯、使用频率较高的词。
“差生”,顾名思义,便是“差的学生”。但“差的学生”有吗?如果有,大概不外乎下面几种:一是学习差的学生,包括一门功课差或几门功课差;二是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主要是在班级中经常违犯道德原则如调皮、捣蛋、好动等,或者有严重过错如骂人、打架等不守纪律的学生;三是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都差的学生即所谓“双差生”。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和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看,“差生”这个词不准确,否定性强,打击面大,对教育的危害不可低估。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据说当年考大学时,国文、外语考了满分,数学才十几分,他算“差生”吗?用差生的观念看,他绝对是一个数学上的差生,但这影响他日后成为一个对人类语言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者地位吗?
爱迪生小时候,上学才三个月,老师就对他妈妈说:“你孩子是弱智儿,我们没办法教他。”是公认的学不进去的“差生”。可就是这样一个“差生”,在他母亲的教育下,做出了人类历史上令人惊奇的数量众多、影响深远的伟大发明创造(拥有专利1093项)。甚至在晚年,他仍然宣称他无法理解数学,他还算人才吗?
爱因斯坦小时候,整日空想,中学时代许多测试都没有及格,但这妨碍他日后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吗?丘吉尔的学校作业做得很差,他说话结结巴巴并且口齿不清,然而他却成了他那个世纪伟大的领袖和演说家。他们都算人才吗?(https://www.chuimin.cn)
韩愈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有必要且可能让所有的人都成为通才吗?如果某人在哪一方面还未曾掌握,那么是否就是“差人”?如果科学家不会开车、做不好饭,能否就说他是(开车、做饭方面的)“差生”?如果不能,我们又为什么硬要在教育上非要叫出一个令人伤心的“差生”、让一些天真烂漫的孩子尝试被否定、被侮辱的羞愧呢?
不可否认,面对信息经济时代,新知识、新观念如雨后春笋,谁也无法学完世间所有知识。作为孩子,应该学好文化课,但由于先天差异、自身禀赋、教育环境等因素,每个人接受知识的多少程度快慢差异很大。从思维角度分析,有擅长形象思维的,有擅长抽象思维的,正所谓高山之下必有深谷,数学学得很好,可允许语文差些,英语学得特棒,也可允许数学学得差些,不能因为某一科或某几科未考高分便认定该生是差生,这是极其片面有害的,也是极其错误的。如果这样,我们还未掌握外语的教师、还未掌握计算机的教师,是不是“差师”呢?至于把行为习惯方面比较调皮捣蛋、易出格的学生称之为“差生”,更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无论品德、学识各方面的可塑性很大,道德、意志、心理均未成熟,我们怎么可能一下子便定性为“差生”?何况千人千面、百人百姓,我们既然无法要求所有人在生理上都一个面孔,怎么可能要求在才能、性格上都一样呢?什么叫“天真活泼”“天真烂漫”,就是小孩子的言谈举止像个小孩子我们才这样说,若都像大人一样中规中矩还像小孩子吗?这还不说大人能否都做到“中规中矩”呢?
维克多•雨果说过:“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成为圣人,因为那是特殊的情形;但是做一个正直的人,那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常规。”有人把这个原则称之为“做人的底线”,只要孩子具备了这个“底线”,我们就应该宽容其他方面尚未成熟起来的表现,并坚信随着教育的深化、修养的加强,孩子会弥补不足逐渐成熟的;而至于个性心理方面的特点,我们不仅不能视为缺点,而且要更加关心、扶助,扬长补短,这样才符合人才无论是才能还是性格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客观现实。
因此,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应该摒弃“差生”的概念,尤其需要根除植入人们心底根深蒂固的“差生”这一衡量学生的错误的学生观,让“差生”这一危害极大的词语远离教育,给学生创设一片蔚蓝的、纯净的生活空间。
(2025年9月入编长庆石油勘探局《细雨润心田真情育新人》)
相关文章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四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全面教育”“全面和谐发展”这些常见诸报刊的提法,全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特点的论述。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表现得特别突出。弄清了这一点之后,我们才能借鉴各地实施素质教育的......
2025-09-29
“状元”现象的“一枝独秀”“艳压群芳”,满足了社会上芸芸众生求新求异不甘平庸的心态,更加凸现了社会对人才观念的误解。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容易把学历等同于人才也是不乏道理的。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对人才标准的界定主要强调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学历只能是人才能力中的很小一部分,最多表现一个人的潜能。从人才学的角度看,凡人都有才,是人都有才,只是看是什么才。......
2025-09-29
“执一杆教鞭赶着世界前行”,多有诗意的一句话呀!仔细想想我从师范院校一毕业便踏上了讲台,光阴倏忽,一晃三十余年矣,干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说得文雅和崇高一些,就是执一杆教鞭赶着世界前行。因此,执一杆教鞭,干着社会上最神圣、最崇高、最有意义的事情,何其令人激动、让人自豪。“执一杆教鞭”的人很多很多,我只不过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2025-09-29
“培根”与“选果”的问题,在教育上便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还是仅仅考虑现在的问题。诚然,“十”字类型人才是最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才,可是如果社会上的人才,全是这一类型的,有多大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不彻底解决,新的正确的人才观便无法树立起来。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就是具有优势并运用优势或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造福社会的人;而“全面发展”绝不是“全优发展”,绝不是各种才能的齐头并进。......
2025-09-29
教育界一度流传一种“木桶理论”的说法,是说木桶的有效容量取决于组成木桶的最短的那块木板。有人以此理论为依据,强调人才培养要扬长补短,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际上,许多人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诚所谓高山之下必有深谷一样,大自然的分布自有其规律在,你能说平原好高山不好、河流好陆地不好?......
2025-09-29
是“量体裁衣”还是“削足适履”,反映在教育上就是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还是培养适合教育的学生;是教育为学生成长服务还是学生发展符合现实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发展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定教,为学生“量体裁衣”,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因材施教,“量体裁衣”,而当务之急是要转变人才观念。教师要认真研究“如何教”“如何用教材教”。......
2025-09-29
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泰勒关于“学习经验”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本质。“先生仅是领路人”一语中的,点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明确学习的根本动因是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把教师的外部教导转化为学生的内源性动力,以学为本,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2025-09-29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魏老师深入学生心灵这一广阔的世界,激活那部分真、善、美的细胞,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承认他们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发展自己,因材施教,因人施方。承认、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涉及人才的内涵。......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