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繁荣根据地的经济,维护工农政权,中国共产党在金融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努力创办各根据地的工农银行和国家银行”的思想。在信用合作社开办的基础上,随着根据地革命形势的发展,各根据地普遍创办了工农银行。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开业。为此,1932年1月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进一步发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和苏维埃银行或工农银行改组为国家银行的分行。......
2023-08-15
1978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同时,也作出了有步骤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决策。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和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要金融的配套支持,没有金融的支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可能深入下去。为此,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恢复中国农业银行,通过中国农业银行的设立来支持加快农业的发展,为改革作支撑。在思考中国农业银行如何开展工作,以发挥银行的作用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金融的作用,以支持推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为此,在听取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工作会议情况汇报的基础上,次年的3月18日,作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题为《全党要十分重视银行的作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专门就银行工作发表的评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金融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社论在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银行工作的成就的同时,指出了党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还有误区,“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重要性,把银行当作是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同信贷奖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这种状况需要迅速改变,否则必然会成为四个现代化的障碍。”社论明确提出,首先要认识什么是银行,什么是金融,只有这个基本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有效地重视提高银行的作用。
重视银行的作用是搞好金融工作的第一步,关键是如何办好金融。为此,作为中共实际领导人的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0月4日和8日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对什么是现代意义的银行,我们并没有搞清楚,认为:“银行应该抓经济,现在只是算账、当会计,没有真正起到银行的作用。”在指出我们对银行认识的误区的同时,邓小平进一步发出了新时期开展银行工作的指示,“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邓小平的系列讲话蕴含着党对银行性质和作用的新认识,只有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银行,才可以发挥银行的作用。“真正的银行”体现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真正的银行”是具有银行本质特征的银行;另一方面,“真正的银行”应包括“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中央银行”、“真正的政策性银行”。邓小平鲜明地提出的“真正银行论”代表中国共产党对金融的认识有了根本的改变,为新时期金融工作的开展作了理论的指导。
在邓小平“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论述的指引下,中国金融业按照金融的本来属性发展金融,在金融机构的设置、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市场的筹建等方面进行多层面的改革,为波澜壮阔的改革作保证。为此,在金融机构方面,首先恢复了中国农业银行,改革了中国银行的体制,重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了中国投资银行,以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注重通过经济的方法进行借贷信用业务,减少行政干扰,注重发挥利率等金融杠杆的作用。另外,在银行服务的对象、银行贷款的方式、金融信托交易、金融资金结算等方面都按照“真正银行”的要求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成为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的先声。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什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1984年10月20日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标志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蓝图有了明确的方向。在中央提出了系统的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后,如何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全盘系统考虑中国金融发展的走向,成为党中央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明确指出,“在价格改革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为此,1986年12月19日,中共中央在听取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明年改革设想的汇报时,邓小平再次强调“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调控等问题都要按照金融发展自身规律进行。他说:“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对金融问题,我们知识不足,可以聘请外国专家做顾问嘛。”[2]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意见,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建立包括金融控制和调节体系、金融信用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管理体系等内容的新型金融体制目标的设想。至此,中国共产党关于“全党要十分重视提高银行的作用”的思想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得到体现,深化和拓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有关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研究的文章
为进一步繁荣根据地的经济,维护工农政权,中国共产党在金融实践中逐步提出了“努力创办各根据地的工农银行和国家银行”的思想。在信用合作社开办的基础上,随着根据地革命形势的发展,各根据地普遍创办了工农银行。1932年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正式开业。为此,1932年1月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进一步发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和苏维埃银行或工农银行改组为国家银行的分行。......
2023-08-15
加强金融监管,化解历史累积的金融风险,确保我国金融安全,一直是金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金融工作,指导金融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很重视金融安全问题,将防范金融风险列入金融发展的内容中。防范金融风险本身就是促进金融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上,早在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金融风险和隐患存在的现实就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金融风险会引发金融危机。......
2023-08-15
为确保完成金融改革,中国共产党实施了加强金融系统党组织垂直领导的重要举措,以防范金融风险。成立金融工委和金融党委,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并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主要措施,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系统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决策。......
2023-08-15
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其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金融实践中,产生并不断发展形成的,是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所以,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关于金融的理论和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用来指导中国金融实践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考察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2023-08-15
同时,由于长期纠缠于姓“社”、姓“资”问题,一部分人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面临如何看待金融改革,以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看待金融改革的原则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的思想,主张证券、股市要坚决地试,以坚定金融改革,坚定发展金融事业的决心。1986年12月19日,邓小平专门作了《企业改革与金融改革》的谈话,他强调说:“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
2023-08-15
从其精神实质来看,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也是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新的历史条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的成果。......
2023-08-15
受“左”倾错误的冲击,党内开始出现了严厉批判商品经济、货币交换的谬误,充分发挥金融调控作用的“综合平衡”理论受到错误的批判并遭到排斥。但是,以陈云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对如何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的金融,科学设置金融机构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坚持在建设过程中尽力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融通作用。他否认金融依附财政的要求,保持收支平衡,保证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2023-08-15
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业已出现的或将要出现的金融风险,以保障我国金融安全与健康发展,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金融事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造就金融人才的金融思想,并对金融干部学习的内容、目标及方法等方面作了深入阐述,从而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金融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2023-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