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贝卡里亚看来,这个标准只能是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刑罚所关心的不仅是控制犯罪,而且还关心制止犯罪的比例性和对称性。但是,贝卡里亚关于罪罚对称的理论中有一个矛盾,他一方面主张一个严格对称、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另一方面又提出要采取一种个案化的原则,根据每个罪犯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刑罚措施。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和刑罚实践的要求来看,它无疑是与罪行对称原则相矛盾的。......
2025-09-29
贝卡里亚给出的刑罚方案在有效惩罚犯罪的同时,也亲手把人类推向了“技术统治”的深渊,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人类一直面临着贝卡里亚未曾设想的“惩罚合理性”难题。[27]这是因为,“技术统治”给人类社会的实践带来了双重效果。一方面,技术持续改善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日益技术化,成为席卷一切的“时代精神”。例如,以不可思议速度发展的网络和大数据技术,席卷全世界的新能源、航海航天、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由于符合“持续进步、效率至上”的信念而不断获得“合理性”。另一方面,人类在享受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进步的同时,人类本身又处在了隐匿、普遍、精细的“技术控制”之中,变得更加依赖技术。由此一来,现代化进程也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技术化进程。比如,技术不断嵌入惩罚犯罪和社会治理中。法官的司法判断、惩罚犯罪的手段以及治理社会的方式,和技术更加紧密地缠绕、交织在一起,它们将更多地借助乃至依赖各种生物科学技术、医学技术、心理学技术以及其他科学技术。而且,这种技术控制不仅仅只把罪犯作为作用的对象,它也凭借预防违法犯罪和社会治理的理由,泛化到社会的每个主体和各个角落。这种“技术统治”给人类带来的双重效果便是现代思想家一直深思的“惩罚合理性”难题。
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统治”很可能对人类进行一种高度合理化的“奴役”。在各种惩罚技术面前,人自身的主体性与本真性将无法展示,人被视作一种物和工具,深陷进技术“奴役”的泥沼中。此时,暴力早已退场,象征文明与进步的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独掌全局。马尔库塞说,“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技术也使人的不自由处处得到合理化”。[28]也许正是如此,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中宣称“上帝死了”。尼采的“上帝死了”不仅仅是指宗教理想世界的衰落,更多的是喻指技术统治下人类精神表达的颓败与价值理性的缺失。在技术理性支配下,现代社会将成为一个彻底的同质化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惩罚技术和治理技术消灭个体性,使个体淹没于虚无,个体若有若无。[29]当“人”本身的个体性彻底泯灭时,人类将会完全成为社会机器中一颗冰冷的“螺丝钉”,生活的意义也随之消失殆尽。韦伯也以一种悲悯的语气描述了技术统治下现代社会的前景,“完全可以,而且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30]在韦伯的描述下,人类似乎注定陷入“现代性”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价值多元的“诸神时代”将黯然失色,“现代人”将彻底变成“无灵魂的专家”和“无心的享乐人”。
综上所述,对于现代社会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认真检审现代性的技术理性,特别关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平衡,努力彰显人类个体的主体性与本真性。技术与人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技术是手段,人是目的。人掌握技术、使用技术,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人”本身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如果本末倒置,让“科学技术主义”独断一切,人性一路衰微,生活的世界只剩下物质,未来的人类也许会蜕变为一种严重依赖各类技术的“恒温动物”,整日龟缩在技术打造的“恒温箱”里。[31]
因此,在法律和技术之间,要将一系列的惩罚技术与治理技术置于“人文”价值的约束下,在治理中灌注“人文”精神和道德感,凸显“人”本身所具有的主体性与本真性,重新回到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要始终警惕惩罚技术和治理技术在运作过程中的功能外化、非理性化和非人道化,努力通过法治化途径规范技术的使用。唯有如此,“技术治理”才有“人文”的温度,技术才真正为人所用。
【注释】
[1]罗有成,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2]切萨雷·贝卡里亚(Cesare Beccaria ,1738—1794),意大利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2025年3月15日生于米兰一个贵族家庭,2025年毕业于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2025年发表处女作《论米兰公国2025年货币混乱及其救治》。2025年完成《论犯罪与刑罚》,并于当年出版,由此一举成名,并为他赢得了长久的声誉。《论犯罪与刑罚》也被刑法学者们称之为“西方文明中有关犯罪与刑罚最具深远意义的论著”。
[3][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12页。
[4]See John D.Bessler,“The Italian Enlightenment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Cesare Beccaria’s Forgotten Influence on American Law”,Hamline Journal of Public Law & Policy ,Vol.37,No.1,2017,pp.1−13.
[5]张智:《贝卡里亚启蒙思想的苏格兰渊源——以〈论犯罪与刑罚〉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3期。
[6][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99页。
[7][英]马克·戈尔迪、罗伯特·沃克勒:《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刘北成等译,商务印书馆,2017,第531−543页。
[8]姜敏:《贝卡里亚对封建刑法的质疑和批判》,《理论月刊》2025年第1期。
[9]邱兴隆:《报应刑的价值悖论——以社会秩序、正义与个人自由为视角》,《政法论坛》2025年第2期。
[10][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62−63页。
[11][荷]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2,第185−186页。
[12][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7页。
[13]贝卡里亚通常被认为更多地以功利主义的立场来解释法律和刑罚。他的著名表述“最大多数人分享最大幸福”常常为人引用,以作为证明。这一表述被稍作修改后,在边沁那里变得耳熟能详。后继者边沁对贝卡里亚的推崇,也进一步证实了贝卡里亚的功利主义立场。See David B.Young,“Cesare Beccaria:Utilitarian Or Retributivist?”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vol.11,No.4,1983,pp.317−326.相关的中文文献参见姜敏:《贝卡里亚功利主义刑法思想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14]See Mario De Caro,“Utilitarianism and Retributivism in Cesare Beccaria”,The Italian Law Review,Vol.2,No.1,2016.(https://www.chuimin.cn)
[15][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17页。
[16][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51页。
[17]徐伟:《简论贝卡里亚的刑罚心理学思想》,《学习论坛》2025年第5期。
[18][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119−120页。
[19]石聚航:《知识背景、三维解构与智识启迪:贝卡里亚犯罪学思想论要》,《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5年第1期。
[20]陈雪:《刑罚、持续性以及现代监狱制度——读〈论犯罪与刑罚〉》,《政法论坛》2025年第6期。
[21][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67页。
[22]陈雪:《刑罚、持续性以及现代监狱制度——读〈论犯罪与刑罚〉》,《政法论坛》2025年第6期。
[23][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第307页。
[24][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62−64页;相关论述,参见董进宇、董玉庭:《浅谈刑罚的宽和化——兼评贝卡里亚的刑罚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25年第3期。
[25]贝卡里亚所处的时代恰好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时代,这个时代不仅发明了大量的科学和工业技术,也发明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法律技术,贝卡里亚正可以被看作这样一位刑罚技术的发明人。
[26]See Robert R.Sullivan,“Less Intensity,More Duration:Beccaria’s Justification of the Modern Prison”,Legal Studies Forum,Vol.19,No.4,1995.
[27]胡水君:《惩罚技术与现代社会——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的现代意义》,《社会学研究》2025年第3期。
[28][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3、8页。
[29]孙国兴:《技术统治与类人文明》,《开放时代》2025年第6期。
[30][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阎克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326−327页。
[31]禾刀:《莫让科技失去人文温度》,《中国纪检监察报》2025年第7版。
相关文章
在贝卡里亚看来,这个标准只能是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刑罚所关心的不仅是控制犯罪,而且还关心制止犯罪的比例性和对称性。但是,贝卡里亚关于罪罚对称的理论中有一个矛盾,他一方面主张一个严格对称、由最强到最弱的刑罚阶梯,另一方面又提出要采取一种个案化的原则,根据每个罪犯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刑罚措施。从法学理论的角度和刑罚实践的要求来看,它无疑是与罪行对称原则相矛盾的。......
2025-09-29
但是,贝卡里亚给出的刑罚方案在有效惩罚犯罪的同时,也亲手把人类推向了“技术统治”的深渊,以至于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一直面临着贝卡里亚始料未及的“惩罚合理性”难题。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这一论著中,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并系统地阐释了自己的刑罚理论,为现代刑罚制度奠定了基础。直到现在,仍有学者还对贝卡里亚用宽和的刑罚精神取代了严刑酷罚,指明了现代刑罚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丰功伟绩赞不绝口。......
2025-09-29
合理的惩罚,对孩子是有益的。首先,惩罚的方式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脾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奖励使孩子受到鼓舞。奖励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二者应该巧妙配合,兼用并施。精神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灵活运用。最好多用精神奖励,少用物质奖励,金钱奖励。......
2025-09-29
以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建设为标志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对经济法上分权理论的有益实践。从分论角度研究分权,进而上升到总论的文献也很少。如果继续聚焦,进而观察“省—市—县/区”级,会发现落实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建设中一项现实紧迫而常被忽略的问题——地方金融监管机构的“能力”问题。能力的问题在各级政府都多多少少存在,而现阶段在“省—市—县/区”级尤为突出,表现为对金融风险难以掌握、难以判断、难以应对。......
2025-09-29
蓬蓬举了举手里的一份告示,念道,“香喷喷大饭店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大胃王’擂台赛,冠军将获得本饭店提供的超级大奖一份!”“耶!我是大胃王喽!我能拿到超级大奖啦!”香喷喷大饭店的胖老板激动地捧着一个大大的礼盒,送到蓬蓬手里,他大声宣布,“我们的超级大奖是——煮鸡蛋200个!”......
2025-09-29
分权改革中,还需考虑“左右关系”的难题,这一“左右关系”又分为多个层面。其次,“左右关系”需要处理地方金融监管局与中央监管派出机构之间的协调。“左右关系”的第三层含义,在于把握本区域监管与跨区域监管。虽然金融监管机构走地域化设计之路,金融风险却会出现跨区域的错配,包括“7+4类”的业务中也有不同程度涉及跨区域、跨细分市场领域的问题,而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不断重塑金融风险的布局模式。......
2025-09-29
当前,个人信息已不再简单起到标记个体、促进沟通等社会作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使个人信息的经济价值显现,同时个人信息又天然地与人格利益紧密联系,学界关于个人信息性质的讨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并逐步产生了多种学说,以下将主要检讨个人信息的法益说和财产权说,指出这两种学说与《民法典》规定之间的冲突。......
2025-09-29
像屏蔽行为这类不宜用类型化规则和兜底性规则展开评价的新型网络竞争行为,我们也可以考虑援引《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予以定性。然而,依据一般条款裁判的案件往往引发大量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商业道德”的解释上。原《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规定了一项基本条款,禁止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