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探索教研转型新途径

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探索教研转型新途径

【摘要】:对话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四种。可以说,肢体语言既是师生的沟通方式,又是师生对话的有效形式。师生对话是基于师生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同时,师本对话建立在科学理性的文本观之上。

在对话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对话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四种。通过共同参与、相互沟通,学生、教师、文本要实现和谐统一。

(一)师生对话

作为对话教学的最基本形态,师生在课堂上进行的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是最经常发生的对话形式;而课外,师生的对话方式还表现为日记、周记、作业、试卷、随笔、总结等。例如,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这一渠道,既可以真实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想法,又可以以批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建议。同时,师生在交往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眼神来暗示、动作来指示,进行无声的对话。可以说,肢体语言既是师生的沟通方式,又是师生对话的有效形式。

师生对话是基于师生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强调师生人格的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人格高低贵贱、权势强弱之分。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作为有生命的、具有平等地位的人相遇,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对话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民主和平等的观念,学习尊重差异、尊重生命。由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真正的人与人的关系。对教学而言,教学对话意味着互动,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题的凸显、个性的展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是学生相互学习的重要活动,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传递,既有行为互动,又有思维互动。生生对话能使学生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与合作,始终处于积极探究之中,从而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发展。角色体验也能让对话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可让学生在参与对话、解读教材、体悟文本意境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有关角色进行表演和体验。

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学生不仅要放声地讲,还要静心地听。在课堂上,每当学生听到不完全相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就在接受挑战、思维就受到启发与碰撞。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氛围,就要接纳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让不同的意见、观点碰撞、激荡和交融。

(三)师本对话

师本对话,指的是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这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首要环节,是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凭借和支撑。师本对话是教师以教材为主要载体的文本的认识、理解、吸收和转化,是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有效师本对话的构建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需要长期有目的、有意识的浸润和培养。师本对话应具备两个意识:一是阅读者对话体验;二是作为特殊阅读者的文本研读和教学设计。

师本对话的前提是教师和文本在地位上的对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师本间的对话关系。同时,师本对话建立在科学理性的文本观之上。教师在认识文本的过程中,只发现文本的意义是不够的,还需要解释和创造。这样,师本间实现了真正的对话,达到了“精神相遇”和“视界融合”,形成了新的理解。

(四)生本对话

生本对话,指的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教学中,教师要让享有“话语权”的学生真正有话可说,关键在于落实“生本对话”。否则,学生缺乏谈资,就不会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沟通。生本对话是对话教学四种基本类型中最重要的一种,学生是对话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和发展对象,而文本则是对话教学必须依托的内容载体。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好对话,关键要进行对话的教学设计。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好的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而设计的。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教师要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第二,要理解课程标准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要规划好学期或者模块纲要,设计好教学方案。第三,弄清楚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核心问题是什么,所要用到的核心方法是什么,要培养学生怎样的核心素养。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时才会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