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心寡欲,元气顺畅-“借招”生存术(1)

清心寡欲,元气顺畅-“借招”生存术(1)

【摘要】:只要心安无虑,少私寡欲,则元气顺畅。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已经提出了恬淡虚无,无私寡欲,节制性欲的养生之德。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一个人只要行修身养生养性之事、乐于恬静淡泊之举,顺心从欲,乐观于快意于养生的处所,那么,寿命就会与天地同终。但也有不少人反对纳妾制度,认为这导致了人的过分纵欲,有害于身体和养生。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在这里,它论述了性欲与人的养生的关系,提出了节欲的养生观点。

书中认为,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总是取法阴阳变化的规律,调和在修身养性的法术中,他们饮食有节度,起居有规律,不胡作乱为,所以能使人的形体和精神合而不离,而享尽他们天赋的寿数,活到100多岁才去世。

而现在有些人就不像古代人那样,把酒当作汤水喝,把男女的乱为当作常则,乘着醉酒人房性交,这样他们实际上是用性欲来枯竭他的精血,用嗜好来散失他的真元之气,不知使精气保持充盈盛满,不善于摄养精神,致力于一时的心身快乐,这样就违背了生命的长久养生之乐,行动起居没有节度,所以到了50岁身体就衰败了。

而上古的圣人在教育他们的臣民时,总是这样说,一年四时都有不正之气,都会乘虚侵入人体而导致疾患,所以四时都要予以防避。只要心安无虑,少私寡欲,则元气顺畅。精神安守于形体之内而不外驰,还怎么会得病呢?因此,心志安静就少有欲念,心情安定就无惊惧之情,形体劳作而不疲倦,气血顺畅,每个人都顺从他小小的欲望而满足他的心愿。因此,都会把粗淡的食物认为是美好的,把简朴的服装认为是适宜的,面对他们纯朴的风俗想到的是快乐,无论高原还是平川之民,衣食居处,都能多从见欲而不能刺激他们的眼睛,淫欲邪念不能惑乱他们的心,愚者、智者、贤者、不贤者,对于多种人和物都无惧怕之心,所以能跟一地之道相合。他们都能活100多岁而活力不衰弱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得到了全面的养生之道啊!

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已经提出了恬淡虚无,无私寡欲,节制性欲的养生之德。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一个人只要行修身养生养性之事、乐于恬静淡泊之举,顺心从欲,乐观于快意于养生的处所,那么,寿命就会与天地同终。

看来这种远女色,节性欲,求心静的养生之法是真正有利于身体健康的,而那种沉醉酒色的纵欲肯定不会长寿。不知那些“小蜜”不断的大款们能否听进这些话。

中国封建社会的纳妾制度,名义上虽为子嗣之需,实际上则为淫乐之用。而道家的方术道士们的“采阴补阳”、“以人补人”之说,又为这种纳妾制度推波助澜,提供了理论基础。

但也有不少人反对纳妾制度,认为这导致了人的过分纵欲,有害于身体和养生。唐朝时白行简就明确提出了纳妾之害。

其实西汉的著名辞赋家枚乘早在他的《七发》之中就论述了纵欲之害。枚乘在《七发》中说:“帝王们出入都乘坐车子,可说是瘫痪的征兆;幽深清凉的宫院,可称为伤寒中暑的媒介;娇姬美女,可叫作砍伐性命的利斧;原味的美酒,就是腐烂肠胃的毒药。现在,太子皮肤细弱,四肢不能自如屈伸,筋骨松驰,血脉阻滞,手足懒怠。美女侍奉前后,整天游玩宴乐,在密室中放纵情欲,这是把毒药当作美食,戏弄猛兽的爪牙啊!

枚乘的论述真是到了家,对那些整天沉浸于纸醉金迷生活的帝王是一个告诫!

苏东坡杭州任通判时,研究了养生学。他发现色欲对人身体和寿命有害。而这种危害的一个主要条件就是每家都有不少妾,给男人的纵欲提供了条件。他痛定思痛,决定把身边的姬妾统统遣散,只把一个12岁的叫朝云的留在身边。为了使自己下定决心,苏东坡把枚乘在《七发》中的戒欲之语,如“皓齿娥眉,命曰伐性之斧”抄成条幅,挂在门前、桌前、床头,以告诫自己节欲,不沉于女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