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盛夕武教育诗文选:从句式杂糅到与李弗不商榷的三个病句

盛夕武教育诗文选:从句式杂糅到与李弗不商榷的三个病句

【摘要】:我认为,李文把该句划归为“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是错误的。同样,该句由于前半句是介宾短语“在……中”,后半句的“我们”又被“使”支配,也不能作主语,因而该句也是“主语残缺”类病句,而同样也绝不能认为是句式杂糅。例句将两个不同句式的单句混杂在一起表述,于是便造成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同样,这个句子也属于“句式杂糅”。而李文也正是据此把该病句划归为“不合逻辑”。

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中旬刊)李弗不老师的《分清类别依类辨识》一文,发现三处不妥之处,现谈谈我的看法,拟与李老师和编辑商榷。(为便于陈述,后文把李老师的文章简称“李文”)

李文将中考病句分为六类,其中第四类例(1)是:从雅安地震、俄克拉何马州龙卷风等大量事实中,说明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2013年广西南宁卷第4题B项)。我认为,李文把该句划归为“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是错误的。该句是典型的“主语残缺”类病句,具体分析为:该句中“从”与其后“雅安地震、俄克拉何马州龙卷风等大量事实”构成介宾短语,而我们都知道,介宾短语是不能作句子主要成分的,当然就不能作主语。因此,该句残缺主语。类似的病句还有: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真谛(2013年湖北黄冈卷第13题B项)。同样,该句由于前半句是介宾短语“在……中”,后半句的“我们”又被“使”支配,也不能作主语,因而该句也是“主语残缺”类病句,而同样也绝不能认为是句式杂糅。正如该卷的参考答案“解析”的那样:B.缺主语,应删掉“在”和“的过程中”。而李文则把该句划归“结构混乱”类,虽然分析得不无道理,但如此,便会将病句病因和类型复杂化,其实也是不妥的。

什么是“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呢?先看例句,例①:“感动中国”中的人物感动了无数青少年决心向他们学习。这个句子就叫“句式杂糅”。具体说来,该句应当用两个小单句表达,即“‘感动中国’中的人物感动了无数青少年”和“无数青少年决心向他们学习”。例句将两个不同句式的单句混杂在一起表述,于是便造成了“句式杂糅”的毛病。例②:“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它。”同样,这个句子也属于“句式杂糅”。它实际上应当包含两个单句,即“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我们去面对它”。而例句却将两个不同句式的单句混杂在一起表述,于是便造成了“句式杂糅”的毛病。例③:“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同样,这个句子也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它要么说成: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或者说成:一个人变好变坏,内因起决定作用。而例句却将两个不同句式的句子混杂在一起表述,同时用了“关键在于”和“起”,从而造成了“句式杂糅”。

客观地说,句式杂糅是病句中比较复杂的一种,这种病句仔细读一读会觉得有些别扭,但至于是什么类型的病句,一般人是搞不清楚的,特别是初中生。因此,它不常考,但也偶有出现。除了李文“结构混乱”类例(2)外,笔者翻阅了全国三十多个地区的2013年中考卷,在杭州卷中又发现了一个句式杂糅的病句:“《二泉映月》自始至终让人感受到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也让人叹为观止。”(该卷第5题C项)该句后半句,要么说成:同时,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或者说成:同时,作品展示的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也让人叹为观止。而例句却将两个不同句式的句子混杂在一起表述,导致了“句式杂糅”的语病。

另外,李文还有一处归类不妥,即第六类“不合逻辑”之例(1):“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2013年重庆卷第4题B项)该句“病灶”就在于“研究、了解”处,正如李文所言:按照客观规律来讲,一般是先了解后研究,因此,“研究、了解”的顺序应为“了解、研究”。而李文也正是据此把该病句划归为“不合逻辑”。当然,我们不能说李老师分析得不对,但按通常的划分方法,该病句应划归“语序不当”。而“语序不当”也正是李文分析的病句的第一大类,而且和其类举例(2):“福州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2013年福建福州卷第3题第1小问)中的“整治并排查”的病因病况完全一样。至此,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老师在同一篇文章中,把两个同样“病因病况”的病句划归明显不同的两个类别是不严谨的。

其实,这类病句不管是语法书上还是考卷的答案,一般是划归“语序不当”类的。比如:2013年江苏盐城卷第3题A项:“今天的盐阜儿女创建美好家园,依然需要发扬和继承铁军精神。”试卷参考答案“解析”为:A.语序问题。应交换“发扬”和“继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