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平台

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服务平台

【摘要】:设立公益法律服务事业部的律师事务所在律师协会组织下,成立公益法律服务律所联盟。律师应当积极参与党委和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组织的公益法律服务活动。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12348”法律服务热线,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将其升级为24小时值守的法律咨询平台,通过律师志愿服务、法律援助值班等方式,确保每天有1名以上律师值守。

1.设立公益法律服务专门委员会。各级律师协会要普遍设立律师公益法律服务专门委员会,鼓励设立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的公益法律服务专业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律师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发展公益法律服务机构和公益律师队伍。突出服务重点,围绕满足群众基本法律需求,优先为城乡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提供公益法律服务,强化劳动、就业、社保、教育医疗民生领域法律服务,主动为脱贫攻坚、污染防治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服务。

2.组建律师事务所公益法律服务联盟。鼓励律师事务所设立公益法律服务事业部,专业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原则上,执业律师50人以上的律师事务所应当设立公益法律服务事业部。设立公益法律服务事业部的律师事务所在律师协会组织下,成立公益法律服务律所联盟。鼓励联盟成员制定涉及民生领域的法律服务优惠收费目录清单,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但确实经济困难的群众减免诉讼代理费。

3.培育专业化的公益性律师事务所。制定扶持农民工权益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维护、消费者权益维护、残疾人权益维护、老年人权益维护等领域的专业化公益性律师事务所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公益心强、专注民生民权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向专业化的公益律师事务所转型。

4.建立公益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各地要组建公益法律服务律师志愿者队伍,根据需要组成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经济纠纷、婚姻家庭、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农村产权、普法讲师、调解专家等若干小组,定期深入学校、村社、园区、企业、工地和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展免费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纠纷调解等公益活动。律师应当积极参与党委和政府、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组织的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倡导每名律师每年参与不少于50个小时的公益法律服务或者至少办理2件法律援助案件。各地可以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律师行业实际,制定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工作量的具体指导标准,并可以根据律师执业地域、年龄、身体状况等分类提出要求。公益法律服务工作量的计算方法由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确定。律师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应当依法依规,勤勉尽责,可以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对服务内容、方式、工作条件等进行约定,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服务质量。

5.完善“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12348”法律服务热线,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将其升级为24小时值守的法律咨询平台,通过律师志愿服务、法律援助值班等方式,确保每天有1名以上律师值守。

6.建立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站。加强与工会、团委、妇联、残联、消协、环境保护组织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在不具备建立专业化的公益性律师事务所的地区,依托大中型律师事务所公益法律服务事业部,设立相关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站。

7.开展公益法律服务理论研究。律师协会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公益法律服务理论研究,为公益法律服务制度建立提供理论支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法律服务业务技能培训和研讨交流活动,加强公益法律服务政策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