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设计与校本实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设计与校本实践

【摘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划分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四个类型,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从社会生活和跨学科背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活动主题,通过自主探究、项目合作、参与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得小学生数学素养全面发展的实践性课程。该界定包含三层意义:第一,课程重在“综合”,在不超越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实践活动主题涉及“数与代数”等领域知识和方法以及生活实际、其他学科问题,凸显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综合性;第二,课程重在“实践”,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积累活动经验、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新思维为主要任务,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本质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类课程,体现课程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并通过学生实践操作来完成学习的实践内涵;第三,体现“活动”价值,活动教学必须注重小学生全程参与、体验问题探究过程和解决方法的多元性,在动手操作、实地调研等活动中不仅能够将创意物化为“产品”设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获得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划分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四个类型,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各类活动的支持作用,有效促进问题解决、交流协作、成果展示与分享等”。据此,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制作和设计类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进行动手操作,将自己的创意或方案付诸现实,转化为作品,如数学日记、数学童话、数学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等,从而提升设计思维、数学想象能力;二是数学游戏和文化类活动,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游戏竞赛和渗透数学文化的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理解数学本质、历史人文价值,还能够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提升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三是调查与体验类活动,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数学问题,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学习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采用观察、实验、分析与综合等方法,体验科学家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再创造”过程,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四是思维训练和研究类活动,学生需要在思维训练课程中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并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合理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而构建基于证据的解释说明,形成研究报告和研究成果,这类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