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江苏风俗史:揭示二苏南新石器时代风俗

江苏风俗史:揭示二苏南新石器时代风俗

【摘要】:苏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基本上都可归入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通过发掘和整理,绰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延续时间长,包含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阶段的遗存。骆驼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塘南村,东距宜兴市10公里,西距溧阳市25公里,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苏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基本上都可归入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草鞋山遗址位于阳澄湖南岸650米处,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分为草鞋山和夷陵山两个土墩,相传为春秋时期吴国国王的坟墓所在地。遗址于1956年江苏省文物普查中发现。经1972年和1973年两次发掘,发现这里的古文化堆积达11米,共分为10个文化地层,从上到下依次的叠压分别为吴越文化、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等。这里记录了远古先民从距今约400年至距今约7000年的生活历史社会风尚。这是除三山岛外,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苏州人生活过的地方。不仅如此,他们在这里生活的时间长达3000多年,远远超过了苏州城的年龄。草鞋山遗址的发现,完整地展示了远古时期的不同阶段长三角地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实证的方式,展示了苏州地区的远古先民跨越文明门槛的历史过程。

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田形态已具有我国历史时期水田结构的雏形,从原始状态发展到规模经营,说明稻作农业生产已日趋成熟,与草鞋山发现碳化米粒型已演进成原始栽培稻的进程完全相符。由于草鞋山遗址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堆积厚、内涵多,因此也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江南地区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到奴隶制末期的一部通史”。苏秉琦称草鞋山遗址是研究古吴越地区文化的“典型突破口”。

绰墩遗址位于昆山正仪镇北绰墩村,南距正仪镇约2公里,东距昆山市区10.5公里,处于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的狭长地带。通过发掘和整理,绰墩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延续时间长,包含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三个阶段的遗存。出土少量陶片,陶系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胎红衣陶为主,部分夹陶表面也施红衣,均为手制,少量经慢轮修整。纹饰很少,有少量捺窝、戳印纹、弦纹。主要器形有腰沿釜、牛鼻耳(或鸡冠耳)罐、盆、豆等。墓葬共27座,分南、中、北三排东西分列,排列密集,墓坑方向以南北向为主,少量为东西向,南北向墓分布于中心,东西向墓沿外围分布。人骨保存较好,葬式多仰身直肢。墓中随葬品多寡不一,多数小墓无随葬器物,中型墓在6件以下,大墓在6—13件之间,随葬品多放置于人骨架两端,少数墓位于人骨两侧或压在骨架上。器物有陶、石、玉、骨四类,以陶器为主,陶器大多为明器,制作粗糙,火候低,器形小,但也存在一部分实用器。根据人骨鉴定情况,如男女性别及比例、一些个体的拔牙习俗、骨骼细部特征等,对当时人口比例、社会结构、饮食生活状况等问题会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自马家浜至良渚马桥期,稻作是绰墩遗址及周边地区古代先民极其重要的生存资源。特别是由水沟、蓄水坑等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代表了整个江南原始文化,对研究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人口比例、社会结构及人类生产生活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绰墩遗址的稻田群是迄今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灌溉稻田群。

圩墩遗址距今6000余年历史,是太湖流域一处马家浜文化遗存,属于长江文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自1960年发现以来,共经历了5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物,极大地丰富了马家浜文化的内涵。5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91座,其中马家浜时期墓葬181座。圩墩遗址盛行俯身葬。根据统计数据,圩墩墓葬早期阶段俯身葬41例,仰身葬4例;晚期阶段俯身葬89例,仰身葬10例。可以看出,晚期阶段圩墩墓葬中仰身葬式的数量在缓慢地增长。圩墩墓葬的价值还在于出土的人骨骨架保存得非常好。当年提取的10余具圩墩人骨骨架,历经40年后长骨骨质仍保持坚硬,颅骨圆整光滑,牙床整齐。圩墩墓葬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许多先民存在生前拔牙的现象。据上海铁道医学院口腔系和上海自然博物馆人类组对圩墩遗址1—3次发掘出的115例标本的观察研究,圩墩遗址的拔齿行为只发生在成人间,总拔齿率为39.2%;其中以上颌中切牙与侧切牙组合缺失情况最多(81.6%);女性均为右侧中切牙与侧切牙缺失,而男性则两侧皆有。说明圩墩人的拔牙是一种有意识的风俗。科学家通过对齿部的X线摄片分析,进一步指出,圩墩先民的拔牙方法,可能是先用石锛适度连续敲击,使要拔除的牙齿脱臼松动,然后以骨镞或骨铤拔去,与现代拔牙方法基本相似。圩墩遗址早期阶段出土陶釜完全是圜底釜的特征,换言之,圩墩遗址的早期阶段处于太湖东部圜底釜文化区的控制之下;而圩墩遗址从三层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的平底器,则是太湖西部平底釜文化区开始影响、控制此地的标志。

骆驼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塘南村,东距宜兴市10公里,西距溧阳市25公里,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分南北两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2001年11月至2002年7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与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墓葬52座、瓮棺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贝类及螺壳堆积1处、祭祀遗迹4处,其中瓮棺葬在长江下游是首次发现。另外,还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1座、灰坑2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3座、灰坑3座。遗址内共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另外,在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骨骸,其中大型动物居多,有牛、麋鹿、梅花鹿、猪、狗等,水生动物有鼋、鲤鱼以及大量的贝类。为复原当时的古环境以及研究先民的饮食结构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遗址北区的地层、墓葬以及瓮棺葬中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形制丰富的、全为平底的陶釜。而在整个遗址内,未曾发现一件马家浜文化所流行的圜底釜,甚至不见任何圜底器。骆驼墩遗址文化遗存第一阶段的相对年代约在距今7000年,遗址早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大体在距今6500—7000年间。

从釜、盉、罐、豆等陶器风格看,骆驼墩遗址早期文化遗存的陶器群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从生活习俗方面看,平底釜的使用必然伴随着相应的饮食习惯,这里多见陶灶而少支座;从埋葬习俗看,一般马家浜文化遗址流行的俯身葬较少,而多见仰身直肢葬;头向也与马家浜文化常见的北向不同,大多朝东;也不见用红陶钵盖顶的习俗;而发现的瓮棺葬极为独特,不见于其他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遗址。骆驼墩遗址文化晚期的陶器已发生很大变化,炊器中以鼎为主,各类平底釜骤减,各种类型的鼎足非常丰富,与早期阶段相比,其文化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太湖东部、北部的马家浜文化晚期的文化面貌逐渐趋同,但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如夹蚌陶长期存在等。与同时期同样以平底陶釜为主要特征的其他遗址相比,骆驼墩遗址早期文化遗存的时代较早,文化面貌单纯。

东山村遗址位于苏州张家港市金港镇南沙东山村香山东侧的斜坡上,西枕香山,北依长江,遗址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除了揭示一批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墓葬,以及在马家浜文化层堆积中漂洗出较多的碳化稻米、瓜子、果核、兽骨等动植物遗存外,还揭示出一处崧泽文化时期的聚落,包括有房址和墓地。东山村M91的年代大体在崧泽文化中期,距今5500年左右,或者稍早。自崧泽文化发现以来,已经揭示的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多是中小型墓葬,规模较大的墓葬难得一见。而作为崧泽文化的继承者良渚文化中,高台和高等级墓葬频频出现,随葬器物尤其是玉器数量极其丰富,制作非常精美,显示出了高度发达的文明。

东山村遗址的发掘,首次在长江下游地区揭示了一批崧泽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级大墓。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早期高等级大墓内随葬了较多的大型石钺和石锛,这些发现将以石钺和石锛为代表的军权或王权的出现时间从崧泽文化中期提早到了早期。此外,东山村遗址高等级大墓和小墓实施了分区埋葬,说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层。这一重大发现,将学术界普遍认为的史前社会重大转型时间从距今5500年向前推进了至少300年左右。东山村遗址M101的发现,不仅在年代上早于这些崧泽文化高等级大墓,在目前发现的马家浜文化墓葬中也是最高等级者。

学者指出:“东山村大墓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时期没有高等级大墓的空白,为良渚文化高度发达的文明找到了源头,为重新认识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整体面貌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新资料。”以东山村为代表的长江下游最早出现社会分层现象,说明长江下游地区地理环境优越,适合人类繁衍生存和文明发展,七八千年以来,文化一直承继和发展。这一区域早在距今5300—6300年之间,就有了一种文化整合趋同的趋势,从“崧泽文化圈”的形成,逐渐发展到良渚文化阶段,长江下游的文明水平已登峰造极,领先于全国其他区域。但是良渚文化最终没有进入国家,而是在中原文明的挤压下无可挽救地衰落了。从东山村大墓出土玉器不见神秘造型或装饰,从大墓中随葬石钺的情况看来,东山村社会是一个务实性的社会,是一个王权至上的社会权力系统。但是这种务实性的王权社会在后来的良渚文化时期蜕变为神权至上的社会。全新世早中期,遗址所在区域不仅植被状态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而且有相对稳定的湖沼相水体存在,利于先民的生产生活,同时附近坡地又可以抵御后期因湖沼相水体不稳定带来的各种水患灾害,这种依山傍水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崧泽文化因子在该区域迅速繁荣与发展。

龙南文化遗址。龙南文化陶系以泥质浅灰陶和夹炭褐陶为主,崧泽文化以泥质灰陶和夹砂褐陶为主,良渚文化则以泥质灰胎黑衣陶和夹细砂褐陶为主;龙南文化陶器制法以轮制为主,辅以轮修,崧泽文化以手制为主,然后进行慢轮修整,而良渚文化则大部分为轮制;龙南文化陶器纹饰以半镂孔长弧线三角和圆圈组合纹、弦纹、划纹为主,崧泽文化以编织纹、花瓣纹、凸棱纹、镂孔弧线三角和圆圈组合纹为主,而良渚文化则以竹节纹、锥刺纹、细刻纹、划纹为主;龙南文化主要器形有凿形足鼎、凿形足瓿、粗把豆、圈足盘、桶形杯、假腹簋等,崧泽文化主要器形有铲形足鼎、分段式豆、折肩折腹罐(壶)、花瓣足杯、圈足盆等,良渚文化主要器形有鱼鳍足鼎、丁字足鼎、贯耳壶、高把竹节豆、宽把杯、鬻等。龙南文化石器以梯形扁薄穿孔石斧,小型有脊石锛,三角形石刀、石镞为主,崧泽文化以较厚实的梯形斜背弧刃穿孔石斧、长条形石锛、石凿为主;良渚文化则以超薄形穿孔石斧、有段石锛、耘田器、石犁为主。龙南文化玉器较少,仅在张陵山、赵陵山两遗址出土,主要以珠、管、坠等小饰件为主,崧泽文化以璜、珙、镯、坠为主;良渚文化玉器则相当发达,主要以琮、璧、钺等礼仪用玉为主,另有大量人体装饰用玉。龙南文化墓葬一般为浅穴,分布于住地周围,三五成群,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崧泽文化墓葬一般平地掩埋,往往聚族而葬,有自己的公共墓地,随葬品除陶器外,尚有一定量的石器和少量玉器;而良渚文化墓葬墓穴较深,一般发现有木质葬具,墓地分布出现等级。一般平民墓葬仍散落于住地周围,贵族大墓则集中分布于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随葬器物以大量的礼仪用品为大宗,陶器占很小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