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华双龙洞游览见闻及出洞情况

金华双龙洞游览见闻及出洞情况

【摘要】:许蕾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

许 蕾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课文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直接点出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地点;第二部分为第2~7自然段,具体描写游览过程;第三部分是第8自然段,用一句话简述出洞。文中多次描写了作者的行踪变化,游览路线是课文的线索之一。在不同地点,作者都写到泉水。泉水流经的路线,是课文的另一线索。课后练习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设计,均指向写法。

本课教学应在理解和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理解课文是如何按照游览顺序写的,一边引导学生厘清作者游览的顺序,一边根据游览路线了解各处景物特点,领悟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等生字,会写“浙”等生字,会写“杜鹃”等词语。

2.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入:同学们,妙笔写美景,巧手著奇观。上一篇课文我们一起跟随着巴金爷爷,感受了《海上日出》的美妙,还知道课文是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

2.出示课文插图:你知道这是哪里吗?(板书:双龙洞)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对这个景点有什么了解吗?

3.学生自主交流,教师及时点评。

4.出示资料,师读:双龙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北郊的金华山西南山麓。林海莽莽,水流潺潺,它以山岳森林为背景,以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是观光旅游、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5.小结:同学们对于双龙洞的了解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就跟随叶圣陶爷爷的文章,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6.补全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

二、初读,梳理游览顺序

1.这篇课文是叶圣陶爷爷游览金华的双龙洞之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的。接下去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

3.交流难读的词语。

盘曲而上 突兀森郁 漆黑 蜿蜒 聚集 挤压 额角 石钟乳

4.交流反馈: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表示作者行踪的句子?

根据学生反馈,相机出示:

①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②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③这是外洞。

④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⑤这就到了内洞。

⑥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5.根据找出的句子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将路线图补充完整。

6.交流反馈:(板书完整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7.小结:你们看,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描写金华的双龙洞的。那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再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8.反馈:这些句子在课文中都是过渡句,可以帮助我们厘清游览顺序。

9.小结:你们看,作者就是这样,按一定的游览顺序将自己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程有序地写下来。这样一来,我们读起来就更清楚了。

三、再读,发现另一线索

1.同学们,课文中有很多描写泉水的句子。现在请你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泉水流经的景点的句子,并把它标记下来。

2.交流反馈。

根据学生反馈,相机出示:

①一路迎着溪流。

②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③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④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⑤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3.自由读句子,思考:泉水分别流经了哪些景点?按顺序说一说。

4.交流反馈,相机依次在对应句子上出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小结:每一处景点作者都写到了泉水的来路。

板书:用箭头画出泉水的方向。

5.结合板书中我们刚才找到的作者的游览顺序,你有什么发现吗?

6.交流反馈: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因此泉水的来路是本文的第二条线索。

四、总结方法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样的游览顺序写的。我们还发现了课文的另一条游览线索,那就是泉水的来路。这样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可真不错,我们在写景物时也可以运用。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找出重点段落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知道作者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样的游览顺序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地方?

3.交流反馈:孔隙(第5自然段)、内洞(第6自然段)。

二、研读重点段落,领悟写景方法

1.出示要求:

(1)读一读第5自然段,试着用一个词概括景物的特点,写在段落边上。

(2)圈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景物的?

2.交流反馈重点语句。

3.结合重点语句感受景物特点。

4.结合这些关键语句,你可以用什么词概括孔隙的特点呢?(相机板书:狭小)

5.读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发现了什么?

6.交流反馈:直观的描写加自己的感受。

小结:是啊,这些语句中有些是直观的描写,有些是在描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7.交流反馈:将直观的描写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能更生动形象地突出景物的特点。

8.出示思维导图:我们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也可以画一画这样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

9.要描写孔隙的狭小,除了这样描写,还能怎么描写?

10.交流反馈:把自己坐在小船里的感觉用想象、比喻、拟人、夸张等方法写下来。

11.小结:同学们,课文还将“孔隙”和“内洞”作为重点来展开描写,这样一来,课文有详有略,重点也突出了。

三、感受其他景物的特点及描写方法

我们刚才在学习描写“孔隙”这一段时,围绕景物特点圈画关键语句,还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精妙语言。用上这些方法我们来感受双龙洞其他景物的特点吧。

1.出示要求:

(1)选择课文中一处写其他景物的语段读一读,感受景物的特点,圈画关键语句。

(2)试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精妙语言,与同桌分享。

2.随机交流,思维导图展示要点。

3.小结景物特点和描写方法。

四、总结、梳理写作方法

同学们,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找到了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了解了课文是按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课文还将“孔隙”和“内洞”作为重点来展开描写,这样一来,课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在描写“孔隙”的特点时,作者还将直观的描写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把景物特点写得更生动了。接下来我们进行习作的时候,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