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不喜欢吃蔬菜的行动研究成果-关于慧养顺成未来之才的实践探索

幼儿不喜欢吃蔬菜的行动研究成果-关于慧养顺成未来之才的实践探索

【摘要】:基于从幼儿发展为本的出发点,本次研究活动旨在希望可以用一些方法对幼儿在“不喜欢吃蔬菜”的问题上,能有更多的改善和进步的地方。希望可以让幼儿改变对蔬菜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让他们从不喜欢吃蔬菜向尝试吃、喜欢吃转变。

彭小琴

摘 要:在对我班孩子(4~5岁)家长进行幼儿蔬菜饮食的调查中,发现家长们常常为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的问题束手无策,而在平常的饮食中,我们也发现孩子的饮食习惯一直呈现不稳定状态。其中不喜欢吃蔬菜问题幼儿对本身是否察觉到自己的营养没有均衡饮食呢?基于从幼儿发展为本的出发点,本次研究活动旨在希望可以用一些方法对幼儿在“不喜欢吃蔬菜”的问题上,能有更多的改善和进步的地方。

幼儿对蔬菜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是改善当前这种现状的良好基础。我们通过收集、查寻各种资料,整理家长意见,不断提高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改善对蔬菜的态度,进而逐步形成对蔬菜的行为,最终将“知”与“情”落实到“行”中去,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幼儿园,家庭用餐的气氛更加融合,增进师生及亲子间的亲密关系

关键词:均衡营养;蔬菜问题

一、发现幼儿的“蔬菜问题”

镜头一:午饭时,早就饿了肚子的琪琪第一个拿着餐具来排队,看到今天的菜品里有黄瓜和土豆,高兴劲顿时烟消云散,愁容满面地把餐具藏在了身后,经老师再三劝导,她最终还是只接受了半碗白饭……

镜头二:妈妈精心挑选了一些时令蔬菜,忙了半天,餐桌上摆了一大桌菜:炒西兰花、蘑菇青菜汤、西红柿炒鸡蛋、萝卜拌西芹等等。思思看看这些菜叹了口气:“妈妈,我不想吃。”为了孩子的营养,妈妈还是将每种菜都夹了一些在她碗里,可趁妈妈盛饭的工夫,思思偷偷把碗里的蔬菜统统扔到了垃圾桶里……

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镜头发生在孩子们身上,难道蔬菜真的就这么不受小朋友们欢迎吗?这应该引起我们共同的关注。

二、解读幼儿“蔬菜问题”现象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有许多瘦小的孩子对于不想吃的蔬菜一律拒绝,据家长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班里几乎50%的孩子都有不喜欢吃蔬菜的习惯,其中25%的孩子拒绝某种蔬菜。孩子不爱吃蔬菜,或偏爱某一种蔬菜,这是普遍出现的“蔬菜问题”,导致这些孩子对于没吃过的蔬菜根本不愿意尝试。总结出幼儿不喜欢吃蔬菜的原因主要有四种:蔬菜大多有叶子,纤维较长,不好咀嚼,一些还有涩、苦等怪味;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说教为主,不能激发幼儿兴趣,效果不佳。蔬菜的传统做法较简单,味道单一;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合理搭配,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均衡营养。《上海婴幼早教方案》中提到:幼儿要“愿意吃各种食物,特别是蔬菜”。偏食、挑食不利于幼儿获得全面的营养,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必须予以纠正。如何改善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的现状?最终引导孩子们欣然接受并喜欢这绿色美食呢?

三、解决问题:对策与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幼儿最常出现的问题“不喜欢吃蔬菜”为主线,实行四个行动策略,分别是蔬菜真可爱、蔬菜真营养、蔬菜和我一起长、蔬菜真好吃。希望可以让幼儿改变对蔬菜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让他们从不喜欢吃蔬菜向尝试吃、喜欢吃转变。让幼儿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去感知、尝试和喜欢蔬菜,让幼儿对蔬菜有全面的认识,懂得蔬菜中含有许多营养成分,能促进我们身体健康,从而逐渐帮幼儿改掉挑食蔬菜的不良习惯,使饮食趋于平衡。

四、对策与方法实施

①蔬菜宝宝真可爱。

教师扮演各种可爱的蔬菜宝宝,来到孩子中间。“小朋友,你们好!认识我吗?”“认识。你是红辣椒。”“你们喜欢我吗?”“喜欢!”“那为什么吃饭的时候你们常常把我扔掉呢?其实我很想跟你们交朋友。”说着说着红辣椒便哭了起来。冰冰同情地说:“不要哭!我喜欢你的。”说着便上前抱抱“红辣椒”。“红辣椒”高兴地说:“谢谢你!小朋友,我和你们交朋友好吗?”接着,黄瓜、芹菜胡萝卜宝宝等也陆续和孩子们作自我介绍,角色游戏中希望孩子们了解蔬菜的外部特征,能与蔬菜交上好朋友。

实施效果:

活动后,孩子们对蔬菜有了大致的概念,不会再把一些水果归类到蔬菜里。但毕竟蔬菜是以图片的形式出现,加上幼儿生活中吃的蔬菜食品是经过加工后呈现,实质上蔬菜的本来面目与幼儿眼中的有一定差距,不能一一对应。据此,我们又与新世纪超市的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前往超市蔬菜区参观。琳琅满目的各种蔬菜让孩子们目不暇接,并有许多新的发现:有的忍不住伸出小手去摸摸,发现它有小刺;有的伸长脖子闻闻,“我闻到了胡萝卜的香味”。有的惊奇地说:“苦瓜原来是长条的,嫩嫩的,绿绿的,真好看”。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在老师的详细介绍下,孩子们认识了更多的蔬菜朋友。同时我们鼓励家长们经常带孩子逛超市,参观菜园、到菜场买菜,有意识地帮助孩子认识和了解蔬菜外形特征及其作用。

孩子们确实对这些外表美丽的蔬菜非常感兴趣,但能够内化到心里去吃蔬菜,对部分幼儿来说仍是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因此,要使幼儿的蔬菜问题有所改善,单单靠了解蔬菜外部特征是不能有很大的成效出现。

②蔬菜宝宝营养多。

午饭前,我给孩子们讲了“红娃娃,绿娃娃”的故事。组织讨论:为什么豆豆总是长不高、长不大,而且常觉得不舒服呢?许多孩子对故事中豆豆的表现表示不满,这时我及时问:“我们班上有没有像豆豆这样的孩子?”大家不语。当我再问:“豆豆最后下定了什么决心?”这时,大家纷纷表示要向豆豆学习。午饭时,我发现最不喜欢吃青椒的琪琪真的把青椒一点一点地吃下了,虽然还是有些为难的眼神,但至少勇敢地尝试了。我将琪琪的进步与大家分享,这一天我看到他满心的欢喜。在这种效果的驱使下,我们坚持介绍每天菜谱,告诉幼儿各种蔬菜里含有人体所需的不同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吃了能使小朋友长得高,长得壮,更聪明,激发幼儿的食欲。对于良好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加大精神和物质强化。

实施效果:

在老师的鼓励和榜样作用下,挑食和偏食蔬菜的现象有所减少,有的还能自己主动做小小的尝试,真是个意外的惊喜,很欣慰。再看平时基本不吃蔬菜的孩子也能知道营养均衡的重要性,知道蔬菜对我们身体的好处,但正值用餐时仍从心理上无法接受要吃那些蔬菜食物。看到孩子消瘦的身体,老师感到很担心。由此,我们决定开始第三步活动,这也是孩子们在前面的活动中需要得到解答的疑问:“蔬菜宝宝是怎么来的?”

③我和蔬菜宝宝一起成长。

带着孩子们的疑问,我和孩子一起收集四季豆种子,松土、撒种、浇水、拔草、施肥。当发现它们发芽了,长叶了……孩子们惊奇而欣喜,赶快用笔记录下来。一天,两天……四季豆长得特别快,孩子们不自觉的和蔬菜比起高来,我趁机倡议孩子要多吃蔬菜,营养丰富,才能像蔬菜宝宝一样快乐、健康地成长。于是,班上又逐渐掀起了“我和蔬菜宝宝一起成长”的热潮。

实施效果:

教育活动要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为期近一个月种植观察后,参与种植与照顾蔬菜宝宝时,孩子与蔬菜之间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在“与蔬菜一起成长”的倡议下,孩子表现出出乎意料的积极性,对一直以来不敢尝试吃蔬菜的几个孩子,在大家的影响下,现在倾向于愿意尝试。

欣喜之余,孩子们又有了新的担心,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这些行为和认识是不稳定的。如果种蔬菜的季节过去了,没有“和蔬菜一起成长”的氛围,孩子们还能继续保持这样的进步吗?

④蔬菜真好吃。

接下来,我们一方面得到了开餐厅的小胜妈妈热心支持和帮助,让孩子们观看厨师叔叔怎样把我们不喜欢吃的蔬菜变成美味佳肴的过程。引导孩子通过看、问、听、闻、尝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去尝试、去体验蔬菜的魅力。谁说孩子们不喜欢吃蔬菜,他们不是将一桌的蔬菜吃得精光吗?孩子们一边赞不绝口地说“真好吃”,一边表示也想当个小厨师来做菜品呢。

另一方面,我们趁热打铁,又着手从家长入手,改变烹调方法,让幼儿主动参与体验,开展“亲子厨艺大比拼”,家长和孩子纷纷报名着手去设计、选材,尝试着用各种蔬菜做菜品。思思和妈妈用饭豆、油麦菜、葛粉、大骨油等营养丰富的材料进行合理搭配,做出了一道饭豆菜粥。平时就比较注重孩子营养的钰洁奶奶创作韭菜炒鸡蛋,成为亲子活动中很畅销的菜之一。还有许多家长用拼盘、凉拌、蒸、煮、红烧等不同的烹调方法做出了许多菜品,最后,餐桌上所有的菜,包括孩子们最不喜欢吃的苦瓜、芹菜、青菜等也一扫而光。

实施效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们利用家长餐厅资源和亲子厨艺,让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加上漂亮的餐具,色香味的搭配,让孩子一看就喜欢,一闻就想吃,孩子挡不住诱惑,即使不喜欢吃的也大口地吃起来。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面对孩子“蔬菜问题”上所采用的教育方法,深刻地意识到了教育方式的重要性,深受启发。丞丞妈谈到,“以前孩子最不喜欢吃胡萝卜和黄瓜了,这次我把它们和孩子喜欢吃的圣女果、苹果合在一起做成沙拉,孩子竟全吃光了。”还有的说我女儿最不喜欢吃韭菜了,今天却和小伙伴争抢着吃“韭菜炒鸡蛋”呢!

我们的教育至此并没有结束,不过这算是开启改善幼儿挑食蔬菜的第一步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过程中将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做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改进教育策略与教育方法,在对待幼儿吃蔬菜的问题上真正做到家园同步,才能彰显教育成效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