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摘要】: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终其一生都在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努力。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首先表现在他对马克思手稿的高度负责。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还表现在他始终反对人们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并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和指引行动的指南。《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

科学的理论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终其一生都在为捍卫马克思主义、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努力。

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首先表现在他对马克思手稿的高度负责。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承担起了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恩格斯晚年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抄誊马克思的手稿,在誊写过程中,恩格斯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客观表述马克思的观点。比如,在《〈资本论〉第三册增补》一文中,恩格斯指出:“在编辑出版时,我最关心的是要编成一个尽可能真实的版本,即尽可能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表述马克思新得出的各种成果。……我没有任何权利作这样的改写。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原原本本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恩格斯之所以这样忠实于手稿,一方面是出于对马克思本人的尊重,另一方面则是避免任何可能的对马克思本人观点的曲解和误读。另外,在整理手稿过程中,恩格斯也会对一些地方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或加以注释,不过他都会在这些增补的地方标注上自己的名字以使读者区别。

【延伸阅读】

1.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2.恩格斯:《致爱德华·皮斯(1886年1月27日)》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还表现在他强调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恩格斯在1885年4月23日写给维拉·伊万诺夫娜·查苏利奇的信中指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这些条件。”《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这本著作是马克思初次运用唯物主义观点“从一定经济状况出发来说明一段现代历史”,在恩格斯看来,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便在于能否准确把握这段历史的真正基础,即经济状况,如果对当时经济状况中的各种变化把握不准,就必然无法正确地揭示这段历史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恩格斯指出:“虽然有这些不利的情况,但是,由于马克思准确了解法国在二月革命以前的经济状况以及这个国家在二月革命以后的政治事件,所以他能对当时的事变作出这样的叙述,这一叙述对事变内在联系的揭示达到了至今还无人达到的程度,并且光辉地经受住了后来由马克思自己进行的两度检验。”

恩格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还表现在他始终反对人们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并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和指引行动的指南。1895年3月12日,恩格斯在写给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精辟地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绝不是教条式的答案和一劳永逸的既定方案,而是进行科学研究和获得正确认识的方法,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绝不能不顾事实生搬套用,而是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比如,恩格斯在1886年1月27日写给爱德华·皮斯的回信中便鲜明地指出:“我所在的党并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在谈到如何推动美国工人运动发展时,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脱离实际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发展社会主义运动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1886年11月29日写给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格的信中,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社会劳工党在推动当地工人运动中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的根本原因所在:“德国人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美国群众的杠杆;他们大部分连自己也不懂得这种理论,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

还有,在批评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青年派”存在的教条主义错误时,恩格斯指出,“青年派”根本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他们并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是当作“现成的公式”,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原则出发研究问题,必然无法正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在1890年8月5日写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恩格斯指出:“对德国的许多青年著作家来说,‘唯物主义’这个词大体上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做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未将马克思主义当作“终极真理”,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结合时代的发展和具体的实际,不断审视和批判自己的观点、超越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这一著作中的论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实践和形势的发展,他们一旦发现有的论断已经“过时”,就通过再版的机会及时修改和丰富原来的认识。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恩格斯早年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亲身考察和调研,恩格斯在书中向全世界揭示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犯下的种种罪行。而半个世纪以后,恩格斯又基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对书中的一些认识和判断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他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中指出,“本书所描写的情况,至少就英国而言,现在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经济学的规律之一(虽然通行的教科书里没有明确提出)就是:资本主义越发展,它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英国现在已经度过了我所描写的这个资本主义剥削的青年时期”。

科学社会主义中“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这两个重要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刚开始在时间上作出了大大超越客观历史发展进程的误判,认为“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资产阶级不能控制的程度,只等待联合起来的无产阶级去掌握它”。但事实远非如此。在生命的最后一年,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对这个认识进行了深刻反思:“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在《反杜林论》发表8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指出,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等等。对于理论认识的这种变化,恩格斯明确说:“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他又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认为马克思进行阐述的地方,就是马克思要下的定义,并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

【深度思考】

1.恩格斯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

2.如何看待恩格斯所说的这段话:“在编辑出版时,我最关心的是要编成一个尽可能真实的版本,即尽可能用马克思自己的话来表述马克思新得出的各种成果。……我没有任何权利作这样的改写。像马克思这样的人有权要求人们听到他的原话,让他的科学发现原原本本按照他自己的叙述传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