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精神需求和劳动积极性:内源性因素

精神需求和劳动积极性:内源性因素

【摘要】:对劳动积极性,主要是两种精神需要在起着推动作用。人们对某种精神成果具有享受和消费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着劳动者积极进行创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这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始终是推动很多人进行创新劳动的精神动力。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重新产生的。

人不仅是一种物质性生命存在,还是一种精神生命存在。精神生命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这就决定了人具有不断发展着的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既包括主体自由地发挥智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需要(如认知、求知的需要),又包括对文化成果享用的需要(如艺术和审美的需要),还包括情感道德生活的需要。

对劳动积极性,主要是两种精神需要在起着推动作用。一种是享受精神成果的需要。人们对某种精神成果具有享受和消费的需要,这种需要推动着劳动者积极进行创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需要主要是通过功利性的方式来满足的,例如,有些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动机可能是获利,而别人要想消费这一文学成果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就必须首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作家的赢利目的。另一种是创造精神成果的需要。这种精神需要是通过超功利性的方式来满足的,一些人超越世俗,为了纯粹的精神追求而从事精神创造活动,如阿基米德为真而求真,苏格拉底为善而崇善,贝多芬为美而审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客观事物的辨认。从远古时代,人类对身边的客观事物就开始进行探索认知,神农氏尝百草,不仅使人类发现了药材,而且教会人们播种五谷……直到今日,人类仍不断对太空进行探索,例如究竟100亿光年以外的天体是不是类星体,除人类以外宇宙间是否存在外星人,等等。二是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探索。这是关于对科学原理和自然规律的探索。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这位哲学家的名言,确切地说明了人们求知欲望和科学探索的非功利性。正是这种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才使人类有了许多重大的发现。科学史上也因此而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布鲁诺为坚持“日心说”,宁可被罗马教廷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也决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居里夫人则历经4年,每日坚持重复着繁琐的单一性实验,最终发现了镭;正是这种探索,才使得牛顿力学面世;正是这种追求,才使得爱因斯坦相对论改写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人类这种求知欲望,这种永恒的创新动力,无一不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同时也掀起了一次次科学革命的浪潮。这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作为一种精神需求始终是推动很多人进行创新劳动的精神动力。

后一种精神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方式更能体现人的本质,因为这本质上是一种创造的需要,也就是创新劳动的需要,而创造的需要作为人类的恒久的精神冲动,使人从本质上有别于动物。创造需要的展开突出地表现为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的发展需要的最高表现,是人祈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欲望和追求,是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最高显现。

不仅如此,人的需要还是无限发展着的,从层次来看,马斯洛指出,人的低层次的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后,总会提出更高层次的需要;从种类来看,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提出包括求知等精神需要,而客观世界的广泛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求知等精神需要的无限性;从需要对象来看,人的需要不仅立足于现存世界,还超越现存世界指向未来世界,这使得“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重新产生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永不停止,而且不能永远停留在一种低层次、简单重复的活动中,即必须进行创新劳动。因为无限发展着的需要必然要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来满足,即使是相同的需要,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或方式,这就为劳动实践活动留出了无止境的空间。

【深度思考】

1.结合自己实际,谈一谈为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个人价值?

2.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