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理论与实证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理论与实证

【摘要】: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

1.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异效应和地域趋异的空间态势

趋异效应,指由于环境可塑性的存在,因空间流动而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民族形成初期,他们必定生活在同一环境)的各个部分的人口学特征,便会因受不同环境的长期“侵蚀”而趋异——变得各不相同,产生地域差异,形成同一民族(Ⅰ,或Ⅱ,Ⅲ)人口现象在不同环境(A,B,C)中的趋异/地域趋异:Ⅰ→ⅠA、ⅠB、ⅠC;Ⅱ→ⅡA、ⅡB、ⅡC;Ⅲ→ⅢA、ⅢB、ⅢC

地域趋异的空间态势是,同一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内部差异随空间扩散和地域单元的降阶(省→地→县,下同)而扩大/趋异。成因机制是,空间扩散和地域单元降阶(空间尺度变小)使塑造力地域单元数量增多,塑造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环境力一步步趋于多样——Ⅰ→ⅠA、ⅠB、ⅠC;ⅠA→ⅠA1、ⅠA2、A3(ⅠB→ⅠB1、ⅠB2、B3,ⅠC→ⅠC1、ⅠC2、C3)……(表9-1)

2.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效应和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

趋同效应,指由于环境可塑性的存在,因空间流动而集聚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民族(比例不等部分)——不论他们的文化宗教、习俗如何,其人口学特征都会因受共同环境的长期“侵蚀”而趋同[3]——民族差异被抹平而变得相近,形成不同民族(Ⅰ,Ⅱ,Ⅲ)人口现象在同一环境(A,或B,C)中的趋同/民族趋同:ⅠA—ⅡA—ⅢA;ⅠB—ⅡB—ⅢB;ⅠC—ⅡC—ⅢC

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成因机制是,地域单元降阶使塑造力地域单元的空间尺度变小(省→地→县→乡),塑造民族人口学特征的环境力一步步趋于同一[4]——ⅠA—ⅡA—ⅢA;ⅠA1—ⅡA1—ⅢA1(ⅠA2—ⅡA2—ⅢA2,ⅠA3—ⅡA3—ⅢA3)……(表9-1)

表9-1 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趋异和民族趋同

3.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聚居地效应和聚居地烙印

聚居地效应指以同一地域为聚居地(居住着该民族大部分或最高比例人口的地域,可有1~2个,考虑地域降阶带来的首位分布率的下降,可视基尼分布/首位分布率而增至3个)的各个民族,其人口学特征的差异,由于趋同效应/民族趋同被“抹平”而在总体上变得较为接近。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聚居地效应/聚居地烙印具明显的指向性。即,以良好环境(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限制小,经济、社会、教育发达)为聚居地的民族(总体)和生活在其上的民族(部分),其人口学特征的现代性便显著;反之,以退化环境(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限制大,经济、社会、教育发展滞后)为聚居地的民族(总体)和生活在其上的民族(部分),其人口学特征的传统性便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