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025-09-29
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的总趋势是总负担社会系数和负担少儿系数的大幅度下降,民族差异显著缩小;负担老年系数上升,民族差异扩大。(表3-10、3-11)
1.总负担社会系数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2025年少数民族总负担社会系数(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对应的少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为41.68,明显高于全国(34.28)和汉族(33.64)。与2025年的62.50相比,则显著减少了20.82,幅度达33.3%。
总负担社会系数,2025年以≥60%的民族居多——43个占78.2%。<50%的为朝鲜族(41.50)和高山族;≥80%的有柯尔克孜族(93.24)、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德昂族、哈萨克族和怒族——极差51.74。2025年以<50%的民族居多——49个占89.1%。<30%的3个:朝鲜族(24.37)、赫哲族和达斡尔族;≥50%的6个:仡佬族(56.28)、珞巴族、水族、布依族、撒拉族和东乡族——极差降至31.91。
表3-10 2025年、2025年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
(15~64岁人口=100)
续表
资料来源:据表3-6数据计算。
表3-11 1990—2025年中国少数民族负担社会系数变化
(15~64岁人口=100)
资料来源:据表3-10数据计算。
1990—2025年各民族总负担社会系数全部下降且幅度显著。幅度<20的17个占30.9%,土家族最小7.14;≥30的民族21个占38.2%,其中≥40的9个:柯尔克孜族(-48.15)、塔吉克族、独龙族、哈萨克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德昂族和怒族——降幅相差41.01。(https://www.chuimin.cn)
2.负担少儿系数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2025年少数民族负担少儿系数为31.78,明显高于全国(22.30)和汉族(21.48)。与2025年的55.29相比,减少了23.51,幅度达42.5%。
负担少儿系数,2025年以≥50%的民族居多——47个占85.5%。<40%的只有朝鲜族(35.01);≥75%的民族6个:柯尔克孜族(85.04)、塔吉克族、独龙族、门巴族、哈萨克族、德昂族——极差50.03。2025年以<40%的民族居多——46个占83.6%。<25%的民族7个:朝鲜族(10.44)、裕固族、高山族、藏族、纳西族、赫哲族和俄罗斯族;≥40%的9个:珞巴族(47.89)、仡佬族、撒拉族、阿昌族、水族、东乡族、保安族、彝族和布依族——极差37.45。
1990—2025年各民族负担少儿系数全部显著减小。降幅<20的民族10个占18.2%,≥30的民族24个占43.6%。<15的民族4个:保安族(5.83)、仡佬族、土家族和布依族;≥45的民族3个:柯尔克孜族(47.22)、哈萨克族和赫哲族——降幅相差41.39。
3.负担老年系数的民族分布和变化
2025年中国少数民族负担老年系数为9.90,低于全国平均(11.98)和汉族(12.16)。与2025年的7.21相比,增加了2.69,幅度为37.3%。
负担老年系数,2025年以≥5%的居多——47个占85.5%;<5%的8个:鄂伦春族(1.88)、鄂温克族、赫哲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达斡尔族、土族和哈萨克族;≥8%的民族9个:塔吉克族(9.30)、畲族、独龙族、壮族、纳西族、京族、柯尔克孜族、怒族和藏族——极差7.42。2025年以≥7%的民族居多——42个占76.4%;<5%的为鄂伦春族(3.42)、鄂温克族和保安族;≥12%的为朝鲜族(13.93)、侗族、土家族、毛南族、布依族、纳西族和壮族——极差10.51。
1990—2025年负担老年系数大多上升,但幅度远小于负担少儿系数的下降。升幅≥5的民族7个:朝鲜族(7.44)、俄罗斯族、侗族、毛南族、仡佬族、土家族和塔塔尔族;下降的民族7个:塔吉克族(2.36)、维吾尔族、珞巴族、保安族、德昂族、独龙族和柯尔克孜族——变幅9.80。
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变动的民族特征是增量多、增幅高和增速快,差异悬殊且与民族规模正相关。在各民族人口显著增加的同时,朝鲜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塔尔族稍有减少——依次为4.81%、9.24万人,28.41%、0.42万人和29.78%、0.15万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中,满族增幅最小——5.50%、54.12万人。......
2025-09-29
表3-21990年、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性别比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3-1。性别比≥110的民族,东部1个占12.5%,西部4个占8.5%;西南2个占6.5%,西北2个占12.5%。......
2025-09-29
1990年出生率≥35‰的民族居多,46个占83.6%。2010年出生率在12‰~15‰的民族居多,37个占67.3%。表2-6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2-4。......
2025-09-29
城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格局,但却使城乡结构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由乡村向城镇,特别是镇的聚集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在增加过程中空间变动的鲜明特征。注:括号内数字为各省、区、市2010年按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排序。少数民族占所在地人口的比重,差异悬殊。......
2025-09-29
1990年死亡率以≥9‰的民族居多,39个占70.9%。2010年死亡率以<6‰的民族居多,37个占67.3%。死亡率(‰)≥8的民族5个:珞巴族、门巴族、独龙族、景颇族和水族;<3的民族3个:赫哲族、高山族和乌孜别克族——极差(千分点)10.09,比1990年缩减4.07。......
2025-09-29
中国少数民族迁移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民族、地域差异显著。表2-13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五大迁移原因构成的聚居地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2-12。......
2025-09-29
表1-8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密度区分布资料来源:附表2、3。图1-3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密度区分布西部变化主要发生在100~199人密度区,由50.44%、3398.33万人升至61.38%、4995.87万人,增47.01%、1597.54万人、10.94个百分点。......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