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15~64岁妇女生育状况的特征是活产子女数少而民族、地域差异大,存活率高而民族、地域差异小。表5-12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15~64岁妇女活产子女数、存活率的聚居地分布资料来源:据表5-11。存活率(%),东部98.54,西部98.25,相差0.29个百分点;西南98.43,西北97.86,相差0.57个百分点。......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孩次构成变化的基本趋势,一是1孩率、2孩率上升,≥3孩率下降而以1孩率、≥3孩率的变化最为显著;二是孩次率变化及其民族分布变化大;三是民族、地域差异极为显著。(表5-8、5-9、5-10,图5-1、5-2)
图5-2 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按聚居地分别的妇女孩次构成(据表5-6)
表5-8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妇女孩次构成变化 单位:百分点
资料来源:表5-6。
表5-9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按地域分布的妇女孩次分布变化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5-7。
表5-10 199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按地域分布的妇女孩次率变化 单位:个
资料来源:表5-9。
1.孩次构成变化和民族差异
1990—2010年,孩次率的变化(百分点),1孩率、2孩率上升14.04、3.58,≥3孩下降17.62。1孩率<45%的民族减少了30个,45%~59%、≥60%的民族分别增加了11个和19个;2孩率≥35%的民族增加了14个,<30%、30%~34%的民族减少了6个和8个;≥3孩率<10%的民族增加了26个,10%~29%、≥30%的民族相应减少了2个和24个。
1990—2010年,孩次构成变化的绝对值(百分点)为35.24,高出全国平均(27.06)8.18;1孩率、2孩率升幅14.04、3.58,高出全国平均(12.57、0.96)1.47和2.62,≥3孩率降幅17.62,高出全国平均(13.51)4.11。
孩次构成变化绝对值(百分点)≥40的33个占68.8%,其中70以上的9个:塔吉克族(103.52)、德昂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维吾尔族;<30的5个:彝族(16.66)、土家族、满族、回族和朝鲜族。
除珞巴族有所减少外,各民族的1孩率都有明显上升且幅度显著。升幅(百分点)以10~19、20~29的民族为主,21个、17个占43.8%和35.4%。<10的民族4个——土家族(6.87)、彝族(6.76)、保安族(0.25)、珞巴族(-4.75);≥30的民族6个——德昂族(48.92)、普米族、景颇族、佤族、柯尔克孜族、基诺族——极差53.67。
2孩率有升有降,以升为主——31个民族占64.6%;升、降幅度(百分点)以<10的民族居多——28个,其中11降17升,各占同类民族的64.7%和54.8%。变化≥10的民族20个,14升6降——珞巴族(26.27)、哈萨克族(20.95)升幅最大,锡伯族(-17.64)、塔吉克族(-16.15)降幅最大,极差43.91个百分点。
各民族≥3孩率均显著下降。降幅(百分点)在10~19、20~29的民族居多,17个、14个占35.4%和29.2%;<10的民族6个,≥30的民族11个。一极为塔吉克族(-51.76)、哈萨克族(-43.30)、德昂族(-43.30)、柯尔克孜族(-42.97)、布朗族(-40.87)和佤族(40.00),一极为朝鲜族(-2.75)、满族(-3.68)、京族(-6.77)和锡伯族(-6.89)——极差(朝鲜族,塔吉克族)49.01个百分点。
2.孩次构成变化的地域差异
1990—2010年,孩次构成(%)的变化,1孩率东部≥60、45~59的民族增减各2个;45~59、≥60的民族,西部增13个和17个——其中西南增12个和13个,西北增1个和4个;<45的民族,西部、西南、西北相应地减少30个、25个和5个。2孩率东部30~34的民族减少了4个,<30、≥35的民族各增加3个和1个;≥35的民族,西部、西南、西北增加13个、7个和6个;30~34、<30的民族,西部、西南、西北相应地减少4个和9个、1个和6个、3个和3个。≥3孩率东部<10、10~29增减各2个;西部<10、≥30增减各24个;西南<10民族增加了20个,10~29、≥30的民族各减少了3个和17个;西北10~29、<10的民族增加4个和3个,≥30的民族相应减少了7个。
从总变幅看,是西部大于东部,西北大于西南。孩次率变动的绝对值(百分点),西部40.12,高出东部(16.55)23.57,西北51.66,高出西南(34.31)17.35,东(部)西(部)差异大于(西)南(西)北差异。
从孩次率看,1孩率上升、≥3孩率下降,2孩率有升有降以升为主。
1孩率的升幅(百分点),西部15.49,高出东部(8.28)7.21,西北18.54,高出西南(13.95)4.59,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升幅≥20的民族,东少西多、北多南少:东部1个占20.0%,西部22个占51.2%;西南14个占45.2%,西北8个占66.7%。
2孩率的变化(百分点),东降(-2.19)西升(4.57),北(7.29)高南(3.21)低——东西差异(6.76)仍大于南北差异(4.08)。变幅≥10的民族,东西相近,北多南少:东部2个占40.0%,西部18个占41.9%;西南11个占35.5%,西北7个占58.3%。
≥3孩率的降幅(百分点),西部20.06,高出东部(-6.08)13.98,西北25.83,高出西南(-17.15)8.68,东西差异依然大于南北差异。降幅≥20的民族,东少西多、南北相近:东部为零,西部25个占58.1%;西南18个占58.1%,西北7个占58.3%。
有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与实证的文章
中国少数民族15~64岁妇女生育状况的特征是活产子女数少而民族、地域差异大,存活率高而民族、地域差异小。表5-12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15~64岁妇女活产子女数、存活率的聚居地分布资料来源:据表5-11。存活率(%),东部98.54,西部98.25,相差0.29个百分点;西南98.43,西北97.86,相差0.57个百分点。......
2023-07-27
新环境决定论是理论的、普适的,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理论是实证的和具体的;新环境决定论延伸到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研究中并在那里证明了自己,民族人口学特征的地域性研究以新环境决定论为理论并为之提供了实证。......
2023-07-27
未上过学人口民族差异悬殊但缩减极为迅速;地域上呈东低西高、南高北低态。与1990年相比,减少了72.3%、21597人,减少最多的是东乡族、保安族和拉祜族。表6-2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每10万≥6岁人口中未上过学人口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6-1。1990—2010年,每10万≥6岁人口中未上过学人口,东部减75.51%、11445人,西部减72.09%、24135人;西南减69.33%、25246人,西北减71.19%、21332人。......
2023-07-27
在方法论上,与单一民族性研究对应的,是对少数民族个别的、特殊的和全部的研究,是求“异”的研究。地域性的引入,则可实现研究方法从个别到整体,从特殊到一般(普适),从全部到简约,从求异到求同的转变,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为民族人口学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2023-07-27
图7-31990年、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在业人口和在业率的聚居地分布1.在业人口和在业率的地域分布在业人口的聚居地分布呈东少西多,南多北少态——西部五有其四,西南十之有七。在业率的变化(百分点),东部降13.10,西部降9.65;西北降10.77,西南降8.78。......
2023-07-27
民族人口学特征地域性的理论要素包括环境可塑性和以之为前置的趋异效应、趋同效应、离散效应、边缘效应、胁迫效应和教育效应,等等。民族趋同的空间态势是,不同民族人口学特征的趋同程度与扩散带来的单元增加无关,仅随地域单元的降阶而上升。聚居地烙印指某一民族的人口学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为该民族聚居地的环境所塑造、所规定,被深深地打上聚居地环境的烙印并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
2023-07-27
中国少数民族妇女一般生育率民族差异大,空间分布呈东低西高、南低北高态。表5-3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一般生育率的地域分布单位:个资料来源:表5-1。......
2023-07-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