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问题与解决:探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难题

问题与解决:探讨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难题

【摘要】:然而,当前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完全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教育流于形式。美术科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元素了解。蔡元培认为,世界有两方面,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一)学校教育忽略审美能力的培养

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力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情,有形的东西,可以用想象使它无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美术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最终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创新与实践。

然而,调查发现,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只重视书本、强调绘画。在美术课上,学生仅仅是“依样画葫芦”进行绘画,学生的作业几乎是千篇一律。在教学技能培养方面,教师缺少对学生进行绘画对象基础知识和历史背景的培养,部分教师教给学生的也只是简单的绘画技巧,学生通常都是在没有了解绘画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绘画是美术的最基础部分,只有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才可以进一步开展各种与美术有关的活动。如果只把美术课当成训练绘画技法的课程,学生就无法画出高档次的美术作品,而且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性的培养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美术教育本应该是丰富的、多样的、综合的。然而,当前的美术教育只是一种单一性的艺术训练,完全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教育流于形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美术教育必然会丧失其特殊作用。

(二)审美能力培养模式单一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高低决定着美术水平的高低。审美能力越强,艺术造诣就越深,审美能力较差,艺术造诣就越低。蔡元培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

美术科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为了达到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部分教师忽略了美术教材中的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内容。在这种枯燥没有创意的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本知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低,偏离了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方针,严重影响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美术教学无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无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学生对审美认识的匮乏

人在审美过程中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态,个性得到最彻底的解放,想象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审美给人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和谐的环境,良好的美术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要达到这个境界,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好的艺术作品使人有美的享受,然而具有审美能力的前提是必须使学生了解高品质的艺术作品的内容与艺术形式。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美的形式,提高学生对审美的认识。然而,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中的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元素了解。很多学生不了解审美的内容,更不能通过感受作品的形式美,迁移到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很少有学生通过接触大自然中高大雄伟的群山、涓涓细流的溪水来体会自然美和艺术美。很少有学生能够自己主动分辨美术作品中哪些是好的、高雅的,那些是低级的、庸俗的作品。通过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审美的认识;通过学习鉴赏美术作品,学会分辨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

(四)美术价值培养欠缺

古人说:“画为心迹。”这表明画家的创作是一种心灵历程,是画家内心对自然与社会的真实体验。蔡元培认为,世界有两方面,即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他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不仅生存于物质世界而具有物质需求,人还有心理、情感、精神世界,渴望心灵有依靠。美术的教育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于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美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