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学内容丰富性与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策略

教学内容丰富性与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策略

【摘要】: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应该是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在长期的美术课教学中,不少美术教师发现,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首先就必须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一)拓宽课程内容与形式

教学内容培养是学生创造愿望和审美情感的最基本的源泉。针对当前教学内容的一些现象,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需要、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重组”或“改编”教科书,以突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审美情感。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拓宽原教材的形式和内容,训练学生创作有变化、有生气的作品

一方面,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可操作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照搬,在发现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将教材内容延伸。另一方面,要适时地增添、穿插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应通过补充内容,使其更为完善。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例如,学校为美化校园新添了很多漂亮的鲜花,这正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观察能力的一个好机会。此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在校园里观看这些鲜花,引导学生根据花色、花形进行观察,然后构思、创作。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丰富。

2.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要寻找一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的生成。具体途径有以下四种:一是开发校本资源。例如,学校环境资源,图书馆的各类画册、教参书、杂志、光盘等资源,美术书籍,专用美术教室,美术教学设置等,供教师备课、上课,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二是利用校外乡土资源。教师要对当地校外资源进行筛选,让既能满足民族文化传播,具有审美价值,又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资源走进学校。例如,美术科组每年都可组织学生(部分)参观学习,如美术馆、艺术作坊、文物资源等,邀请美术专业工作者和有关人员参与学校的美术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大大地增强学生审美的兴趣。三是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网络资源是学校美术教育的一大优势,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美术发展动态,获得最新美术教育资源,举办学生作品展和教师教学成果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欣赏世界著名作品,收集相关美术资料知识,了解世界美术发展动态,扩展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艺术修养。四是要重视教师自身资源的利用。美术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美术教师原有的一系列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资源,他们的艺术素养是资源,他们开展实施的教学活动、成果也是资源。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应该是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在长期的美术课教学中,不少美术教师发现,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只有在教学中挖掘美术学科的内在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乐意学、认真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无论课堂内外,教师都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彻底转变只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不断地挖掘其自身的艺术潜能。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由此可知,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挖掘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根基。

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首先就必须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例如,初一美术教材编写大量的线造型内容,操作部分可以是不同的题材,如果从表现方法的角度来看,仅仅是照本宣科,一味地要求学生临摹,久而久之,只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临摹只给学生一个间接经验,这种经验获得的兴趣不能持久的保留。因为,美虽有它的吸引力,但它更具有鲜活的创造力。要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线造型教学中穿插写生与记忆、变形与剪刻、材料粘贴等练习,鼓励学生多做尝试,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熟悉各种工具、材料性能,体会艺术创作乐趣。还可以针对学生特点,每个学期举办1—2次专题展览,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学生兴趣广泛,学习美术的兴趣点在于通过不同工具、材料表现不同(或相同)题材,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认同感。

激发学生审美兴趣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客观认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差异,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分层设定学习目标。一个班级内,学生存在不同的知识与能力差异,以相同目标来要求所有学生的教学突出表现为:兴趣高的学生则表达的欲望高,兴趣低则敷衍应付,有的学生就明确提出不感兴趣。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就不能以一个目标、一个内容、一种方式、一种手段而教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宏观教育——艺术文化知识普及,又要微观调控——不求专一,但求方法与形式多样。

以前,一节课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忙于示范、讲解、练习、纠错,可接受的仅仅是少数学生,有人马劳顿的疲惫感。课堂教学为一言堂,学生哑口无言,没有同感,教师忘却了施教对象的存在,高估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现在,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美术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化(绘画、制作、构想、语言描述、文字记录、形体表现等);目标测评多元化(即将单课练习目标改为单元练习目标,一种规范材料改为多种试验材料,教师评价与交互评价结合,课堂作业提升为展览作业等);美术语言表达方式多样化,学习方式由相同要求的被动接受,变为多种要求的积极主动探索,这些变化促进了学生对美术学科认识的改变。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必须不断强化学生的感觉体验,通过视觉、知觉等多种感觉练习、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艺术感受力和审美经验。同时,要自主选择表现手段,利用多种材料表现学习内容,加强师生间的思想沟通,交流美术活动经验,以师生间平等、民主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享受艺术思维的自由与放松。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方法,激发创新思维,探索表现途径,感受艺术活动乐趣。例如,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选择、使用不同属性的材料(主要是废旧材料),树立材料利用观,培养发现、创新意识。又如,可以用相框、黏土和豆类做出简单大方的艺术品,材料为相框1个,超轻纸黏土1包,红豆、绿豆、黄豆、黑豆各1包。其具体操作是将纸黏土铺满相框,然后用不同颜色的豆子填充画面,做成可爱的豆子相框,体验参与泥工活动所带来的成就感。不同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表现,不断丰富构想,提高材料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