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英国海军摧毁了法国舰队。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英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
2023-11-29
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有限的情况下,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临多种不利因素,但作为国内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已经成为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中心,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快速成长,上海将迅速具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潜在竞争优势。
1.经济腹地的发展规模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我国商业和工业的中心城市,本地的经济实力基础雄厚。其影响范围可以说是覆盖整个长江三角地区,在我国的三大经济发展区中,属其人均GDP最高,发展情况最好。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战略目标,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上海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集中表现为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上海经济空间布局的合理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资源支撑和发展空间。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最有利的条件是强健的经济基础。上海的经济基础较为优越,上海市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30134亿元,经济规模在全国各城市经济排名中名列第一。
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应该说提供了上海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动力,增强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于在第三产业的带动下,上海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19362亿,增长9.5%。2010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634.5亿元,比上年增长7.0%。2018年,上海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下降6.9%;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5781.63元,增长5.7%。
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应该说提供了上海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动力,增强了上海的国际竞争力。城市定位由以工业为核心向以服务业带头的方向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更多的人了解开放、改革、进步中的上海,其国际知名度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在整个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实践,已经可以充分地调动整个区域内的各方优势。事实证明,上海有能力、有实力构建金融中心,走向国际舞台,参与世界竞争。
金融发展实践表明,经济发展腹地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正所谓“腹地有多大,金融中心就有多大”。包括港澳的大珠三角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比较接近,而珠三角地区与不含上海的小长三角地区的经济金融规模差异较大。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贷款总额不及小长三角地区的六成。加入香港和澳门两个因素后,两个区域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大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和金融规模均超过长三角地区的80%,而且大珠三角地区的各项存款总额还超过了长三角地区。总体来看,长三角和大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规模与国际水平比较接近,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规模强于大珠三角城市群。两大城市群与美国纽约城市群的发展规模基本相当。2016年,以纽约为中心的波士华城市群(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等大城市以及200多个市镇)长约1000km,宽50~200km,面积13.8万平方千米,占美国总面积的1.5%。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2.5%,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当然,与世界主要城市群相比,我国城市群的产出集中度仍有待提高。2016年,核心城市上海市以及江苏(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徐州),浙江(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全境和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市,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7亿。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全国2.1%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当今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而目前美国纽约区、芝加哥和洛杉矶三大组团式城市群占经济产出的67%;日本东京-大阪城市群内部的东京、名古屋和阪神三大都市圈产出占比在70% 以上。
2.重点企业的发展状况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上海与香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应该分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两座城市的综合对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两个经济发展区的对比。我们这里有一组关于重点产业的数据:2017年,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中国500强企业数量排名为前五名。
表5.5.1为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榜单的省份数量分布图,从中不难发现,500强企业地区分布非常不平衡,60%的企业集中在东南部环渤海区域、长三角区域和泛珠三角区域。
表5.5.1 2017中国企业500强地域分布
续表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北京、广东、江苏分别以104、51、47家企业的数量位列前三;第四名为山东,46家;第五名为浙江,43家。广东成为除了北京之外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有原因,广东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2016年GDP达到7.9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8万元,出口导向型经济发达,诞生了更多的大企业。从以上的数据来看,长江三角洲比珠江三角洲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3.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程度
城市群县域经济发展的均衡程度,关系到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关系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在三个不同的经济发展区中比较,可以通过以下的数据(数据来源: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报告):
2016年全国地区生产总值超30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位有242个,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区中,数量最多的省(区、市)是江苏(38个)、山东(38个)、浙江(29个);占省内县域经济单位数量比例最高的省(区、市)是江苏(92.68%)、浙江(54.72%)、山东(45.78%)。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的有19个,具体是: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湖南长沙县、浙江慈溪市、湖南浏阳市、山东即墨区、内蒙古准格尔旗、江苏太仓市、江苏丹阳市、浙江义乌市、山东龙口市、浙江诸暨市、山东荣成市、山东滕州市、湖南宁乡市。
2015年,全国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位有221个,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区中,数量最多的省(区、市)是江苏(41个)、山东(33个)、浙江(30个),占省内县域经济单位数量比例最高的省(区、市)是江苏省(100%)、浙江(56.6%)、山东(39.76%)。
2015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20亿元的县域经济单位数量比2014年少5个;超过100亿元的县市有9个,具体是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太仓市、浙江慈溪市、湖南长沙县、江苏宜兴市。
2015年,全国县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县域经济单位有146个,分布在全国21个省市区,数量比例最高的省(区、市)是浙江(71.7%)、江苏(46.34%)、内蒙古(26.25%)。在东部(除河北外)是片状分布,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除安徽、湖南和内蒙古外)是点状分布,西部的大部分是区位优势(州盟首府等)县和人口数量比较少的县。
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社会智库中郡研究所发布《2016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公布了第十六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21名名单显示,江苏江阴市与昆山市再次并列第一。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前121名的县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沿海、山东半岛、闽粤、辽宁、中三角地区。
上海金融中心,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铁路运输也位于沪杭、沪宁两线以及其他干线的交汇点处。航运优势也明显突出,外向海港,可以吞吐超大吨级的货轮,内有水运航道,纵深向城都区域相接。这样优越的地理区位条件,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贸易都有保障。
我们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港口为例。简单阐述一下其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上海港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设备的不断更新完备之后,2017年,上海港码头生产增长态势稳定,标箱数量年内吞吐量突破4000万TEU。与此同时,上海港加快了转型步伐,从“装卸工”变为“服务商”,从“世界第一大港”迈向“世界强港”。
5.历史人文优势
上海有着辉煌的金融历史。自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上海开埠揭开金融近代史后,上海金融业几经兴衰沉浮。到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已经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和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成为近代金融中心并非一蹴而就。上海地处长江口,背靠江浙广阔经济腹地。随着上海开埠,大量外国资本进驻上海贸易领域。到19世纪末期,上海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迅速赶超广州,成为全国的贸易中心。同时,广州贸易的衰落导致大量人才迁移上海,这些都成为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不断涌入上海。上海在贸易继续发展的同时,现代工业飞速发展,很快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据统计,从1895年到1911年,外商在中国设立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91家,开办总资本为4855.4万元,其中上海为41家,资本为2090.3万元,厂数占45.1%,开办资本占42.8%,上海成为外资在中国投资建厂的首选地。上海的经济发展还带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期间,上海新办民族资本经营的工厂112家,占全国总数的25.1%,开办资本2799.2万元,占全国总额的28.6%。上海的工业、金融水平在全国遥遥领先。
经济的发展增强了金融需求。上海的金融业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上海金融业的雏形。一是外资银行纷纷落沪,其数量远远超过国内其他经贸发达的城市。二是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集聚,上海出现了一大批国人自办的早期银行。比如,1897年,第一家华资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以后又有信成银行、四明银行、宇商银行等华商银行陆续在上海设立。到1911年,全国开办的17家中资银行中有10家在上海开设了总行或分行。三是经济、贸易的迅速增长,增加了企业对资金周转的需求,基本建立了门类齐全的金融市场。1904年西商在香港注册以买卖外商企业股票为主的上海众业公所在上海开业,资本市场开始萌动。1920年,上海华商物品证券交易所开业,1921年,上海设立了证券交易所和以标金交易为主的金业公所,这些与19世纪就形成的以钱庄为主的同业拆借市场、通过外资银行柜台和经纪人公会进行交易的白银市场、外汇市场等组成了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到1925年,外资银行、中资银行、钱庄(票号在辛亥革命后已被全行业淘汰)的总资力比较,外资银行占37.6%,钱庄占22.5%,中资银行已占40.8%。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10年间,上海的金融业发展迅速。在全国的43家银行公会会员名单中,就有35家在上海设有总部。这些银行业巨头喝着咖啡,就能把拆息牌价、汇兑行市决定下来,再电告全国,各地据此作为本地行市的依据。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上海也是最早一批加入国际金融市场的城市之一。1936年,东京的外资金融机构有11家,孟买13家,香港17家,而上海的数量为27家。现在上海是全国的黄金等贵金属以及外汇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贵金属市场的交易数额、一级市场的扩张速度都十分显著,已经超过了其他贵金属交易的中心城市。
(二)运用S-C-P分析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概述
1.历史回顾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上海作为较早一批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同时也是整个长江产业的输出龙头。上海因为特殊的地理区位,以及经济实力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具备了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但是,目前上海还是需要发达的制造业等一些基础产业来支持。现有的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的数量、结算交易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都还存在缺陷,不能满足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
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来看,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必然会孕育出同样强大的区域金融中心。历史上,13世纪的威尼斯曾依托于兴旺的区域贸易和对君主的信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区域金融中心;17世纪阿姆斯特丹凭借其拥有整个欧洲商业和信息交换中心的优势以及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19世纪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了飞速的经济发展,伦敦也相应地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20世纪40年代后,经济重心向美国转移,美国随之成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纽约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本国的经济实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金融中心;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突飞猛进,东京则相应地成为区域金融中心。
所以可以总结出,要成为全球的金融中心就必须经过历史积累的经济、政治体系的改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条件,以及拥有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各种创新的金融交易和分工细致的中介服务,并经过一系列人为的或是非人为的因素完善之后才能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区域性资本集散地和金融交易清算地。金融中心也是金融机构、资金集散、资金清算、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创新、金融人才聚集的中心,是建立在经济、贸易、航运等基础上的中心。高度发达的通信和网络系统已经成为金融中心的基础设施支持。
从S-C-P角度考虑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从上海现在的市场结构转变为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市场结构、现有的市场交易行为转变为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现有的市场绩效与转变后预计绩效的对比分析。S-C-P分析试图解释构建的可能性以及转变的意义。
2.从市场的结构(Structure)来构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是在国际金融活动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够进行国际资金融通、集散和交易的中心城市,一般位于国际金融机构集中的城市。在这里,来自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机构可以自由地从事各种金融活动和交易,如发放贷款、外汇交易、证券买卖和其他金融中介服务,从而形成实力强大的金融聚散功能,对各国或地区经济金融活动有着很强的影响力。与传统的金融中心的特点相比,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成还应有以下几点:各种金融市场汇集;国际金融机构汇集;国际借贷者汇集;有实际金融中介活动发生;是一个地理位置重要、交通通信发达、现代化水平较高、自由开放的城市等。
总之,金融市场齐全、服务业高度密集、对周边地区甚至全球具有辐射影响力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目前,公认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是伦敦、纽约。除此之外,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区域都有较强的经济带动内力。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是有此考虑。
3.从行为(Conduct)来构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企业的行为主要包括定价、产品差异化、合谋、内部组织、广告、产品选择、兼并、投资、研究与开发等。
跨国银行在上海开设分行,吸引当地人才的加入,引入中国文化的元素,不同的跨国机构之间、外国以及本国的机构之间,合作开发不同的新的产品。各个企业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将个人理财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供个人选择的理财产品的多样性,让人们更多地不是把闲散的资金放进银行,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选择短期、中期或是长期的理财产品,从而实现资金的充分流通,充分发挥资金效用。
企业的行为,对于构建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有推动作用。更多的金融服务机构在上海开设分支机构,对上海的交易支付体系会有较高的要求,被动地提升上海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同时,交易的过程中,使用广泛的国际惯例、做法等也将更多地引入到上海金融中心。
4.从绩效(Performance)来构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的方法以便利交易。在货币经济中,货物、服务和资产的交换发生之后需要进行清算和结算支付。金融系统的第一个功能就是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的手段。完成这一任务的整套制度安排被称作支付体系。在西方发达的金融体系中,不仅银行可以通过支票账户、银行卡等多种方式提供支付服务,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金融中介甚至非金融公司都可以帮助实现这一金融职能。金融系统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将散布于大量投资者手中的资源汇集起来,集中进行投资,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由于投资项目从金融上被分割成细小的份额,投资者完全可以将自己有限的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投资项目,从而改善自身的风险收益状况。
金融中心的发展能够提升经济的发展高度。发达的金融业可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或称“引致增长效应”,而金融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一国(地区)的金融深化,实现金融业的长足发展。因此,金融中心是一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突出表现。从金融中心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功能来看, 金融中心不仅是金融体系高度发达和完善的最终结果,而且在促进本国(地区)金融业发展、推动经济现代化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金融系统和金融体制有利于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便于资金的融通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从而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
5.S-C-P分析对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总结
我们从市场的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与绩效(Performance)三个角度,构想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要求和发展的未来。从中,我们也可以得到符合 “S-C-P范式”的分析结论:在短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市场结构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又直接决定了市场绩效。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双向的因果关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构建,短期内是参与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能力从根本上制约市场行为,从而这个区域内的市场行为又影响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带动能力;长期看来,整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参与者、市场行为和区域经济带动能力又是双向的因果关系。
(三)以“股票市场”为突破点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逐步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的同时,必须抓住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区别于其他金融中心的特色,找到突破口,在短期内达到与其他成熟国际金融中心平等竞争的目标。本节将通过对国际金融中心各项指标的相对比,得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优势,并从建立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要求等方面展开分析,找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点——股票市场。
自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来,上海已经建立了门类齐全的银行体系,集中了3000多家中外资银行机构。上海集合了金融市场的主要门类,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都已建立。其中银行间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全国都是唯一的。上海证券市场是国内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成交金额约占全国的80%,基本确立了上海在我国的金融中心地位。根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思路是实行“三步走”战略,即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前两步已经基本达成目标,当前的上海正向着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稳步前进。
最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大型国有上市公司回归A股对沪指的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及汇率的灵活波动、资本市场充裕的资金供应都充分体现了当前发展的大好环境。
尽管处于如此有利的发展时机,我们不得不承认同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在金融市场规模、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效率等方面,上海都与其相距甚远。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确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达到与诸多老牌、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竞争的水平,采取一般的金融中心建设路径显然是无法实现的。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成功崛起不在于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而在于利用机会、抓住优势、突破重点。
寻找突破点就在于找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对优势。通过对金融市场规模、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生态环境、金融效率等指标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股票市场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所以将股票市场作为突破点,是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所在。
1.确立以股票市场为突破点的依据
(1)我国的股票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股票市场也日益繁荣。截至2017年,我国有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近3500家,截至2015年12月31日,125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6.42万亿元,净资产为1.45 万亿元,净资本为 1.25 万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含信用交易资金)2.06 万亿元,托管证券市值33.63 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11.88万亿元。125家证券公司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5751.55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2690.96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393.52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137.93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44.78亿元、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74.88 亿元、证券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1413.54亿元、利息净收入591.25 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447.63亿元,124家公司实现盈利。其中,上海股票市场发展最为迅速。截至2018年9月30日,沪市股票总市值为30.22万亿元,上海股票市场总市值在亚洲地区排名第二、全球第四。现在沪市股票成交金额已超过香港,仅次于东京证券交易所跃居亚洲第二位,全球列第四位。
在市场筹集资金能力上,我国企业市场筹资能力不断加强。2015年,沪市公司股市筹资总额8713亿元,公司债券融资总额1.7万亿元。2017年全年IPO上市企业达433家,融资金额2259.2亿元。相较2016年227只新股,上市数量及融资额分别增长89%、49%。上市数量超过2010年的347家,创资本市场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沪市市场规模的扩大还表现在股票市价总值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2017年,沪市股票总市值为33万亿元,相当于2017年GDP的26%,流通市值达41万亿元。同时,沪市上市公司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大有提高,总市值在300亿元以上的公司已有500家,其中工商银行以2万亿元居于首位。2007年底,沪市流通市值超过100亿元的上市公司只有96家,2017年上市公司五百强的门槛已经提升至市值超过500亿元,其总市值、流通市值分别占沪市总体的81%和62%。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大批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成为所在行业的排头兵,这些大盘蓝筹股大幅提高了沪市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2018年,沪市企业积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变化,优化资本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全年共实现净利润2.8万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营业收入33.5万亿元,同比增长11%,占同期GDP比重约30%。在总收入和净利润规模已经较高的基础上,虽然增速同比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总体上看,沪市企业以占全国注册企业不到万分之一的数量,实现全国GDP约1/3的营收,充分显示了上海在整体国家经济增长中的主要核心作用。
(2)金融的核心是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
从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资产结构看,全球经济发展的金融模式可分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本、监督公司经理投资决策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典型代表有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和日本;而在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证券市场在将社会储蓄资源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对公司的控制和进行风险管理等方面处于核心地位,其典型代表如英国和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正逐步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无论在工业社会或知识社会,均发挥着明显强于前者的优势。美国经济超越欧洲就是得益于其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高效金融体系。
健全的资本市场能够高效地收集和传递信息,将企业的业绩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从而将市场资金引入业绩良好的企业。同时,外部控制权市场的存在和将管理层的激励与企业业绩结合的便利性,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从总体上看,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市场能更加高效地优化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特别是大批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更是极大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优越性更加凸显。
通常,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资本市场将更加活跃,证券市场更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并以其特有的杠杆体系推动着实体经济的发展。伴随近几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以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快速提高,我国的金融市场也正在过渡到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方式,自2006年以来股市的极度繁荣就显现了这一趋势。
因此,近一个时期内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健全以股票市场为主的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是未来促进我国经济良好增长势头的重要动力之一。
(3)扩大股票市场规模,完善股票市场交易机制和监管制度是稳定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繁荣其他金融市场的基础所在
对于其他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股票或股指是很多衍生工具所依托的基础所在,股票市场的规范和繁荣将直接关系到其他衍生产品市场的有序运行,继而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总体风险程度和市场稳定性。
股票市场日益壮大以及规范的市场运作经验将为其他市场的建设提供成功范例,特别是成熟中介机构体系将在市场参与主体辅导、监督市场参与机构方面发挥作用,为我国在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和繁荣门类齐全的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完整、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体系奠定基础。
2.壮大、完善股票市场,加速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措施
(1)扩大上市公司数量,优化上市公司结构
截至2018年7月19日,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3549家,总市值49.465万亿元,流通市值39.468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亿多交易活跃的股民数量和49万亿多的总市值,3500多家的上市公司显然是严重不足,比例极度失衡。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我国证券市场之所以会出现股民的非理性投资,价格的快速上升,原因在于我国的股票市场的规模太小,特别是上市公司数量太少,股民只能将大量资金投入有限的股票之上。
上市公司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关系到股市的繁荣与否。第一,上市公司数量多,投资者可选择的投资对象较多。市场流动性越强,就越有利于吸引大量投资者和筹资者进入资本市场;第二,只有上市公司达到一定数量,才能避免单只股票规模过大而对市场整体的过度影响,避免市场的整体表现受制于某几只股票的现象;第三,上市公司中各行业公司均达到一定数量,才能更好地反映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而且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内企业之间的正常竞争,促进行业的革新和成长。最后,上市公司达到一定数量,特别是容纳了来自国内外、各行业的大量优秀公司,证券市场才能更好地分散风险,有利于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以全球最大的交易所,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NYSE Euronext)为例,截至2016年底在此挂牌交易的公司已超过4000家,在市值方面也超过全球排名第二至五位的证券交易所的市值总额。目前,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已成为全球上市交易公司数目最多的上市场所。其中,纽约证券交易所是非美国公司在美国上市的首选市场。
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深度、流动性最强,也是最全球化的股票市场,这一优势使交易者和投资者可以在大多数时间里享受到最好的成交价格,并使上市公司从中受益。他们不仅能直接接触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资本,而且还可以获得好的口碑——因为他们上市的地方也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聚集的地方。
因此,扩大上市公司的数量是股票市场建设的首要任务。据中国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王建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规模取决于企业利润和市盈率。多少市盈率是合理的,目前国际上没有衡量的标准,一般用平均值15倍做参考。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比发达国家快得多,估算下来中国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应是平均值的3倍。据此算来,如果中国经济仍保持8%的增速,至2020年,中国的工业规模将达到143万亿元,工业企业利润将达到8万亿到16万亿元。目前,发达国家的企业有70%的利润流入股市,而2006年中国企业的利润流入股市的不到12%,今后这一比重无疑会大幅上升。王建的研究结论是,至2020年中国证券市场的总市值会达到650万亿元,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资本市场。与这一市场规模相适应,大量优秀上市公司必须迅速补充进来。虽然王建的估计有些过大,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一些问题。
其次,要优化上市公司行业结构,降低行业集中度。
大幅度提高上市公司数量的同时,我们更应把握上市公司的结构,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和国内外公司的比例,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于采掘业,金融保险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金属、非金属业和机械、设备、仪表业等主要行业(见表5.5.2)。
表5.5.2 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行业分布 (单位:支、亿元)
续表
资料来源:上证统计月报,2016年2月。
大中华区知名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研究顾问及投资机构——清科集团2015年推出的相关报告显示,从今年境内市场新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服务业和传统行业分别在融资额和上市数量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广义IT和生物技术/健康行业的上市企业数量和融资额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但占整体比重略有下降。令人遗憾的是,到2015年为止尚未有一家高科技行业的企业在境内上市。与海外市场相比,境内市场上市的企业行业分布的集中度更高(见表5.5.3)。
表5.5.3 2015年中国企业境内IPO行业分布
续表
资料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其中,服务业融资额高也主要是由于中国银行业在2007年上市。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建设银行和宁波银行先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总计183.30亿美元。其中中信银行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主板两地上市,合计融资59.41亿美元。所以,除去银行的服务业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还是很低。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种类较少,行业分布集中度较高,与世界主要交易所的状况相距甚远。如世界知名交易所——纽约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则非常广泛,有传统性的行业,也有科技型的行业,仅电信、科技、媒体的上市公司在美国的市值就达到了接近5万亿美元的规模。在这里上市的有IBM、惠普等知名技术公司,也包括一些小型的技术公司,这些小公司也在行业内引领世界发展的潮流。
所以,完善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增强股市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反映,特别是增强市场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态势的引导,是股票市场建设的重点。
(2)积极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创业板市场具有旺盛的需求。截至2017年3月,中小板的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达到104529.20亿元和66486.25亿元,2017年底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已突破800家,中小企业板的发展壮大为更多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搭建了发展平台。
2007年12月1日,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深圳“第六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首次详细披露了创业板的市场定位与制度设计,尚福林表示,设立创业板市场是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渠道,创业板市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服务于统筹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重点服务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在创业板的制度设计上,尚福林表示,创业板市场要根据市场化改革原则,充分借鉴境外创业板市场成熟经验,结合中国中小企业板建设成功经验,在企业准入、发行审核、市场监管、交易运行和退市制度等方面合理安排制度创新。创业板市场在制度设计上要合理确定创业板市场的准入门槛,创业板既要降低进入的门槛,让更多的创新型企业能够进入,又不能仿效境外创业板市场的低门槛,从而忽视中国企业治理不规范、中介机构不成熟、市场投资者不够理性等实际问题。创业板要突出对高成长性创业企业的吸引力,要适应创业企业的特点,上市公司要体现成长性、创新性和行业的多样性。
目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创业板已经初具规模,并且更加规范合理,也有诸多公司借助创业板成功在主板上市发行。
(3)提高股票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
改变我国股市的封闭性,提高其全球化程度也是提高我国股票市场影响力、吸引全世界投资者的关注以及建设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
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资金流动的中心,是资金双向流动的聚散地。市场的开放性和全球化程度是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条件之一。从长期角度看,全球化将使A股市场与国际主要证券市场接轨,促进A股市场发现真正的市场价格,逐步消除估值的过度溢价,也有利于削弱经济周期性波动对市场的影响。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全球化程度还不高,对外开放度很低,还没有国外企业登陆A股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资金的双向流动,在证券经营机构及其业务的全球化方面也仍处在发展阶段。对此,我国已经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2002年11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即QFII正式出台。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可采取各自方式,按照规定集合境内资金进行相关境外理财投资,QDII正式启动。2007年8月,宣布“港股直通车”计划。2014年11月16日,港股通也成功上市。虽如此,我国股票市场在全球化程度上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相比差距还很大。
在目前我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前提下,首先允许一些国外优秀公司登陆到证券市场,同时允许一些大的规范机构投资者到海外市场进行投资,不失为对于未来资本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尝试和锻炼。逐步加强资本市场的开放度,增强资金的双向流动,对于保持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增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都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4)完善股票市场监管机制
股票市场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性,以及证券交易中杠杆手段所带来的高风险和高投机特征,使得股票市场具有很高的风险度。更为严重的是当遭受不利后果的投资者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他们所遭受的不利后果会在短期内大量扩散,由一个市场传递到另一个市场,最终导致整个金融市场的疲软和崩溃,甚至出现经济危机。因此,确保股票市场有序运行,降低系统风险,增强交易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是股票市场监管的重要任务。
有效的市场监管,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一个权威、独立的市场监管机构。监管机构应有明确的定位,证券监管是针对市场失灵的部分发挥作用,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同时市场监管机构也要建立一套科学、明确的分工协调体系,充分行使其监管的权利,又不过度干预市场主体,保证市场交易的有序进行。
其次,培育一系列完备的市场中介体系是实现股票市场监管的重要保障。独立、客观、公正的注册会计体系是为市场提供大量、有效信息的重要中介,注册会计机构的公正、准确运作,将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顺畅运行,也为证券监管机制的有效运行起到重要的支持和辅助作用。另外,市场中介体系的重要组成还有公正、权威的市场评级机构,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像S&P、Moody这样的独立评级机构。评级信息的公正性、客观性将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实现资源配置功能的程度,高质量的评级信息将极大地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市场的系统风险。
最后,建立适度的奖励惩罚机制也是股票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激励惩罚制度应用于证券监管,就是将市场化的运作规范应用于证券监管领域,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建立科学、制衡的内部组织机构,在合理利益的激励下优化市场主体的经营运作过程和成果,培育优良的市场主体。同时也通过严厉的市场惩罚措施,增加市场主体的违规成本,避免市场主体的不规范行为,甚至将一些不合格的市场主体驱逐到市场之外,降低市场的风险程度。总之,适度的奖惩机制将激发证券市场参与机构改善经营管理、进行风险调控的内在动力,促进市场主体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有关金融中心论的文章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军入侵埃及,这次出征惨遭失败。虽然拿破仑的军队在陆地上取得了全盘胜利,但是纳尔逊统率的英国海军摧毁了法国舰队。拿破仑在执政期间,对法国的行政和法律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俄国部队在一般情况下避免与拿破仑进行对阵战。他们共同会师攻打拿破仑。滑铁卢之战后拿破仑被英国人囚禁在南大西洋的一个小岛──圣赫勒拿岛上,于1821年因患癌症在那里死去。拿破仑的战略错误非常严重,因而他算不上第一流的将军。......
2023-11-29
综合审视苏州河、黄浦江的环境整治与功能再构,则可以从中总结出当前上海宜居环境与生态建设的思路借鉴。其中,随着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日益完善,滨水空间的建设已然成为未来上海城市宜居环境与生态建设发展的重心。表4.12对上海宜居环境与生态建设冲突应对的具体化策略进行了汇总列举,表4.13则对其间所体现出的对主要相关领域的冲突特征及影响进行了总结考察。......
2023-08-29
(一)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伦敦金融中心的形成,可上溯至17世纪。(二)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纽约开始成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政府取消外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强化东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是为新加坡成为现代化国际金融中心迈出的重要一步,带动了新加坡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的步伐与进程。新加坡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
2023-07-19
城市成片土地开发,开发区的设置和重大项目建设等,对城市发展战略和布局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由城市政府及其决策者来进行决策。确定重大项目建设的时序,与城市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有关,应当围绕重大建设项目集中建设一些地区,使这些项目能形成规模效益,做到开发一片,就要建成一片,收益一片。......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