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确认过眼神,我们是通力合作的人——班级排演唱跳节目全过程的回顾和感受

确认过眼神,我们是通力合作的人——班级排演唱跳节目全过程的回顾和感受

【摘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校通力合作是我班级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月初接到学校任务,排练一个与经典诵读有关的表演节目。从筹划此次活动到活动结束,历时一个月。作为一名新班主任,陈老师能秉持家校通力合作的理念,并能在班级工作、班级活动中去践行这个理念,难能可贵。整个活动,陈老师通过找资源、善倾听、多沟通三部曲为班级工作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相信有想法、有方法又用心的陈老师会在家校合作这条和谐大道上越走越顺畅。

宁波市海曙区高塘小学 陈璐燕

有人曾直言与家长相处的不易,但我一直秉持着为孩子多考虑、和家长多谈心的想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家校通力合作是我班级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月初接到学校任务,排练一个与经典诵读有关的表演节目。作为一位新手教师,我真的是手足无措,再三思考后,我觉得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整、高效地完成节目的排练,因此我想到了已经合作多次的家长朋友们。

首先,我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位家长——旷妈妈,第一时间想到她是因为我翻阅家长资料的时候对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颇有印象。幼儿园教师善于排演舞蹈、歌唱,因此,我和她进行了电话沟通,将学校的要求转述给她,她十分热情地接受了设计动作的任务。其间,我们多次沟通,不断调整动作的设计与音乐搭配。但活动的重头戏——排演,仅靠我和旷妈妈是远远不够的,当我将“招募”协助排演的通知发在了家委会的群里(之所以不发在班级家长QQ群是怕过多的家长参与排演会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自发报名在中午时间过来帮忙的妈妈有6位。一周排练三次,于是我将6位妈妈两两分组,每次都安排两位妈妈过来帮忙指导孩子的动作。

本来以为到了这里事情总归是成功了一大半,结果在实践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小朋友不认真听动作讲解,导致跟不上班级的排练,有的小朋友对于舞蹈动作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一年级的孩子们在这次的排练中展现了他们最“原始”的一面,我很苦恼如何让孩子们都能学会动作。这时候有一位妈妈给了我一些建议:把排练的过程录下来发在班级群里,让孩子回家跟唱、跟练。我觉得这个意见还是很有用的,值得试一试。因此我将排练的过程录下来并发送到群里,让小朋友回家练习,也借助家长的力量帮助孩子巩固各种动作。我也发现有的小朋友在几次练习中的进步很慢,甚至一直不会做动作。了解后发现有的爸爸妈妈不太重视这项活动,因此在录像反馈的基础上,我又想了一招:单独私发孩子的练习情况。从全体练习到各个击破,我们练习了两周之久,总的来说练习的情况还算不错。

在服装、拍摄班级表演视频方面,家长们也是纷纷支招。服装如何不雷同、别出心裁呢?班里搞设计的妈妈主动找到我,在她的创意得到家委会的认可后,我按照这位妈妈的想法进行了购买、剪裁。化妆方面因为需要的人手比较多,我没有限制家长来帮忙的人数。拍摄方面,恰好班级里有一位爸爸是专业的摄影师,因此场地的挑选、灯光的控制我全权交给了他。

事情到此,基本告一段落。从筹划此次活动到活动结束,历时一个月。这次活动的圆满落幕,功劳是孩子们的,是家长朋友们的,当然也是我的。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家校合作有了新的认识。我将自己的认识结合之前的经验,归为以下三点。

1.一双慧眼,发掘家长资源

我认为家校的合作首先要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每个家庭环境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也各有差异,如果能在了解的基础上顺势引导,必能给合作带来不少帮助。了解的途径首先是翻阅家长填写的各类材料,再结合平时他们与我交流过程中的语言特点。有的家长的特长直接能在班级活动中发挥作用,有些家长从事的职业虽然和教育没有关系,但只要他们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我都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家长愿意参与班级活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家庭和班级的距离,有利于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类问题。

2.一颗真心,倾听家长烦恼

幼升小这一阶段,其实家长的焦虑心理很普遍,有些还会持续到一年级的下半学期。面对这一类家长,在开展家校合作时,我首先愿意倾听他们内心的烦恼和焦虑。有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学习,课外又找了许多资料给孩子做,但是孩子的成绩还是不太好,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性以及孩子会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家长要对孩子有信心,要调整好心态,多给儿女以鼓励,改善亲子关系

3.多次沟通,增进彼此信赖

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我发现随着沟通次数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赖感会逐渐增强。有了信赖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家长由于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无法教授孩子,对孩子失去信心时,教师可以主动出击,及时给家长以信心,配合方法的指导,一定能让家长和孩子摆脱消极想法,增进彼此的信任,促进师生和家长共同进步。

名师引领

家校合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重要话题。苏霍姆林斯基视其为“最完美的教育”,这给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努力方向。作为一名新班主任,陈老师能秉持家校通力合作的理念,并能在班级工作、班级活动中去践行这个理念,难能可贵。的确,班级工作不能靠班主任孤军奋战,一个强有力的家长后援队,对班级建设相当重要。而班级活动,往往是家校通力合作的契机。

在班级诵读活动中,陈老师把家校合作践行到底。她有方法,有步骤,并能根据实际困难不断地调整,不断向家长请求支援。她先确定家长“导演”,共同策划,然后确定家长陪练,全员支援,各个击破。整个活动,家校合作,在过程中“合”而有序,在“作”的方向上也不迷糊。有计划,有跟进,善交流,做到了深层次的配合,这样的合作非常有利于她今后家校合作活动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整个活动,陈老师通过找资源、善倾听、多沟通三部曲为班级工作打开了一个新局面。那么,家长如何参与,细节如何落地,如何让家校合作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过程,更好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系统性呢?

不妨创建“家校特色课堂”——与学科融合,有不同学科兴趣、特长的父母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教;与活动结合,如邀请“故事爸爸”“故事妈妈”,为德育活动提供资源。这样的特色课堂为父母展现自己的才华搭建了一个舞台,也为班级特色课程资源、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了多样化途径。

“深耕”家校合作,“细作”课程开发,让班主任、孩子、家长都在协作中成长。相信有想法、有方法又用心的陈老师会在家校合作这条和谐大道上越走越顺畅。

(点评专家:谢旭霞,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