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家根据有关营养素需要量的知识,提出了适用于各年龄、性别,及劳动、生理状态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并对如何使用这些参考值来评价膳食质量和发展膳食计划提出了建议。AI是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对大多数营养素而言,健康个体摄入量超过RNI或AI水平不会有更多的益处。在正常情况下,三大营养素摄入后产生的能量与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力活动消耗能量维持平衡,保持稳定的体重。现已证明营养素不仅......
2023-07-15
从出生到3周岁为婴幼儿期,包括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和幼儿期(1~3周岁)。其中从出生至28天又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生长发育迅速,是一生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营养是其一生体格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而且对于某些成年或老年疾病的发生也具有预防作用,所以婴幼儿期科学喂养尤为重要。
一、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机体各组织器官生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营养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一)生长发育
1.体重 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 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3岁时约为出生时的4倍。
2.身长 新生儿的平均出生身长为50 cm,1岁时增至约75 cm;到3岁时增长约1倍,达100 cm左右。
3.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出生时脑重370 g左右,6个月时脑重约增加至出生时的两倍(600~700 g),约成年人脑重的1/2,出生后6个月内是大脑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2岁时达900~1000 g,接近成年人脑重的2/3。
此外,婴幼儿时期头围、胸围、心理、感知、运动、语言等也迅速发育,并逐渐体现出个性特征与独立性。
(二)消化与吸收功能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尚属发育阶段,胃容量较小,各种消化酶的活性较低,功能不完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受到一定限制,如果喂养不当,易发生腹泻和各种营养素的丢失。
1.胃肠道 婴幼儿期生长虽旺盛,但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出生时25~50 mL,6个月时约200 mL,1岁以后可增加至300~500 mL。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关闭不紧,若喂养不当易出现溢乳或呕吐。
2.消化酶 由于胃酸和各种消化酶较少,消化功能较弱,导致婴儿对母乳以外的食品不易耐受,常易发生腹泻导致营养素丢失。婴儿期后,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及活性才逐渐达到成人水平。
3.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婴幼儿有乳牙20颗,6~8个月开始萌出,咀嚼能力尚未发育完善,故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二、婴幼儿的营养需要
婴幼儿一方面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需要足量的营养供给;另一方面婴幼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科学喂养是婴幼儿在这一特殊阶段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
(一)能量
婴幼儿对能量的需要相对较高。婴幼儿的能量消耗主要包括基础代谢、生长发育、体力活动、排泄能量及食物热效应。婴儿期基础代谢需要的能量消耗占总能量的50%~60%,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能量的推荐摄入量(RNI)为:0~6月龄为0.38 MJ/kg(90 kcal/kg·d),7~12月龄为0.33 MJ/kg(80kcal/kg·d);1~2岁男女每天分别为3.77 MJ(900 kcal)、3.35 MJ(800 kcal);2~3岁男女分别为4.60 MJ(1100 kcal)、4.18 MJ(1000 kcal)。
(二)蛋白质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足量的优质蛋白质。一般要求蛋白质所供能量要达到膳食总能量的12%~15%,其中优质蛋白质应达到50%。如果膳食中的蛋白质供给不足,婴幼儿极易发生蛋白质缺乏症,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消化吸收障碍、肝功能障碍、抵抗力下降、消瘦、腹泻、水肿、贫血等。由于婴幼儿的肾及消化功能尚不成熟,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也会增加对肾的负担,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在充足母乳喂养时,婴儿蛋白质摄入量相当于1.6~2.2 g/(kg·d)。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蛋白质的适宜摄入量(RNI)为:0~6月龄(AI)为9 g/d,7~12月龄为20 g/d,1~3岁为25 g/d。
(三)脂类
婴幼儿对脂肪的需要相对高于成年人。脂肪为婴幼儿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还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脂肪摄入过多或过少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均不利。脂肪摄入太多,会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及钙的吸收;脂肪摄入太少,会导致必需脂肪酸缺乏及过量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摄入。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脂肪适宜摄入量(AI):0~6月龄为总能量的48%,7~12月龄为总能量的40%,1~3岁婴儿为总能量的35%。
(四)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有助于脂肪氧化供能和节约蛋白质。1岁以内的婴儿,尤其是0~6月龄的婴儿,乳糖是其主要的能量来源,4月龄后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增强。因此,婴儿期由碳水化合物供给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40%~50%。2岁以后可逐渐增加来自淀粉类食物的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占总能量的比例上升至50%~60%。
(五)矿物质
婴幼儿时期必需而又容易缺乏的矿物质主要有钙、铁、锌。此外,内陆地区甚至部分沿海地区碘缺乏病也比较普遍。
1.钙 新生儿体内的钙含量约占体重的0.8%,到成年人时约为体重的1.5%,这表明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需储存大量的钙。营养状况良好的哺乳期妇女所分泌的乳汁基本能满足婴儿钙的需要,幼儿所需的钙主要来源于奶及奶制品。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蛋白质的适宜摄入量(AI)为:0~6月龄200 mg/d,7~12月龄250 mg/d;1~3岁600 mg/d。
2.铁 铁供应不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正常新生儿体内有足够的铁储备,通常可满足4~6个月的生长需要,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铁储备相对不足,在婴儿期容易出现铁缺乏。由于乳汁中的含铁量低,母乳喂养的足月婴儿在出生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基本耗竭,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人工喂养儿3个月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2个月后应添加含铁辅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铁的适宜摄入量(AI)为6个月以下0.3 mg/d,0.5~1岁10 mg/d,1~3岁9 mg/d。
3.锌 锌与婴幼儿的健康关系密切,当锌摄入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味觉减退,食能缺乏,异食癖,伤口愈合缓慢、免疫力下降等表现,还会影响智力发育。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5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锌逐渐消耗,需要从膳食中补充。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锌的推荐摄入量(RNI)为6个月以下2.0 mg/d,0.5~1岁3.5 mg/d,1~3岁4.0 mg/d。
4.碘 缺碘可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智力发育受影响。我国采取了碘盐措施,碘缺乏病已较少发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碘的推荐摄入量(RNI)为0~6月龄85 μg/d,7~12月龄115 μg/d,1~3岁90 μg/d。
5.维生素 维生素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除从母乳中获取外,还必须通过食物的补充来满足需要,几乎所有维生素缺乏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婴幼儿维生素A摄入不足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影响体重增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并可出现上皮角化、眼干燥症、夜盲症等,但维生素A摄入过多也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呕吐、昏睡、头痛、皮疹等症状,用浓缩鱼肝油补充维生素A时应适量。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佝偻病,我国婴幼儿患病率一直较高,主要原因就是膳食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因此,应给婴幼儿适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需在医师指导下),并且多晒太阳,但维生素D摄入过量也会引起中毒。B族维生素需要量随能量增加而增加;人工喂养的婴幼儿还应注意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补充;早产儿更应注意补充维生素E;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初期要注射补充维生素K,出生1个月后一般不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则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6.水 婴幼儿体内的含水量占体重的75%~80%,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量为100~150 mL,年龄越小,需水量越大。所以,婴儿一旦发生腹泻或呕吐,很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三、常见的营养问题及合理营养
(一)营养问题
1.佝偻病 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病,以2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我国北方地区的佝偻病发病率高于南方。
2.缺铁性贫血 该病多发生在出生后5~6个月,早产、双胎及低出生体重儿更易且更早发生。有调查显示2岁以内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24.2%。
3.锌缺乏症 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生较多,多为边缘性缺乏。
4.维生素A缺乏症 婴幼儿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皮肤干燥、夜盲、眼干燥症等,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下降、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由于食物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的,继发性常见于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二)合理营养
1.6月龄内婴儿的合理营养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①分娩后尽早让婴儿反复吸吮乳头,坚持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②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③顺应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④出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不需补钙;⑤婴儿配方奶是不能纯母乳喂养时的选择;⑥监测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2)纯母乳喂养:母乳是6个月以下婴儿最适宜的天然食物,也是最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的食物。应大力宣传和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成分:母乳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和晚乳。初乳指产后7天以内的乳汁,呈淡黄色且黏稠,蛋白质含量高,约占初乳的10%,还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微量元素等,有助于婴儿早期免疫系统的建立;过渡乳指第8天到2周时的乳汁,其脂肪含量高,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有所减少;2周后称为成熟乳。
母乳喂养的优点:①母乳营养齐全,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易消化吸收;②母乳喂养有益于母婴健康,母乳可提高婴儿免疫力,降低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婴幼儿非感染性疾病及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利于防止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母亲乳腺癌的发生危险;③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卫生,乳量随小儿的生长而增加,温度及吸乳速度也合适,可直接喂哺,不易污染,几乎无菌;④母乳喂养有利于增进母子交流,促进母体的恢复。
因此,WHO建议全世界婴儿至少母乳喂养4个月,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有条件者可遵循WHO推荐,坚持母乳喂养2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可采用牛乳、羊乳等动物乳或婴儿配方奶粉进行人工喂养。
(3)混合喂养:指母乳分泌量不足或母亲因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哺乳,加用婴儿配方奶粉或其他乳品、代乳品补充进行混合喂养。混合喂养的原则是先喂母乳,母乳不足时再喂其他乳品或代乳品。每日哺乳次数不少于3次,通过婴儿吮吸刺激乳汁分泌,防止母乳分泌量的进一步减少。
(4)人工喂养:凡不能用母乳喂养,改用其他食品代替的称为人工喂养。常用的母乳代替食品有牛乳、羊乳、马乳等动物乳及其制品。完全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婴儿配方奶粉,选择合适的奶瓶,严格按照冲调说明的比例、步骤进行冲调。奶的温度需要适宜,每次喂奶时间为15~20 min,喂奶后需要对婴儿拍背排气。两次喂奶间隔一般为3~4 h。对于患先天性缺陷无法耐受母乳的婴儿,需在医师指导下选择特殊婴儿配方奶粉。
(5)及时合理添加辅食:随着婴儿的不断生长发育,母乳逐渐不能满足婴儿对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尤其在婴儿6个月以后,因此必须给婴儿添加辅食。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①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逐步添加;②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辅助食品;③避免高糖、多盐或其他调味品的食物;④考虑婴儿的个体差异。
添加辅食的顺序:从单一到混合,从液体到固体,从果谷蔬类到鱼蛋肉类。4~6个月的婴儿可添加淀粉类食物,如米汤、米糊、稀粥等,选用强化铁食物,以预防缺铁性贫血。6~7个月应添加蔬菜和水果,先添加蔬菜,这样蔬菜更易为婴儿接受,因为水果的甜味婴儿更喜欢。8~9个月应添加优质蛋白质如蛋类、鱼类、动物肝脏及豆类等,其中首选蛋黄,可先添加蛋黄,再逐步添加其他品种。10~12个月时添加厚粥、软饭、挂面、馒头、面包、豆制品等。另外婴儿的辅食需要单独制作,不用盐,不加调味品,注意饮食卫生。逐渐让婴儿自己进食,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
2.7~24月龄婴幼儿的合理营养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①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②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③提倡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④辅食不加调味品,尽量减少糖和盐的摄入;⑤注重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⑥定期监测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2)继续母乳喂养或给予其他代乳品,逐步过渡到食物多样:婴儿满6月龄后仍然可以从继续母乳喂养中获得能量及各种重要营养素,还有抗体等各种免疫保护因子。7~24月龄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可显著减少腹泻、中耳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继续母乳喂养还可减少婴幼儿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此外,母乳喂养婴儿到成人期时,身高更高、肥胖及各种代谢性疾病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还可增进母子间的情感连接,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母乳喂养时间越长,母婴双方的获益越多。因此7~24月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可持续到2岁或以上。
(3)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搭配合理:充分考虑能量的需要,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增加铁的供应,避免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鱼类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可适当多选用。每月选用些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食品,做成肝泥食用。避免坚硬的食物、易误入气管的食物、腌渍食品和油炸食品。此外,应注意在各类食物中,不同的食物轮流使用,使膳食多样化,以发挥出各类食物营养成分的互补作用,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梁 霓)
有关营养与膳食的文章
营养学家根据有关营养素需要量的知识,提出了适用于各年龄、性别,及劳动、生理状态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并对如何使用这些参考值来评价膳食质量和发展膳食计划提出了建议。AI是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对大多数营养素而言,健康个体摄入量超过RNI或AI水平不会有更多的益处。在正常情况下,三大营养素摄入后产生的能量与人体的基础代谢和体力活动消耗能量维持平衡,保持稳定的体重。现已证明营养素不仅......
2023-07-15
一家人带闹闹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骨碱性磷酸酶指数很高,再综合孩子已经出现的症状,医生确诊闹闹是中度佝偻病。案例解析闹闹出现佝偻病是由于不正确的补钙方式导致的。一般人常常将佝偻病误以为是“缺钙”所致,一听医生说孩子需要补钙就盲目为孩子选择钙剂。实际上,佝偻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六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母乳中的含钙量已足够,无须单独补充维生素D。......
2023-07-04
为避免摄入过多脂肪,首先要少吃富含脂肪的肉类,代之以低脂肪的肉类。我们建议少吃烧烤的肉类,如果一定要吃烧烤的肉类,应注意下列细节,可适当减少有害物质。烤焦的肉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苯并[a]芘,不能食用。总之,煎炸肉类虽然好吃,但降低了肉类的营养价值,增加了肉类中的有害成分。......
2023-12-04
6.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失影响代谢的顺利进行和体内环境的稳定性。营养恢复的重点在于恢复消耗的能量、体液和身体的代谢能力;这包括肌肉和肝脏的糖原储备、液体、关键酶的浓度、电解质的平衡,以保证细胞膜的完整性、碱储备、电荷正常以及红细胞的合成。剧烈运动后及时的营养措施可加快恢复速度。......
2023-12-03
(一)少年期营养需求和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少年期生长发育较快,体内合成代谢旺盛,所需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量相对比成人高,尤其是能量、蛋白质、脂类、钙、锌和铁等营养素。少年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能量的需要也达到高峰,因此不过度限制少年膳食脂肪摄入。少年期各年龄的铁推荐摄入量见表7-5。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主要是奶类、蛋类、肝脏和谷类,蔬菜水果中含量较少。......
2023-07-15
成人脂肪摄入量一般不宜超过总能量的30%。所以,3种产能营养素在体内氧化实际产生的能量为:1 g碳水化合物:17.15 kJ×98%=16.81 kJ1 g脂肪:39.54 kJ×95%=37.56 kJ1 g蛋白质:18.2 kJ×92%=16.74 kJ2.1.2人体的能量消耗人体能量的消耗主要是用以维持基础代谢、体力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生长发育等。根据式2.1计算出体表面积,再按照表2.1人体基础代谢率查出对应的BMR,然后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出基础代谢能。......
2023-12-05
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烹调时易损失,一般不在体内蓄积,若摄入过少,可较快出现缺乏症状。摄入大剂量维生素A可引起急性、慢性及致畸毒性;大量摄入胡萝卜素可出现高胡萝卜素血症,易出现类似黄疸皮肤,但停止使用,症状可逐渐消失,未发现其他毒性。因缺乏维生素B1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又称......
2023-07-18
乌鳢肉质细嫩,爽滑少刺,营养价值很高,乌鳢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19.8%,比鸡肉和牛肉所含蛋白质都高。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丰富,人体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在乌鳢肉中都含有,而且含量高达氨基酸总量的41.47%。因此,从营养学角度分析,乌鳢营养全面,肉味鲜美,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高级保健食品。另外,乌鳢还具有去淤生新、滋补调养的药用价值。因此,乌鳢是一种既有营养价值又有药用价值的保健食品。......
2023-12-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