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婴幼儿营养与脂肪摄入的关系

婴幼儿营养与脂肪摄入的关系

【摘要】:脂肪摄入过多或过少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均不利。

从出生到3周岁为婴幼儿期,包括婴儿期(从出生到1周岁)和幼儿期(1~3周岁)。其中从出生至28天又为新生儿期。婴幼儿期生长发育迅速,是一生中身心健康的重要时期,良好的营养是其一生体格和智力发展的基础,而且对于某些成年或老年疾病的发生也具有预防作用,所以婴幼儿期科学喂养尤为重要。

一、婴幼儿的生理特点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机体各组织器官生长和功能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其中营养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

(一)生长发育

1.体重 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 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3岁时约为出生时的4倍。

2.身长 新生儿的平均出生身长为50 cm,1岁时增至约75 cm;到3岁时增长约1倍,达100 cm左右。

3.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出生时脑重370 g左右,6个月时脑重约增加至出生时的两倍(600~700 g),约成年人脑重的1/2,出生后6个月内是大脑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2岁时达900~1000 g,接近成年人脑重的2/3。

此外,婴幼儿时期头围、胸围、心理、感知、运动、语言等也迅速发育,并逐渐体现出个性特征与独立性。

(二)消化与吸收功能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尚属发育阶段,胃容量较小,各种消化酶的活性较低,功能不完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受到一定限制,如果喂养不当,易发生腹泻和各种营养素的丢失。

1.胃肠道 婴幼儿期生长虽旺盛,但胃肠道尚未发育成熟,出生时25~50 mL,6个月时约200 mL,1岁以后可增加至300~500 mL。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关闭不紧,若喂养不当易出现溢乳或呕吐。

2.消化酶 由于胃酸和各种消化酶较少,消化功能较弱,导致婴儿对母乳以外的食品不易耐受,常易发生腹泻导致营养素丢失。婴儿期后,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及活性才逐渐达到成人水平。

3.咀嚼功能尚未发育完善 婴幼儿有乳牙20颗,6~8个月开始萌出,咀嚼能力尚未发育完善,故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二、婴幼儿的营养需要

婴幼儿一方面生长发育迅速、代谢旺盛,需要足量的营养供给;另一方面婴幼儿的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完善,对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科学喂养是婴幼儿在这一特殊阶段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保证。

(一)能量

婴幼儿对能量的需要相对较高。婴幼儿的能量消耗主要包括基础代谢、生长发育、体力活动、排泄能量及食物热效应。婴儿期基础代谢需要的能量消耗占总能量的50%~60%,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能量的推荐摄入量(RNI)为:0~6月龄为0.38 MJ/kg(90 kcal/kg·d),7~12月龄为0.33 MJ/kg(80kcal/kg·d);1~2岁男女每天分别为3.77 MJ(900 kcal)、3.35 MJ(800 kcal);2~3岁男女分别为4.60 MJ(1100 kcal)、4.18 MJ(1000 kcal)。

(二)蛋白质

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足量的优质蛋白质。一般要求蛋白质所供能量要达到膳食总能量的12%~15%,其中优质蛋白质应达到50%。如果膳食中的蛋白质供给不足,婴幼儿极易发生蛋白质缺乏症,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消化吸收障碍、肝功能障碍、抵抗力下降、消瘦、腹泻、水肿、贫血等。由于婴幼儿的肾及消化功能尚不成熟,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也会增加对肾的负担,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在充足母乳喂养时,婴儿蛋白质摄入量相当于1.6~2.2 g/(kg·d)。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蛋白质的适宜摄入量(RNI)为:0~6月龄(AI)为9 g/d,7~12月龄为20 g/d,1~3岁为25 g/d。

(三)脂类

婴幼儿对脂肪的需要相对高于成年人。脂肪为婴幼儿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还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脂肪摄入过多或过少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均不利。脂肪摄入太多,会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及钙的吸收;脂肪摄入太少,会导致必需脂肪酸缺乏及过量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摄入。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脂肪适宜摄入量(AI):0~6月龄为总能量的48%,7~12月龄为总能量的40%,1~3岁婴儿为总能量的35%。

(四)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是重要的供能物质,有助于脂肪氧化供能和节约蛋白质。1岁以内的婴儿,尤其是0~6月龄的婴儿,乳糖是其主要的能量来源,4月龄后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增强。因此,婴儿期由碳水化合物供给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40%~50%。2岁以后可逐渐增加来自淀粉类食物的能量,随着年龄的增长,碳水化合物的供能占总能量的比例上升至50%~60%。

(五)矿物质

婴幼儿时期必需而又容易缺乏的矿物质主要有钙、铁、锌。此外,内陆地区甚至部分沿海地区碘缺乏病也比较普遍。

1.钙 新生儿体内的钙含量约占体重的0.8%,到成年人时约为体重的1.5%,这表明生长发育过程中体内需储存大量的钙。营养状况良好的哺乳期妇女所分泌的乳汁基本能满足婴儿钙的需要,幼儿所需的钙主要来源于奶及奶制品。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蛋白质的适宜摄入量(AI)为:0~6月龄200 mg/d,7~12月龄250 mg/d;1~3岁600 mg/d。

2.铁 铁供应不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正常新生儿体内有足够的铁储备,通常可满足4~6个月的生长需要,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铁储备相对不足,在婴儿期容易出现铁缺乏。由于乳汁中的含铁量低,母乳喂养的足月婴儿在出生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基本耗竭,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人工喂养儿3个月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2个月后应添加含铁辅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铁的适宜摄入量(AI)为6个月以下0.3 mg/d,0.5~1岁10 mg/d,1~3岁9 mg/d。

3.锌 锌与婴幼儿的健康关系密切,当锌摄入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味觉减退,食能缺乏,异食癖,伤口愈合缓慢、免疫力下降等表现,还会影响智力发育。母乳喂养的婴儿在4~5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锌逐渐消耗,需要从膳食中补充。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锌的推荐摄入量(RNI)为6个月以下2.0 mg/d,0.5~1岁3.5 mg/d,1~3岁4.0 mg/d。

4.碘 缺碘可致甲状腺功能低下,智力发育受影响。我国采取了碘盐措施,碘缺乏病已较少发生,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碘的推荐摄入量(RNI)为0~6月龄85 μg/d,7~12月龄115 μg/d,1~3岁90 μg/d。

5.维生素 维生素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除从母乳中获取外,还必须通过食物的补充来满足需要,几乎所有维生素缺乏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婴幼儿维生素A摄入不足可引起生长发育障碍,影响体重增长,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并可出现上皮角化、眼干燥症、夜盲症等,但维生素A摄入过多也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呕吐、昏睡、头痛、皮疹等症状,用浓缩鱼肝油补充维生素A时应适量。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佝偻病,我国婴幼儿患病率一直较高,主要原因就是膳食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因此,应给婴幼儿适量补充维生素D制剂(需在医师指导下),并且多晒太阳,但维生素D摄入过量也会引起中毒。B族维生素需要量随能量增加而增加;人工喂养的婴幼儿还应注意维生素E和维生素C的补充;早产儿更应注意补充维生素E;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出生初期要注射补充维生素K,出生1个月后一般不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时,则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6.水 婴幼儿体内的含水量占体重的75%~80%,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量为100~150 mL,年龄越小,需水量越大。所以,婴儿一旦发生腹泻或呕吐,很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三、常见的营养问题及合理营养

(一)营养问题

1.佝偻病 佝偻病是婴幼儿常见病,以2岁以下婴幼儿最多见,我国北方地区的佝偻病发病率高于南方。

2.缺铁性贫血 该病多发生在出生后5~6个月,早产、双胎及低出生体重儿更易且更早发生。有调查显示2岁以内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24.2%。

3.锌缺乏症 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生较多,多为边缘性缺乏。

4.维生素A缺乏症 婴幼儿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皮肤干燥、夜盲、眼干燥症等,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下降、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性疾病

5.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是由于食物蛋白质和能量摄入不足引起的,继发性常见于其他疾病的并发症。

(二)合理营养

1.6月龄内婴儿的合理营养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①分娩后尽早让婴儿反复吸吮乳头,坚持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②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③顺应喂养,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④出生后数日开始补充维生素D,不需补钙;⑤婴儿配方奶是不能纯母乳喂养时的选择;⑥监测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2)纯母乳喂养:母乳是6个月以下婴儿最适宜的天然食物,也是最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的食物。应大力宣传和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成分:母乳分为初乳、过渡乳、成熟乳和晚乳。初乳指产后7天以内的乳汁,呈淡黄色且黏稠,蛋白质含量高,约占初乳的10%,还含有丰富的免疫活性物质、微量元素等,有助于婴儿早期免疫系统的建立;过渡乳指第8天到2周时的乳汁,其脂肪含量高,蛋白质与矿物质含量有所减少;2周后称为成熟乳。

母乳喂养的优点:①母乳营养齐全,蛋白质、脂肪、糖的比例适当,易消化吸收;②母乳喂养有益于母婴健康,母乳可提高婴儿免疫力,降低婴儿患感染性疾病的风险,降低婴幼儿非感染性疾病及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利于防止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母亲乳腺癌的发生危险;③母乳喂养经济、方便、卫生,乳量随小儿的生长而增加,温度及吸乳速度也合适,可直接喂哺,不易污染,几乎无菌;④母乳喂养有利于增进母子交流,促进母体的恢复。

因此,WHO建议全世界婴儿至少母乳喂养4个月,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有条件者可遵循WHO推荐,坚持母乳喂养2年。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可采用牛乳、羊乳等动物乳或婴儿配方奶粉进行人工喂养。

(3)混合喂养:指母乳分泌量不足或母亲因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哺乳,加用婴儿配方奶粉或其他乳品、代乳品补充进行混合喂养。混合喂养的原则是先喂母乳,母乳不足时再喂其他乳品或代乳品。每日哺乳次数不少于3次,通过婴儿吮吸刺激乳汁分泌,防止母乳分泌量的进一步减少。

(4)人工喂养:凡不能用母乳喂养,改用其他食品代替的称为人工喂养。常用的母乳代替食品有牛乳、羊乳、马乳等动物乳及其制品。完全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婴儿配方奶粉,选择合适的奶瓶,严格按照冲调说明的比例、步骤进行冲调。奶的温度需要适宜,每次喂奶时间为15~20 min,喂奶后需要对婴儿拍背排气。两次喂奶间隔一般为3~4 h。对于患先天性缺陷无法耐受母乳的婴儿,需在医师指导下选择特殊婴儿配方奶粉。

(5)及时合理添加辅食:随着婴儿的不断生长发育,母乳逐渐不能满足婴儿对各种营养素和能量的需求,尤其在婴儿6个月以后,因此必须给婴儿添加辅食。婴儿添加辅食的原则:①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逐步添加;②应在婴儿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辅助食品;③避免高糖、多盐或其他调味品的食物;④考虑婴儿的个体差异。

添加辅食的顺序:从单一到混合,从液体到固体,从果谷蔬类到鱼蛋肉类。4~6个月的婴儿可添加淀粉类食物,如米汤、米糊、稀粥等,选用强化铁食物,以预防缺铁性贫血。6~7个月应添加蔬菜水果,先添加蔬菜,这样蔬菜更易为婴儿接受,因为水果的甜味婴儿更喜欢。8~9个月应添加优质蛋白质如蛋类、鱼类、动物肝脏及豆类等,其中首选蛋黄,可先添加蛋黄,再逐步添加其他品种。10~12个月时添加厚粥、软饭、挂面、馒头、面包、豆制品等。另外婴儿的辅食需要单独制作,不用盐,不加调味品,注意饮食卫生。逐渐让婴儿自己进食,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

2.7~24月龄婴幼儿的合理营养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①继续母乳喂养,满6月龄起添加辅食;②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添加达到食物多样;③提倡顺应喂养,鼓励但不强迫进食;④辅食不加调味品,尽量减少糖和盐的摄入;⑤注重饮食卫生和进食安全;⑥定期监测体格指标,保持健康生长。

(2)继续母乳喂养或给予其他代乳品,逐步过渡到食物多样:婴儿满6月龄后仍然可以从继续母乳喂养中获得能量及各种重要营养素,还有抗体等各种免疫保护因子。7~24月龄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可显著减少腹泻、中耳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继续母乳喂养还可减少婴幼儿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此外,母乳喂养婴儿到成人期时,身高更高、肥胖及各种代谢性疾病明显减少。与此同时,继续母乳喂养还可增进母子间的情感连接,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母乳喂养时间越长,母婴双方的获益越多。因此7~24月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可持续到2岁或以上。

(3)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搭配合理:充分考虑能量的需要,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增加铁的供应,避免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发生。鱼类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可适当多选用。每月选用些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食品,做成肝泥食用。避免坚硬的食物、易误入气管的食物、腌渍食品和油炸食品。此外,应注意在各类食物中,不同的食物轮流使用,使膳食多样化,以发挥出各类食物营养成分的互补作用,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梁 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