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优化

高校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分析优化

【摘要】:由此带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再沿袭上世纪的做法,继而以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2]、幼儿园教师[3]或高素质科研型的学前教育教师[4]为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客观地讲,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向为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也顺应了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课程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培养未来社会成员的美好蓝图,要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就必须重视学校的课程设置。一直以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学科教师、幼教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上,但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逐步过渡,原来处于三级师范的幼儿师范学校纷纷开始转型,或升格为独立建制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或并入高等院校成立学前教育学院或初等教育学院。与此同时,开放化、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格局在我国逐渐形成,而“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对研究人员的知识、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1]。由此带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再沿袭上世纪的做法,继而以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2]幼儿园教师[3]或高素质科研型的学前教育教师[4]为目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调整,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客观地讲,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转向为我国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也顺应了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有失规范,实践性课程薄弱,忽视专业信念与责任的培养[5]等现象也是个一直存在,且亟待解决的事实。

课程设置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与媒介。本章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对当前我国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出发剖析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