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资本与合作供给的研究探析

社会资本与合作供给的研究探析

【摘要】:Durlauf指出社会资本通过网络和信任使得合作得以实现。社会资本对走出集体行动困境,实现成员之间的合作具有一定说服力。随着“三农”问题的凸现,国内一些学者重点讨论了社会资本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作用。余锦海提出政府应该培育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激励农户合作。综上所述,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共物品供给、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资本概念的兴起,经济学家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试图解释集体行动困境。Coleman(1989)定义社会资本是由一系列不同具有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征的实体构成的,社会资本能够促使结构内部参与者采取行动。Uphoff(2000)认为社会资本会形成信息交换与交流,促成集体行动。Durlauf(2004)指出社会资本通过网络和信任使得合作得以实现。Isaac和Walker(1988)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参与者的面对面交流使得公共产品的贡献总额能够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上。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0)通过对尼泊尔150个灌溉系统的经验性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可以使集体成员消除彼此之间的不信任,达成集体行动。Rhodes(1996)认为有共同需求的农户联合起来可以增加自身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Keser和Winden(2000)认为人们的自发合作供给行为是以乐观预期和互惠行为为前提条件的。因领导者具有较高的惩罚水平对其他成员行为形成约束,农户组织领袖在合作持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Bhuyan(2007)从农户被尊重程度出发,认为农户被重视会抬高其合作的意愿和信心。社会资本对走出集体行动困境,实现成员之间的合作具有一定说服力。

随着“三农”问题的凸现,国内一些学者重点讨论了社会资本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作用。贺雪峰(2004)认为一个村庄的社会资本存量越大,村内的信任水平就越高,村庄的自组织能力也就越强。村民具有很强的集体行动能力,在面临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时,更容易产生一致的行动。贺雪峰、罗兴佐(2006)还证明了在某种情况下由社会资本网络组织供给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均衡。陈宇峰、胡晓群(2007)进一步从嵌入性与社会网络的视角分析民间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可能性。李军(2007)指出农村社区精英是农户合作供给公共产品的关键人物。郑适、王志刚(2009)研究发现农户会对合作组织发起人的能力进行评估并做出抉择决策,他们更倾向于与当地的能人合作。余锦海(2012)提出政府应该培育多种形式的社会资本激励农户合作。部分学者强调信任在农户合作供给中的重要作用(黄珺,2009;刘鸿渊等,2010;刘宇翔,2011;刘法威,2011;聂磊,2011)。赵泉民、李怡(2007)从关系网络角度阐释了农户关系网络是影响农户合作的主要原因。与此观点一致的还有张林秀等(2005)、王先甲等(2011)。贺振华(2006)认为应将合作供给纳入社区环境中进行分析,但鲜有文献关注社区环境与个体行为的互动作用。

综上所述,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共物品供给、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但是,现有文献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社会资本具有多维特征,但大多数研究主要是从某一维度去讨论其影响效果,且多采用博弈论数理演绎方法;二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理论分析为主,实证研究不足,仅占19.35%(孙玉栋、王伟杰,2009);三是目前有关对集体行动影响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甚至相互矛盾,在研究中可能存在对外生变量交互作用的忽视。本书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农户社会资本视角,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合作供给过程中农户选择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农户因子和社区因子对合作供给实现的影响机制,最终为我国农村社区小型水利设施合作供给制度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