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淬火工艺而言,主要是一个加热→保温→冷却的过程。因此,要保证淬火质量,必须正确制定钢奥氏体化加热的规范。各类钢材奥氏体化的温度、保温时间和材质有关,跟零件的尺寸也有一定关系,可参考相关的热处理手册来选定。冷却介质不同可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因而冷却介质的选择对淬火质量至关重要。因此,选择合适的加热规范和冷却规范便可实现钢的淬火,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对淬火工艺而言,主要是一个加热→保温→冷却的过程。为实现淬火,首先必须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1)以上获得奥氏体组织,其后的冷却速度必须大于临界淬火速度,以得到全部马氏体(含残余奥氏体)组织。因此,能否通过淬火使得材料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内因——淬火中的相变和外因——淬火中的冷却。
钢在淬火工艺中主要的相变是马氏体相变,即A→M。但要实现马氏体相变,首先要将钢奥氏体化,即P→A。由Fe-C状态图(见图7-2)可以知道,室温下处于平衡状态的钢,根据其含碳量的不同,其组织可以分为:珠光体+铁素体(亚共析钢);珠光体(共析钢);珠光体+渗碳体(过共析钢)。当钢加热到AC1时,珠光体开始转变为奥氏体,但亚共析钢中的铁素体和过共析钢中的渗碳体还继续存在。当温度升高到AC3或ACcm时,亚共析钢中的铁素体也转变为奥氏体,而过共析钢中的渗碳体溶入了奥氏体中,得到完全的奥氏体。奥氏体形成后,钢中的化学成分并不就立即均匀一致,原来渗碳体处的含碳量较高,而铁素体处的含碳量较低。为了得到均匀一致的奥氏体也即实现奥氏体均匀化,必须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和保持一定的加热时间,以便各处的化学成分扩散均匀。

图7-2 Fe—C状态图
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钢奥氏体化后的晶粒不断长大。而奥氏体晶粒大小决定了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晶粒的大小。因此,要保证淬火质量,必须正确制定钢奥氏体化加热的规范。各类钢材奥氏体化的温度、保温时间和材质有关,跟零件的尺寸也有一定关系,可参考相关的热处理手册来选定。
钢加热转变为奥氏体后,以不同的方式冷却可以得到不同的组织,根据材质和冷却条件可能会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珠光体、索氏体、屈氏体)、贝氏体组织(上贝氏体、下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低碳马氏体、高碳马氏体)。为了使冷却速度大于临界淬火速度,获得所需要的组织,钢的淬火冷却可以在水、油、化学溶液、熔盐和熔碱、熔融金属、空气等介质中进行,也可以在某些特殊介质中进行,还可以工件自身作为冷却介质进行冷却。冷却介质不同可获得不同的冷却速度,因而冷却介质的选择对淬火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选择合适的加热规范和冷却规范便可实现钢的淬火,获得所需要的性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