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易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来说,产酸细菌的代谢过程在厌氧生物处理中并不构成限速步骤,影响产酸细菌的生态因子主要有pH氧化还原电位、温度、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等。目前,根据产酸细菌生理生态学研究,三种发酵类型发生的生态因子研究已取得进展。在产酸发酵过程中,足够的碱度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避免pH迅速降低而导致某些厌氧细菌受到抑制。......
2023-06-19
人们已证实,产甲烷细菌在亲缘关系上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人们把它们划归于古细菌。古细菌与原核生物极其接近,但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又明显区别于原核生物,特别是DNA组成区别明显。产甲烷细菌的细胞壁组成也与其他细菌不同,由于不含胞壁酸,产甲烷细菌对作用于细胞壁的高效抗菌素例如青霉素、右旋环丝氨酸、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等不敏感,利用这一特性,在分离产甲烷细菌时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等制成选择性培养基。
从前节的介绍中我们已初步了解到,产甲烷细菌是一种严格的专性厌氧菌,他们对营养要求较简单,而对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特别敏感。另一方面,产甲烷细菌繁殖世代时间长,代谢速率较缓慢,所以产甲烷细菌是控制厌氧生物处理效率的主要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在整个厌氧生物处理进程中,产甲烷发酵过程是限速步骤,现今开发研究的各种新型厌氧生物反应装置,大多是以促进和提高产甲烷阶段效率为基本出发点的。
产甲烷阶段之所以成为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限速步骤,原因在于产甲烷细菌生理、生态上的独特性,所以首先需要了解不同生态因子下产甲烷细菌生理、生态变化规律。
1.pH值
产甲烷细菌对环境pH值变化的适应性很差,具有一定的范围限度。早在1937年霍伊克莱安等人就报道过,在污泥厌氧生物处理中,产甲烷细菌的最适pH值为7.0。实际上,产甲烷细菌的最适pH值也随着菌种的不同而异。一般来说,产甲烷细菌的最适pH值为6.5~7.5,但也有研究表明,pH值为5.5或8.0时产甲烷细菌也能生存。传统观点认为,pH<6时产甲烷细菌受到抑制甚至死亡,而周雪飞等在对高浓度甲醇废水的研究中发现,对于颗粒污泥,当pH为4.5时产甲烷细菌在48h内仍然具有较高的产甲烷活性,即使将颗粒污泥破碎,pH为5时产甲烷细菌仍能够生存,并具有产甲烷活性,经生物相观察,主要的产甲烷细菌为八叠球菌属。
2.氧化还原电位
无氧环境是严格厌氧的产甲烷细菌繁殖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对厌氧反应器介质中的氧浓度判断,可用氧化还原电位(ORP)表达。
有资料表明,产甲烷细菌初始繁殖的条件是氧化还原电位不能高于-330mV。按照Nernst关系式,氧化还原电位为-330mV相当于2.36×1056L水中有1 mol氧。可见专性厌氧的产甲烷细菌对介质中分子态氧的存在是极为敏感的。对环境的严格厌氧要求是由产甲烷细菌本身的严格厌氧特性决定的。在厌氧发酵全过程中,非产甲烷阶段可在兼氧条件下完成,氧化还原电位在+100~250mV;而产甲烷阶段最适氧化还原电位为-300~-500mV。
氧化还原电位还受到pH值的影响,pH值低,ORP高;pH值高,ORP低。因此,在初始富集产甲烷细菌阶段,应尽可能保持介质pH值接近中性,并应保持反应装置的密封性。
3.有机负荷率
直接反映了底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生物处理中主要的控制参数,厌氧过程也不例外。在厌氧处理有机污泥时,负荷率常以投配率表达,即每日投加的生污泥容积占反应器容积的百分数。投配率的倒数就相当于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而对于厌氧生物处理有机废水时,大都以容积负荷率[kgCOD/(m3·d)]为参数,悬浮生长工艺(厌氧活性污泥法等)除容积负荷率之外,也可用污泥负荷率(kgCOD/kgSS·d)作指标。
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负荷率对有机物去除率的影响是明显的。无论在厌氧生物处理的试验研究中或在实际运转中,欲维持底物与微生物量之间的平衡、维持产酸发酵与产甲烷发酵阶段的平衡,负荷率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温度
一般认为,厌氧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宽(5~83℃),并且在5~35℃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15℃,生物代谢速率提高1~2倍。经过大量试验发现,在5~83℃范围内,最适温度有2个区。中温区在30~39℃之间,高温区在50~60℃范围内(如图9-5所示),在这2个区内厌氧产沼气量和有机物去除量均较高。最适温度之所以出现2个区,主要原因是作为限速步骤的产甲烷阶段中,产甲烷细菌主要分为嗜中温细菌(如布氏产甲烷杆菌、巴氏产甲烷八叠球菌、万氏产甲烷球菌等)和嗜高温细菌(如嗜热产甲烷丝菌、嗜热产甲烷八叠球菌等)。一般来说,40~50℃不利于产甲烷细菌生长,因此很少在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中采用此温度区。此外,人们正在考虑将更高的温度用于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中,如德国已将70℃超高温厌氧工艺用于实际工程中。尽管温度提高生物降解速率总体是提高的,但由于提高温度需消耗大量能源,所以选择哪个最适温度区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
图9-5 厌氧生物处理系统温度的影响
5.污泥浓度
在生物处理中,底物与微生物之间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微生物保有量高,反应器的转化率以及允许承受的有机负荷率就高。在连续流厌氧生物处理有机废水系统中,新开发的工艺均以污泥保有量高为主要特点。如上流式厌氧污泥层反应器,平均污泥浓度可达到30~50g/L,比好氧曝气池中生物量高10~20倍,从而使厌氧生物处理效率显著提高。
当然,污泥浓度并不等于反应器中的活性生物量。一般认为,在带有出水回流系统的固着生长厌氧处理(膜法)工艺中,来自进水中的悬浮物易随出水带出反应器;而悬浮生长厌氧活性污泥法中由于非活性悬浮物易沉降,有时会在反应器中积累,所以,活性生物量所占比例偏低。
6.碱度
碱度对产甲烷细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产甲烷细菌的生存条件一般为pH值在6以上,所以碳酸氢盐碱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接触与搅拌
在生物反应器中,底物首先需传质到细菌表面,进而被代谢,而传质速率将起到较重要的作用。搅拌是提高传质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对于产甲烷细菌来说,缓慢地混合与急剧搅拌对于不同的反应器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认为,产甲烷细菌的生长需要相对较稳定的环境,对于推流形式的反应器来说,当混合强度较大时,因为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条件发生改变,产甲烷细菌的活性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但最近从某些厌氧反应器(如后述的内循环反应器的研究结果来看,频繁更替环境条件并未对产甲烷细菌带来严重的影响。
影响传质速率的因素主要有厌氧污泥(或生物膜)与介质间的液膜厚度,以及颗粒状的污泥内部不同细菌菌群间代谢产物的传质速率。液膜厚度大将影响底物的传质速率,可通过搅拌(机械的或自身代谢产气搅拌)降低液膜厚度。颗粒污泥愈小传质速率愈快,但颗粒减小将降低反应器中的生物持有量。
在厌氧处理的连续流投配系统中,为了达到良好的传质效果,有必要注意布水系统对接触的影响,应避免在反应器中出现短流的现象。有时可采取连续式或间歇式回流,或脉冲式进水来避免短流,加强接触。
8.营养
厌氧细菌由于生长速率低,所以对氮、磷等营养盐要求较少。一般来说,处理含天然有机物的废水时不用投加营养盐。试验表明,COD∶N∶P控制在500∶5∶1左右为宜,在厌氧处理装置启动时,可稍微增加氮素,有利于微生物的增殖,并有利于提高反应器的缓冲能力。塔瓦伊等研究证明,增加-N会因提高消化液的氧化还原电位而使甲烷产率降低,所以氮素以加入有机氮与
-N营养物为宜。
9.抑制物和激活剂
所谓“有毒”是相对的,事实上任何一种物质对微生物的生长都有两方面的作用,既有激活作用又有抑制作用,关键在于它们的浓度界限,即毒阀浓度。
在工业废水中,常含有重金属。微量的重金属对厌氧细菌的生长可能起到刺激作用,但当其过量时,却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可能性。海斯等人的研究表明,重金属的毒性大小排列次序为Ni>Cu>Pb>Cr>Cd>Zn。但是,各种重金属离子对厌氧发酵产生抑制的阀限浓度,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统一。由于试验条件、底物成分、厌氧工艺不一,污泥驯化程度不同,其结果差别也就较大。如经驯化后的污泥对氰化物的忍受能力将提高几十倍(从0.5~1mg/L提高到30~50mg/L。
氨氮对厌氧微生物的生长亦有刺激浓度和抑制浓度之分。氨氮浓度在50~200mg/L时,对厌氧反应器中的微生物有刺激作用,在1500~3000mg/L时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反应液的pH值决定了水中氨和铵离子间的分配百分比。当pH值较高时,对产甲烷细菌有毒性的游离氨的比例也会相应提高。
硫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存在将对产甲烷阶段构成一定的竞争抑制。研究表明,厌氧处理有机废水时生物氧化的顺序是:反硝化、反硫化、产酸发酵、产甲烷等。只有在前一种反应条件不具备时才进行后一种反应。在厌氧生物处理反应器中,始终存在着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盐还原细菌,虽然硝化细菌为专性好氧菌,但它可在缺氧环境中存活下来,硝化作用能够发生在氧浓度低达6μmol/L的环境中。莱廷格(Lettinga)认为,运行中应控制COD/>10g/g,这时,所产生的沼气可将还原的H2S带出,使反应液中的H2S维持在100mg/L水平以下,否则,未离解的H2S将存在抑制作用。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厌氧反应器进水中的硫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才能使反应器保持有利于产甲烷阶段的运行状态。
在一些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有毒有机物质,其中有天然有机物,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工合成的生物异型化合物。有毒有机物的毒性由两种原因引起:(1)非极性的有机化合物可能损害细胞的膜系统;(2)通过氢键与菌体蛋白质结合,使酶失活。对有机物来说,分子结构将影响其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例如醛基、双键、氯取代基、苯环等结构,可增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在脂肪酸中,3碳、6碳、12碳,也即是丙酸、己酸、十二烷酸对厌氧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此外,几乎所有的苯环化合物对厌氧过程都有一定的抑制性,其中可能以硝基苯毒性最大。
在厌氧处理中,有些物质在低浓度时对厌氧微生物有激活作用,能促进有机物分解并提高甲烷产率,表9-6列出了一些物质对厌氧处理的激活作用浓度范围。
表9-6 一些物质对厌氧处理的激活作用
有关工业水处理技术的文章
对于易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来说,产酸细菌的代谢过程在厌氧生物处理中并不构成限速步骤,影响产酸细菌的生态因子主要有pH氧化还原电位、温度、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等。目前,根据产酸细菌生理生态学研究,三种发酵类型发生的生态因子研究已取得进展。在产酸发酵过程中,足够的碱度可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避免pH迅速降低而导致某些厌氧细菌受到抑制。......
2023-06-19
硫酸盐还原菌比产甲烷细菌有较高的生长速率,较好的底物亲和力和较高的细胞产率。中温的硫酸盐还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但可以承受42℃以下的温度。但最近的几项研究表明,硫酸盐还原菌能够在有分子氧存在的情况下存活,甚至能够利用分子氧。研究表明,硫酸盐还原菌暴露于分子氧环境中可以保持活性几小时甚至几天。非嗜盐性的硫酸盐还原菌培养基的pH值应调至7.1,嗜盐性的硫酸盐还原菌的培养基最好调至7.6。......
2023-06-19
细菌的结构十分简单,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但是有细胞壁。根据细胞壁的组成成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菌繁殖是以无性方式进行繁殖,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二分裂法这种无性繁殖的方式:一个细菌细胞细胞壁横向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在分裂的时候可以产生遗传重组。许多细菌都含有异源的DNA片段。当细菌处于温度、湿度、空气、营养等丰富的环境中时,会快速繁殖,呈指数级增长,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集合体,例如菌落。......
2023-11-16
[1]把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对一个期刊的定量评价是片面的。因为,期刊的影响因子受学科领域、期刊规模、论文的性质、论文的作者数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其次,期刊影响因子的计算是建立在两年的时间窗口的基础上的,很可能不符合论文的引证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事实。而个别具有特高被引用数的论文往往夸大了整个期刊的影响因子。[5,6]期刊影响因子并不能反映每篇论文的水平及其影响力。......
2023-07-08
注意到随着指数因子n值的提高,(9-3)式数列中各项的绝对值却在逐步降低。从图中可以看到,饱和度与墨层厚度曲线的拐点在4μm左右。图9-15天津东洋天蓝油墨复频谱饱和度、亮度与油墨墨层厚度变化曲线图9-16天津东洋洋红油墨复频谱饱和度、亮度与油墨墨层厚度变化曲线图9-17天津东洋中黄油墨复频谱饱和度、亮度与油墨墨层厚度变化曲线......
2023-11-18
原核生物中还有另一类生物称作古细菌,是科学家依据演化关系而另辟的类别。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细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说,这世界上约有5×1030个细菌,其生物量远大于世界上所有动植物体内细胞数量的总和。在此后的30亿年间,细菌和古细菌都是主要的生物。之后,细菌又发生了第二次的剧烈演化,有一部分的古细菌与其他细菌内共生,成为了现今真核生物的祖先。......
2023-11-16
因此,适宜的人口容量规划是城市生态规划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降低按人口平均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节约能源;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功能,提高系统的综合效益。......
2023-11-19
(一)温度因子1.温度影响蚯蚓的体温、活动能力及生存蚯蚓属于变温动物,其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外界温度高体温增高,外界温度低体温降低。如环毛蚓的致死高温为37℃以上,赤子爱胜蚓和威廉环毛蚓的致死高温为39℃以上。赤子爱胜蚓在8℃以下就完全停止产卵。实践证明,赤子爱胜蚓的最佳繁殖温度为20~25℃,在8~25℃,其卵包的产量与温度高低呈正相关。......
2024-0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