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丰富多彩的稻作农业、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遗存,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即已拥有充分发展的农业文化成就,而1986年以来发现的良渚文化的土冢、祭坛、中心聚落址与神徽玉器则进一步表明这一地区在距今4800年前,其原始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后世的神权与王权意识在这里已经有了初步而形象的反映。......
2024-01-28
在史前当陶师
沙 莎
于是“唰”的一下,来到了五千年前的昆山。
相对于一个手镯磨三年的玉匠,当个陶师出作品的速度就快多了,量也大了,因为玉器固然精美,却不能当饭吃,陶器可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它可以用于烹饪、盛水、储物,部分工艺精湛的还可以当作祭祀用品。当时,谁家的陶器数量多、造型美,就像现在谁家的电视薄、冰箱大一样,都是财富的象征。
虽然制作相对容易,但陶器的讲究可一点儿也不少。从造型来说,有矮矮胖胖的陶壶、三只脚的陶盉、大肚能容的陶罐、轻浅小巧的陶盘、造型别致的陶豆,还有陶制的纺轮等生产工具。从色彩和装饰来说,根据泥坯材质的不同,陶器的色彩也不同,有橙色、红色、灰色、黑色,都来源于陶土的天然原色;很多陶器上有刻花、镂空、锯齿等装饰,还有很多陶器造型中大胆融入了鸟、猪、兽头等动物造型,即便放到今天也是件令人惊艳的工艺品。看着那一件件造型生动、拙朴可爱的陶器,谁还敢说史前人类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呢?
古代陶罐
在诸多种类的陶器中,有一种黑皮陶,其地位相当于百花中的牡丹、百鸟中的凤凰,是良渚时期的代表陶器。
黑皮陶的表面乌黑锃亮、光可鉴人;胎骨薄而韧,打磨细致;造型千姿百态,有的像飞鸟、有的似游鱼;花纹低调华丽,繁复中透出纯朴气质,仿佛神秘的贵族,散发着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它的烧制过程比其他陶器更讲究,首先陶土要精心挑选,绝不是随地挖个坑、铲点土就行了,只有铁质含量高的黏土才堪一用。其次,在烧制时需要控制火候,就像大厨炒菜一样,温度失之毫厘,效果就谬以千里。恒定的温度可以使土中的铁质充分还原,呈现美丽的纯黑色。最后,陶器即将烧好的时候,再点燃柴草用烟熏,使烟雾中的炭素渗入器皿中,加深黑色的质感和持久度,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制作工艺虽然有难度,多加练习也会熟能生巧,而黑皮陶的造型以及刻画在陶器表面的图案,这才是影响作品质量最关键的一步。
就像玉器的雕琢一样,陶器的制作也离不开创意,显然,五千年前的先民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比现代人更自由、更高明的创意。他们在平常的生活劳作中悉心观察,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充分思考,在与神灵的对话中反思自我,一旦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就马上投入创作。当时有种奇特的耕作方式叫做鸟田。江南一带有不少泥泞低洼的水田,鸟群经常在其中觅食,尤其是长腿的涉禽和不怕水的凫禽。它们的尖爪利喙在泥中翻找,留下一个个坑洞,聪明的先民就直接在这些坑洞里撒上种子,种植水稻,这种鸟和人共同耕种的田地就叫鸟田。鸟田的故事真实、浪漫而富有美感,当时的陶师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素材,在绰墩遗址出土的一件黑皮陶器,就表现了这一主题:(www.chuimin.cn)
良渚文化时期黑皮陶
那是一把特别的陶壶,高高翘起的流口仿佛鸟喙,舒展的壶把好像张开的翅膀,它仰望天空、蓄势待发,恍若一只振翅欲飞的黑鸟。壶身上刻着的花纹也十分有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只只精美的飞鸟,它们两两成双,翱翔在天空中。飞鸟的周围被一块块方形的轮廓包围着,乍一看令人不得其解,但联系到鸟田的传说,就恍然大悟了:这不就是一块块的田地么?鸟群飞翔在空中,下面的田野好像一块方格布。这把陶壶竟然描绘着一幅从空中俯瞰大地的画面!在飞机还是很遥远、很遥远的传说的年代,先民居然创作出了栩栩如生的航拍场面,这天马行空的创意怎不令人啧啧称奇?
现代人已经无法复制黑皮陶了,技术也许可以模仿,却没有足够的专注;创意也许可以模仿,却没有足够的灵气。现在的时代,已经太过浮躁和功利了。
所以,如果有幸回到那个年代,就做一个快乐的陶师吧!划着独木舟悠游的时候、追逐密林中的猎物的时候、驱赶田野里的鸟群的时候、独自仰望星空的时候,脑海里就开始创作,然后将一堆堆没有生气的泥土,经过水与火的洗礼,塑成惊世的珍宝。
做一个昆山人,哪怕是五千年前的古人,也是很值得自豪的。
我是小贴士
绰墩遗址,位于昆山巴城绰墩山村,面积达40万平方米,是昆山市分布范围最广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包含马桥文化层、良渚文化层、崧泽文化层、马家浜文化层。前后共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发掘出墓葬、水井、水田、房屋等遗迹,以及炭化稻米、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绰墩遗址目前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地址:巴城镇绰墩山村
公交线路:118路 绰墩山村站下
有关昆山最游记——昆山文化地图的文章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丰富多彩的稻作农业、家畜饲养业以及手工业遗存,展示了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7000年前后即已拥有充分发展的农业文化成就,而1986年以来发现的良渚文化的土冢、祭坛、中心聚落址与神徽玉器则进一步表明这一地区在距今4800年前,其原始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后世的神权与王权意识在这里已经有了初步而形象的反映。......
2024-01-28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文化遗存,约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区,因1936年首见于浙江余杭良渚而得名。史学界普遍认为良渚文化时期是父系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
2023-08-07
历史放映良渚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古文明,以莫角山为核心,共有遗址50余处。良渚文化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蚩尤的部落良渚文化·玉琮蚩尤是传说中与黄帝同时期的东南夷部落的首领。从时间上看,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大约距今4200年,相当于良渚文化末期。如今,进入良渚文化遗址,人们仿佛进入了一座巨大的玉器博物馆,一个令人震撼的玉器世界。......
2024-01-23
良渚文化为何突然消失观点之一:气候变化引起海水反灌,良渚先民被迫迁徙。良渚文化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良渚文化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其丰富的玉器文化。根据良渚文化的地理、历史与环境因素,有人提出了几种说法。良渚人无法生存,只有背井离乡,被迫大规模地举族迁徙,因此,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突然消失,出现了数百年的空缺。......
2024-09-16
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的二里头文化曾被作为探索夏文化的研究对象。近年来,晋南襄汾陶寺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将有助于夏文化探索的进一步突破。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具有显明的自身特点,可命名为陶寺文化。其中彩绘蟠龙陶盘,最具特征。此外,仅见屈肢葬三例,俯身葬一例,少年死者一例。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是以二里头遗址命名。根据遗址的地层关系及典型陶器的排比,目前暂可分为四期。......
2024-01-28
图4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区壕沟和城墙商代前期遗存有城堡,已全部埋在地下,探明的有南墙和西墙一部分。东下冯类型遗存的倒梯形壕沟,正好包括在这座城堡的西南部。从东下冯遗址来看,在今山西南部地区,二里头文化时期还只有壕沟作为防御设施,到商代早期才建筑城堡。目前已发掘的商代都城遗址有三种情况,有的只有壕沟,有的只有城墙,有的城墙和壕沟结合起来。......
2023-10-12
这些考古发现也与《越绝书·吴地记》中关于“摇城”的记载相吻合,“摇城者,吴王子居焉,后越摇王居之。稻田三百顷,在邑东南,肥饶,水绝”[2]。因此,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里就是吴王少子封地,也是后来越王摇的封地“摇城”。......
2023-11-18
画 里 访 古王晓阳一个人的家里能够典藏一幅古人的书画,足以说明其人不俗了。进得昆仑堂,往往会被忽然闪进眼眸的画幅所吸引,从而驻足在那里,使灵魂脱离躯体,进入一个神话的世界里。五代的画看过了,还有唐代的,那种古老已经透过麻布的“纸”侵入到眼睛。经历了一千年,这种麻布已经风化得令人担忧了,可上面画的神魂还留在那里。2001年11月12日揭牌开馆,展出馆藏历代名家书画精品。......
2024-07-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