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悟空寺华藏塔:历经千年风霜,被发掘的千古之谜

悟空寺华藏塔:历经千年风霜,被发掘的千古之谜

【摘要】:悟空寺在宋末元初的战乱中除华藏塔外全部被毁。嘉庆七年悟空寺募修华藏塔及钟楼。至1924年,历经918年风霜的悟空寺华藏塔终于倒塌。新中国成立后,悟空寺逐步被翻建,寺塔的部分遗存得到保护。2003年秋,当地政府在改造小学危房时发现多种石构件,11月28日,省、市文博部门对悟空寺塔基联合考古发掘的惊人发现,揭开了华藏塔的千古之谜。

悟空古寺华藏塔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0)已开始传入江阴,到南朝的梁代(502—557)在境内盛行。梁武帝萧衍虔信佛教,在这位皇帝菩萨的倡导下全国大兴佛寺,此时江阴金凤乡(今属青阳境内)隐士吴才舍宅改为招隐院。越隋唐,迄五代,招隐寺僧侣已被赐有“常住田”,南唐保大(944—957)年间重建钟楼。进入宋代,佛教因日益与儒、道相融合,无论对上层社会还是下层民众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宋太宗赐额将江阴招隐寺改为悟空寺,从此悟空寺走向全盛时期。“悟空”本是佛教术语,意思是了然于佛教“四大皆空”的“无我”教义。此时的悟空寺“僧寮云集”,寺舍多达5000间,香火极盛,来此朝拜礼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寺之所在地的村和桥都以“悟空”命名。景德三年(1006)悟空寺僧建成华藏塔,俗称悟空塔,它是八角形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与城内新建的兴国塔同一形制,故有澄江双塔之誉。悟空寺遂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丛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青阳葛氏在宋代是以儒学名家、科第连绵的大族,因感于“释氏书与吾儒同道”,数代人崇敬佛教,与悟空寺僧早结善缘。葛氏家族第三代,依靠农业垦殖致巨富的葛详以乐善好施闻名,其弟葛诱自称是佛门的“信心弟子”,72岁时出巨资雕印《观音经》5048卷,供用来消灾祈福,普劝十方信士。葛宫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登进士第,官至工部、兵部侍郎,与悟空寺住持倚公大师有很深的交往,曾以诗颂倚公:

多年乞食王城住,杖锡今归旧隐村。
千古有名笺御集,一生披紫异常恩。
影堂拂曙炉烟枭,经阁祛尘篆字昏。
济济生徒同听法,天花飘落道称尊。

从诗中可以看出,倚公是一位在京城开封皇家寺院弘法多年、奉诏为御用典籍作笺注、受到皇帝恩赐紫袈裟的高僧。他重返悟空寺后晨昏都在影堂、经阁修持诵戒,众多弟子庄重地聆听他登坛说法,显出对大师道行的尊崇。

蔡襄是北宋名臣,为政清廉,直言敢谏,以龙图阁直学士任开封府知府,官至端明殿学士。他的书法独步当世。他是福建龙游人,出生农家子,少贫,从家乡慕名游学来到青阳悟空寺寄食多年。天圣八年(1030)18岁时参加科举考试,离别前以《久寓悟空刹临行书此》为题留诗寺壁间:

其  一
岑寂精庐切半空,古原高下稻花中。
莲趺披素新秋社,花萼雕红细雨宫。
其  二
孤鹤睡迷千树月,断蝉吟绕一楼风。
心縻尺组遥相谢,归马南蹄疾似蓬。

第一首,从悟空寺、塔的嵯峨肃穆写起,江南古原稻花香的季节,僧侣们正在画栋雕梁的佛殿上隆重举行“秋社”祭祀土神,即景点明他南归的时令。第二首从鹤迷秋夜、蝉断秋风着笔,反衬诗人临行前对悟空寺的眷恋情思,袒露他因获悉科考期将临不得不告别的心声,离别时留诗向寺僧们遥相致谢。

蔡襄才华焕发,就在这年冬到开封参加乡试,获第一名,翌年又高中进士第十名,“名动京师”。他家境清寒,能在科举中脱颖而出,除了自身的禀赋和刻苦努力外,与当时青旸的人文环境、悟空寺僧提供的条件密不可分的。

蔡襄登第后授著作郎、馆阁校勘,不久娶青旸葛惟明的第三个女儿为妻,他在告别悟空寺时所题诗的墨迹受到寺僧们的保护。一次,葛宫之弟,进士、太常博士葛密夜宿悟空寺,见到姻亲蔡襄题诗“列楣栋间,粲然可识”,赞叹之余写成七绝《睹悟空寺留题寄蔡君谟》:

昔年诗板著莲宫,笔力雄豪墨彩丰。
不日三阶平国政,空僧留待碧纱笼。(www.chuimin.cn)

头两句是对蔡诗及其书法功力的赞赏,次两句写对蔡襄从政才能的期待和悟空寺僧人对他的怀念。“碧纱笼”,指题诗已用碧纱笼罩,借此希望他旧地重游。蔡襄与葛密虽走官四方,常寄诗相酬。皇祐四年(1052)蔡襄省亲青旸如愿以偿,并撰写《葛氏草堂记》。这一史迹被传为佳话。

江阴西南部本为芙蓉湖低原,常积水成涝。南宋绍兴五年(1135)江阴军签判陈刚中到月城青旸一带视察灾情,因怜悯灾民困于横征暴敛,愤然以《视涝》为题,在悟空寺壁写下26句五言长诗,直陈“暨阳古泽中,今岁仍大水。舟行民田间,一浪四十里。农夫相对泣,父子饥欲死。酷吏亦何心,诛求殊未已”,呼唤“皇心念下民,恻怛形诏旨”,尽快免除赋税赈灾救民。以“人微言或弃,归休从此始”表明自己为民请命的态度。他的呼吁受到朝廷重视,次年被擢为大理丞。

悟空寺在宋末元初的战乱中除华藏塔外全部被毁。不愿在元朝为官的瓠岱桥人缪鉴重访悟空寺,写下了“不到招提二十霜,眼明还识鲁灵光”的诗句,表明他时隔20年再来看这所寺院虽有部分重建但已面目全非,唯有华藏塔却像“鲁殿灵光”一样躲过劫难而硕果仅存。悟空寺于洪武十三年(1380)重建,依然舍寺联片,香火盛旺。至隆庆(1567—1571)中,由邓阳人、嘉靖进士任江西按察司副使的薛甲捐资重修。易代后的清康熙中期,悟空寺得到大修,诗人薛元徵用“层层塔影漾晴空,到处游人乐御风”描写当时的情景,并用“昔日香云散也未?湛然佛性古今同”期待再现往昔的辉煌。嘉庆七年(1802)悟空寺募修华藏塔及钟楼。道光十六年(1836)夏,华藏塔顶遭雷击受损。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占领江阴,众多佛寺遭到破坏,悟空寺也未能幸免而成为冷庙。1919年五四运动后,江阴城乡一些寺庵改为学校。至1924年,历经918年风霜的悟空寺华藏塔终于倒塌。

1929年设在城内积谷仓的县立师范迁至悟空寺,改办四年制本科及一年制特科的县立乡村师范,5年后并入南京省立栖霞乡村师范,自此寺舍一直由悟空小学使用。新中国成立后,悟空寺逐步被翻建,寺塔的部分遗存得到保护。悟空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一直沿袭至今,游客云集,烧香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悟空塔本名华藏塔,是早在南宋绍熙《江阴军志》上就标明的;而“华藏”分明是精华埋藏的意思,华藏塔底下有没有什么秘密?随着岁月流逝人们早已淡忘了。2003年秋,当地政府在改造小学危房时发现多种石构件,11月28日,省、市文博部门对悟空寺塔基联合考古发掘的惊人发现,揭开了华藏塔的千古之谜。

省、市考古工作者在塔基的地宫内出土一石函,石函盖上的铭文是:“常州太平兴国寺善聪伏睹江阴军江阴县僧应云同行者沈惟素募缘四众建造泗州大圣宝塔以善聪收得众舍利特置石函银瓶盛贮安藏于塔下永充供养大宋景德三年岁次丙午正月日记。”石函内有青彩瓷钵,钵内横置一影青点彩净瓶。另有鎏金大拇指和凤首龙身银座等宝物。打开净瓶后发现内盛舍利,这些舍利子五彩斑斓,以白色为主,晶莹透亮,外表圆润光滑。

华藏塔地宫石函盖上的铭文

石函的铭文清楚说明,该塔名为泗州大圣宝塔,由江阴军江阴县悟空寺僧应云和居士沈惟素四方化缘,募得款项而建造,由收得唐代高僧泗州大圣真身舍利的常州太平兴国寺僧善聪盛贮于石函银瓶安藏在塔下地宫的。据考证,泗州大圣是唐初从中亚来我国布道的高僧僧伽大师的尊称。他道行高深,声名远播,在世时不但被唐中宗尊为国师,而且被佛教界普遍认同为“观音菩萨”化身。他的真身舍利出土,是建国后国内继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趾舍利、雷峰塔发现佛祖“佛螺髻发”之后的舍利第三次现世

随着青阳悟空寺华藏塔地宫出土僧伽大师舍利,悟空寺和华藏塔的重建正引起世人的瞩目。一个以江南名刹悟空寺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园区的建成,将为江阴市建设国家历史名城增添新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