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2月5日、13日和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先后三次电令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要求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中央分局遂决定留一部分人就地坚持,其余分九路突围。......
2024-04-07
第二节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道德的本质是客观必然性和人的主体性的辩证统一。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红色文化主要的先进因素。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就要科学地阐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必须把“虚幻的集体”与“真实的集体”区分开来。“真实的集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联合,它既不是集体桎梏个人,也不是为所欲为,而是“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孔子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思想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思想道德精华。1928年12月9日,遂川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印发的一份《共产主义者须知》写道:“为团体努力,作群众导师。到群众中去,到反动荆棘中去。不畏难,不怕死,不爱钱,为主义而献身。”“为团体努力,为主义而牺牲。”这是当时共产主义者的基本道德原则。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毛泽东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指出:“小团体主义只注意自己小团体的利益,不注意整体的利益”,“不认识党和红军都是执行革命任务的工具,而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不认识自己是革命的主体,以为自己仅仅对长官个人负责任,不是对革命负责任。”主张“主要是加强教育,从思想上纠正个人主义”。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不能脱离社会集体。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也只有在社会集体中,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明确反对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在1937年发表的《反对自由主义》中,毛泽东指出,自由主义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革命利益放在第二位。人的生存正是靠集体的力量保证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劳动从来都是社会的劳动。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了共产党的标志之一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群体、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协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只有为他人为集体,才能使自己更好地生存。集体主义思想是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国家、人民利益高于小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恩格斯指出:“功利论至少有一个优点,即表明了社会的一切现存关系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又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集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集体主义的精神实质是强调集体和个人的协调发展,个人以集体为前提,集体以个人为基础,个人利益自觉服从集体利益。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以全局和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情况下为集体放弃个人利益。集体主义可以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和创造条件。集体主义是一种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道德原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集体主义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尊重个人的正当利益,追求个人和集体的不断完善。土地革命前,农民耕牛原本就少,加上战争掠夺,农民更是缺少耕牛、农具。1932年,毛泽东和苏维埃政府发布文告,要求各地政府切实帮助农民克服缺乏耕牛、农具等困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帮助农民成立犁牛站,调剂耕牛余缺。犁牛站所有的耕牛、农具归全体站员公有。犁牛站后来很快又发展为犁牛合作社。犁牛站和犁牛合作社的创造,解决了当时发展农业生产所遇到的耕牛、农具不足的问题。
马克思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毛泽东和边界党大力建立、发展合作社商业,以活跃根据地的经济。合作社商业是指群众自愿集资兴办的具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商业,其形式有消费合作社和贩卖合作社。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后,合作社经济发展极为迅速,先后出现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典型形式。毛泽东在大力倡导发展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同时,开始注意到生产合作社的作用。毛泽东认为“普遍地发展消费合作社……使群众能够廉价地买进白区的必需品,高价卖出苏区的产品,在苏维埃贸易与整个经济建设上都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应该注意信用合作社的发展。使在打倒高利贷资本之后能够成为他的代替物。”集体因个人辉煌,个人靠集体发展。集体为每个成员价值实现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舞台,而集体成员人生价值的实现,又为集体增添新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集体事业的辉煌提供了前提条件。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个体,对集体主义的认识、接受程度不可能完全一样,体现出层次性差异。社会不是空洞的,更不是与个人相对立的,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明确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愈是顺利地发展,个人就愈能获得全面发展的手段,真正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集体主义要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是由个人和个人以外的所有其他个人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坚持集体利益,个人利益自觉服从并服务于集体利益,就是为了使集体更好地成为个人利益得以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www.chuimin.cn)
毛泽东同项英等发出关于倡办粮食合作社问题的布告,号召各乡至少建立一个粮食合作社,由工农群众自己集股,调剂市价,使苏区内粮食价格在常年内不至过高或过低,同时保障农民不受粮食缺乏的困难。毛泽东指出:“国家经营的经济事业,在目前,只限于可能的和必要的一部分。国营的工业或商业,都已经开始发展,它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私人经济“现时是占着绝对的优势,并且在相当长的期间内也必然还是优势”。“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对于它们“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合作社事业,是在极迅速的发展中……合作社经济和国营经济配合起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将成为经济方面的巨大力量,将对私人经济逐渐占优势并取得领导的地位。”毛泽东强调指出:“在散漫的手工业基础上,全部的精密计划当然不可能。但是关于某些主要的事业,首先是国家经营和合作社经营的事业,相当精密的生产计划,却是完全必需的。确切地计算原料的生产,计算到敌区和我区的销场,是我们每一种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从开始进行的时候就必须注意的。”这样,在毛泽东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组织下,中央苏区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革命战争和群众生活的需要。
集体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为人民服务,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5)毛泽东针对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号召农民组织起来,提出:“有组织地调剂劳动力和推动妇女生产,是我们农业生产方面的最基本的任务。”要求农民组织“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犁牛合作社”。毛泽东指出:“关于劳动力的有组织的调剂,与推动妇女参加生产,是苏区农业生产上面最基本的问题。而劳动互助组与耕田队的组织,苏维埃当着春耕夏耕等重要季节对于整个农村民众的动员与督促,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6)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有效地克服了许多农户劳动力不足、耕牛不足、农具不足等困难,从而能使农民不误农时地耕作、收获,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苏区政府通过有组织地调剂劳动力和推动妇女参加生产来解决由于青壮年参加红军与赤卫队而造成的劳动力缺乏问题,苏区时期的劳动互助社、耕田队、犁牛合作社以及粮食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其他实际问题。
处处为别人着想,社会、集体的利益至上,这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分水岭。1932年3月上中旬,毛泽东发布命令,指出为了使苏维埃政府成为积极而有工作能力的政府,凡属苏维埃政府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家里确实没有劳动力,或是劳动力不足的,由当地政府发动群众代替或帮助他家耕种,务使这些人员解除家庭的顾虑,安心工作。苏区处在敌人四面包围之中,战事频繁,青壮年农民纷纷参军参战,农村劳动力不足、耕畜农具严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发展农业生产成为苏维埃经济建设的第一位重要任务。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根据地群众广泛开展农业生产的互助合作运动。耕田队帮助红军军属、孤寡老人劳动时,个人自带劳动工具,不收工钱,帮助红军军属时还要自带饭包。1933年春夏,根据地出现了经济生活恶化的局面,为了克服困难,在苏区农村出现了以四五户或七八户为单位自愿联合,劳动力互相调剂使用的耕田队。1930年6月,毛泽东肯定了农村耕田队的创举,并提议将耕田队扩大为“互助社”。互助社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调剂劳动力的群众组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他说:“既然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就必须彻底解决个人和群众的关系问题。”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集体意识,是指个体对待集体的正确态度,也就是要正确反映集体主义精神。没有集体利益的发展和集体价值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有个人利益和个人的价值;同样,只有集体中每个成员的个人活力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才能形成坚强有力、富有朝气和充满活力的集体。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一些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都与其集体意识淡薄相关。集体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增强集体主义精神。把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实践统一起来,才能使集体主义教育更加形象化具体化,才能更好地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就必然选择集体主义,坚持集体主义,必然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目的。革命时期,《粮食合作社简章》《消费合作社标准章程》《信用合作社标准章程》和《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等条例和管理章程颁布后,中央苏区的各类合作社组织开始走上了规范化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央苏区的各类合作社坚持以“维护劳苦人民利益”,是建立在广大工人、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自愿发起、自愿联合和互助、互利基础上的群众性组织。合作社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在根据地内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以集体主义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始终是密不可分的。要把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就必须最大限度地集中广大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去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使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民,推动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调节人与人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集体、社会集体与社会集体、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关系的行为原则、规范的总和”。
有关红色文化与传承的文章
1935年2月5日、13日和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先后三次电令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要求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中央分局遂决定留一部分人就地坚持,其余分九路突围。......
2024-04-07
在此期间,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安源并在此进行了实地考察。接着,毛泽东又派刘少奇前往安源,参加罢工的领导工作。到1924年6月1日,由毛泽东直接领导的安源党组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人成分最多的地方支部。......
2024-04-07
永新暴动后,贺子珍亲自参加了保卫永新的战斗。永新失陷后,贺子珍年仅10岁的小妹贺先圆惨遭敌人杀害。中央苏区成立后,贺子珍还担任了中央苏维埃政府机要科长一职。自引兵井冈至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曾受到党内四次明显的排挤,每当这个时候,贺子珍总是给予毛泽东她能做到的最大的支持。......
2024-04-07
红军要坚持下来,生存下去,根本的办法是扎根于群众之中,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红军把人民群众看作“重生亲父母”,处处爱护群众的利益。吃饭问题,是敌人经济封锁给红军造成的最大困难。游击区的妇女特别精明勇敢,她们为支援和保护红军游击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24-04-07
第一节决策失误大搬家第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一反常态,不仅没有责备各路“进剿”的官兵,反而尽力给予安抚,同时激励部下着力研究“今后剿匪的战术和战略”。驻福建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福建事变,宣布同蒋介石决裂,并在福建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2024-04-07
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违反团体纪律,必将给个人和团体带来不利的后果。自律是纪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之所以延续正是人人遵守法纪的结果。......
2024-04-07
舞蹈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媒介,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普及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所以,谈舞蹈的教育价值就必须要谈它的文化传承价值。舞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社会的、时代的文化意识为内核,是一种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状态。......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