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伊斯兰教临时礼拜点与公共安全关系1.上海周边地区临时礼拜点及安全隐患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外来入住上海的西北各省穆斯林成为构成本市穆斯林群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且多以从事清真食品行业,尤其是经营西北风味的拉面馆为主,这些散布于全市各区县的西北少数民族穆斯林中大多为回族,他们中也有部分为撒拉族和东乡族群众。......
2024-04-02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学逐渐关注软变量以来,信任问题就成为其中的一个热点。就其研究主题而言,诸多的探讨大致可分为社会信任研究和制度信任研究两类,而在制度信任研究中,政治信任又是重中之重。
但对于政治信任,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对此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严格来讲,‘政治信任'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现象。它是发生在政治生活中的各种信任关系的总成(周治伟,2007:26)”,是对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机构和政治人物等在类的政治客体的一套积极的态度和弥散性的支持(Easton,1965;Miller,1974;Norris,1999;Johnson,2005;谢岳,2002),此是为广义的政治信任。第二种观点认为,政治信任虽可包含诸多内容,但其核心是对政府的信任(Stocks,1962;Hetherington,1998、2007:10;胡荣,2011:96),此是为狭义的政治信任。第三种观点则认为,与社会信任不同,政治信任是不能够成立的,政府不是信任的对象,只存在合法性问题(罗素·哈丁,2004;琼·科恩,2004:208;郑也夫,2005)。
如果承认政治信任的客观存在,不论作何界定,其研究实质都有着共同的问题意识:即考察不同类型的人群在政治信任方面的差异。而从具体的分析框架来看,这又有着文化论和制度论两种基本取向。
文化论的理论假设在于它对政治信任外生性的强调,认为对制度的信任源自政治领域之外,是根植于社会中的一种信仰,政治信任只不过是人际信任的延伸,是个体对他人信任的函数,它是与政治因素无关的个人因素的结果(Lane,1969;Aberbach,1970)。但它们也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之分。宏观视角强调民族文化传统(韦伯,2004;阿尔蒙德,2008;史天健,2001;Mansbridge,1997;Fukuyama,1999;Uslaner,2002),微观视角强调个体早期社会化的经历(Erikson,1963)及其掌握的社会资本状况(福山,1998;Putnam,1993、1995;Fukuyama,1999)。制度论的理论假设则强调政治信任的内生性,它是以理性为基础,认为“社会交换的过程——它可能以纯粹自身利益的形式出现——通过它们的周期性和逐步扩大的特性在社会关系中产生信任。”(布劳,1988:111)。科尔曼(1999)进一步指出,信任取决于委托人对受托人守信概率、可能的损失和可能的收益的判断。基于此,制度信任也就是制度运作的结果,而非原因,它是民众对政治运行的满意度和可预期的有效性的评估。这种取向也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宏观视角着重于强调政治信任与经济状况(Feldman,1983;Miller,1991;Hibbing & Patterson,1994;Citrin,1998;Hetherington,1998)、政治绩效和清廉(Aberbach & Walker,1970;Feldman,1983;Williams,1985;Erber,1990;Garment,1991;Craig,1993;Orren,1997)以及对诸如总统、国会等具体政治实体的评价(Ctitin & Green,1986;Norris,1999)等的关系。微观视角则强调个体对制度执行评价过程中还受个体偏好与经历(Mishiler,2001),以及个体对自我生活满意度的判断(Uslaner,2002;Helliwell,2003)等影响。当然,还有些学者提出综合的视角,如什托姆普卡(2005:79—87)认为信任包括关系、心理和文化三种维度,关系维度强调信任基于理性的计算取向,心理维度强调信任的人格心理取向,文化维度则强调信任的文化规则取向。
学界对中国社会中政治信任的探讨也基本沿袭着上述两种路径。首先,在政治信任的界定方面,大多数学者都持广义的理解,如王(Wang zhengxu,2005)认为,中国的政治信任包括对整个国家政治的信任。姜晓秋等人(2006)则将之具体为对政府公务人员、政府机构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信任。梅祖荣(2009)提出测量中国政治信任水平的六个指标:公民政治态度、公民对政府廉洁与腐败的认知程度、政治信任外部化倾向、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评价、对政治信息的真实度评价和政治合作。在对中国社会政治信任的总体判断上,学界一般认为,民众的政治信任程度比较高(Yang & Tang,2005;肖唐镖、王欣,2009)。具体而言,在文化论倾向方面,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的高政治信任主要源于儒教文化传统与威权主义(史天健,2001;马德勇,2007、2008)。还有些学者从综合的视角进行探讨,如胡荣等人从社会资本、政府绩效等方面对政治信任进行了探讨,认为社会资本和政府绩效与政府信任存在着正向相关性(胡荣、胡康、温莹莹,2011)。马德勇(2007)通过亚洲8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信任进行比较,认为文化论与制度论在中国政治信任中都存在着有效性。王钦(2010)则从政府绩效、公共政策、传统文化、政治效能感和个体差异等侧面对中国农民的政治信任进行了研究。
在众多的政治信任中,对宗教与政治信任的关系的专题性实证研究则要逊色得多。不过从应然的角度就宗教对政治的影响的研究却是不乏其人。他们普遍认为,对于兼具文化和制度双重特征的宗教来说,它不仅影响着政治系统,而且还是许多社会政治信仰和价值观的源泉(Williams,1999),大多数宗教能很好地起到维护市民社会有效性的作用(托克维尔,1988;Coleman 1988;Wuthnow,2002;帕特南,2011),仅是那些特别是保守的宗教可能不利于有效的民主参与(Macedo,1986,1990)。在国外对宗教与政治信任关系的有限实证研究来看,其主旨观点在于考察不同宗教群体,以及同一宗教内宗教性不同的人的政治信任的差异。这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第一,不同宗教间以及不同教派的政治信仰差异。对此有三种判断:其一是基于文化论的判断。由于在人际信任方面,新教社会和受儒教影响的社会比历史上属于罗马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社会表现出更高的人际信任水平(英格尔哈特,2004:86),由此,在政治信任上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但马克斯维尔对英国穆斯林的研究却表明,穆斯林对政府信任的程度要高于基督教(Maxwell,2010)。(www.chuimin.cn)
其二是强调在基督教中不同教派的政治信任差异。根据对圣经的理解不同,基督教分为左翼和右翼。右翼基督教常又被称为保守派,主要包括福音派和基要派等,其共同之点在于坚信末世论、原罪和救世主(马斯登,2004)。大多数研究显示,右翼或保守基督教的政治信任度往往较低(Wald,Owen & Hill,1990;Huckfeldt,Plutzer & Sprague,1995;Popper,2007)。因为这些相信圣经绝对无误论的人都坚信人之原罪,作为人类的一员,政府官员也具有原罪,为此,对他们的信任也会随之降低。
其三是分析民主体制中宗教少数派与多数派的政治信任差异。斯密斯(Smith,2009)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宗教团体越大,少数族群越担心来自政府的控制,为此,宗教少数派对政府的信任就越低。
第二,宗教性与政治信任的关系。宗教性是指个体的宗教虔诚度。对此,学界形成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是以博帕教授(Poppe)为代表,其研究表明,仅是相信圣经无误论并不对其政治信任产生直接影响,而是宗教参与等宗教行为有着显著影响:有着更频繁宗教行为的人更信任政府,即便是那些相信圣经无误论的人,其宗教活动越积极,他们更相信政府能促进社会进步。为此,他认为,政府信任由圣经无误论教义和宗教行为共同影响。同时,那些对政府更高信任的人宗教虔诚度也较高,表现为经常的祷告、阅读圣经,积极的教会参与,视宗教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斯米德特也认为,即便是在控制教派变量,社会信任与教会参与呈正相关(Smidt,1999)。卢云峰教授也认为:“在自认为是佛教徒的被访者中,有明确宗派归属的佛教徒与无宗教派归属的信众在公共参与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虔诚的宗教信徒能够进行更多的公共参与,并且在这种参与过程中加强互相的交流,提高相互对公共活动的认可度,反过来也有可能进一步提升信徒的公共参与水平。”[1]另一种从社会资本的负面影响出发,认为,信徒越虔诚,对作为内群体的宗教组织委身程度越高,他对外群体的信任度就越低(Welch ect.,2004)。
学界对中国社会的宗教与信任的关系已有零星的成果。在社会信任方面,高师宁和杨凤岗(2009)教授通过对天主教徒的访谈资料分析,认为宗教信仰有助于提高人际信任和普遍信任。王佳和司徒剑萍(2010)的研究表明,无论何种宗教信仰都不会显著增强亲缘信任和熟人信任的水平,但却能显著增强普遍的外人信任,且基督宗教比佛、道教具有更高的教内信任程度。关于中国社会中宗教与政治信任关系的研究目前还鲜有涉及。
相比一般的政治研究而言,在议题和研究取向方面,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宗教与信任的探讨都显得过于狭隘,其分析框架基本在宗教场景中进行,缺乏对嵌入其中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考虑。
基于此,本文不仅试图考察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任的关系,而且还将此置于文化论与制度论的分析框架之下进行尝试性研究。我们的问题是:(1)包括宗教信仰和宗教性等因素对政治信任有何影响,这不仅是探讨宗教与政治信任间的关系,由于宗教属于中国社会中的一种亚文化,因此,也就有必要将它置于文化论框架下检验;(2)宗教类因素与世俗性因素中的文化类变量对政治信任的比较;(3)与文化因素相比,制度性变量对政治信任产生何种影响。
有关基督教与社会公共领域的文章
一、上海伊斯兰教临时礼拜点与公共安全关系1.上海周边地区临时礼拜点及安全隐患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后,外来入住上海的西北各省穆斯林成为构成本市穆斯林群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且多以从事清真食品行业,尤其是经营西北风味的拉面馆为主,这些散布于全市各区县的西北少数民族穆斯林中大多为回族,他们中也有部分为撒拉族和东乡族群众。......
2024-04-02
政教分离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制度保障,现代国家将此作为处理政教关系的价值取向。政教分离重在保持立场的公正。作为执政党和管理者,维护公正,要求我们应在坚持政教分离原则基础上,努力追求政教关系的和谐,实现政教之间的良性互动。......
2024-04-02
区分两种不同类型的公共领域, 可以让我讲得更清楚一些。公私领域的界限不是模糊不清, 而是彼此互补。 在1999年我七十岁生日的时候, 我的学生们编辑出版了一本纪念文集, 题为《理性的公共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理性》。但这只有在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公共空间中才有可能。 对于个人与他者之间相互依赖的直觉意识, 集中体现在“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这样一幅图景之中。......
2024-01-10
当然,这种社会活动方式是基于一种比较集中的制度或组织认同。这就是中国基督教从制度宗教演变为宗教制度之后,所深刻制约、普遍塑造出来的制度认同模式。中国基督教的社会性,以及中国基督教的公共价值观念,它们能够落实于何处?......
2024-04-02
要讨论儒家的宗教性自我传播与社会秩序问题,首先面对儒家是不是宗教的问题,广义而言儒家是一种宗教。儒家的答案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两者都与宗教性自我传播密切相关。......
2024-04-02
因为包容的基础是尊重和维护公民的权利。包容不是回避矛盾,应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理性的态度解决矛盾。海纳百川的包容心态是上海的传统。包容与宽容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共同主张。包容多样,可以促进宗教间和谐。......
2024-04-02
“他山之石”和“另类之说”(序)——也谈“基督教与社会公共领域”2011年12月4—6日,坐落在洛杉矶的“基督教与中国研究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宗教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基督教与社会公共领域”学术研讨会。......
2024-04-02
(二)变量设定及基本情况结合原始问卷的数据特征,以及我们采用的统计方法,本文将变量设定如下(见表1):1.因变量弥散性政治信任。据此,我们以基督教信仰为参照组,生成4个赋值为0、1的虚拟变量。这包括年龄、性别。年龄为定距变量。......
2024-04-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