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产品开发流程裁剪助您高效成长

产品开发流程裁剪助您高效成长

【摘要】:对于研发管理已较为规范的大中型企业来说,产品开发可以按照本章介绍的开发项目组织架构、产品开发流程、决策检查DCP和技术评审TR来操作。对于小型、微型企业来说,更需要简化产品开发流程,更有必要进行流程裁剪。PHB用于说明本项目的组织、流程、模板裁剪情况,并为项目组所有成员提供对项目过程的统一理解。PHB应提交给开发流程管理部门审批。

对于研发管理已较为规范的大中型企业来说,产品开发可以按照本章介绍的开发项目组织架构、产品开发流程、决策检查DCP和技术评审TR来操作。但是,产品开发流程仍然应该是可以裁剪的。所谓开发流程裁剪,即对于产品开发项目的不同情况,产品开发流程仍然可以进行调整,有的情况下可以简化,以增强流程的适应性。事实上,制定产品开发流程如何裁剪的管理规定,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否则会导致部分产品开发项目效率下降。

对于小型、微型企业来说,更需要简化产品开发流程,更有必要进行流程裁剪。

项目过程手册PHB:量身定做

产品开发项目大致上可以根据复杂程度和项目周期,区分不同类型。纯软件产品无制造业务,无硬件设计,无须工艺、物料采购、试生产活动,开发流程中将取消制造代表角色和相关活动,其他如测试、销售、客服、财务等活动也会有明显不同。因此,每个产品开发项目都可在本章开发流程基础上单独制定软件产品开发流程。对于在已有产品型号基础上修改不多的产品项目,如果技术难度不大,预计的项目周期较短(例如少于6个月),可以考虑合并概念和计划阶段,DCP和TR也可以做相应合并简化。

PDT可根据自身情况,在项目任务书、概念阶段和计划阶段提出流程裁剪计划,在与裁剪内容相关部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制订一份项目过程手册PHB(Process Handbook)。PHB用于说明本项目的组织、流程、模板裁剪情况,并为项目组所有成员提供对项目过程的统一理解。应由PDT经理负责选择和裁剪PHB,QA提供指导。

PHB的主要内容如下:

1.本项目的阶段流程模型。根据本项目的类型,如新开发类/增强类/维护类/软件类,确定阶段的调整情况,例如对于增强类项目,可以合并概念阶段和计划阶段。

2.各阶段流程的裁剪情况。说明本项目各个阶段流程内部的裁剪情况,例如哪些技术评审点TR可以合并或取消,哪些任务和交付件可以取消等等。

3.采用的标准、方法和工具。

4.裁剪说明。

PHB应提交给开发流程管理部门审批。审批通过,方可实施。(www.chuimin.cn)

小型、微型企业实施产品开发流程

小型、微型企业规模小,企业管理层较易掌控开发项目的具体工作,开发项目与管理层的沟通机会较多,协调难度相对较小,销售、制造、客服等业务部门与开发配合相对较为紧密,因此在开发项目组织方面不一定需要强矩阵架构和PDT架构。

其次,小型、微型企业多数属于模仿创新,产品开发经常有竞品作为蓝本,因此概念阶段的需求分析工作、计划阶段的方案设计工作、决策检查DCP和技术评审TR工作可做较多简化。

尽管小型、微型企业的产品开发流程可以简化,但是在产品开发流程方面仍然容易出现问题。问题之一,忽视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例如忽视测试工作、工艺设计等制造准备工作、试生产工作等等,导致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和销售之后发现大量设计缺陷和制造缺陷。忽视这些关键环节的重要原因,是由于管理层缺乏经验,不了解这些环节的重要性,因此很有必要学习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以理解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开展哪些重要工作,并为我所用。

问题之二,在企业规模逐步扩大的过程中,当企业管理层的“人治”已难以支持到每一个产品开发项目时,没有及时进行开发流程的建设和优化,导致很多产品开发项目失败,或表现平庸。这也需要学习完整的产品开发流程,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和产品开发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变革。

企业在逐步建立和优化产品开发流程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产品开发流程有完整、准确的理解。作者曾经担任产品开发咨询项目的咨询顾问,为某客户X进行产品开发流程优化咨询。在顾问进行现状诊断时发现,客户X已经在早年参加过一些相关培训后,自行建立了产品开发流程,但其流程中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源于对产品开发项目立项、概念阶段和计划阶段工作的不当理解,下面将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X客户的问题,是在产品项目立项评审时就要求PDT核心组提供计划任务书、技术任务书(相当于产品设计规格),导致立项评审类似于PDCP。然而,在尚未完成需求分析和其他相关工作的情况下,不可能制定准确的计划任务书、产品规格和总体方案,因此X客户的这种做法实质上是误将概念阶段和计划阶段合并到了立项评审,计划任务书和技术任务书的质量一定是靠不住的,不可能满足质量要求,基本沦为摆设。当然,这个问题在顾问指导下得到了纠正。

————————————————————

(1) 说明:关于箭靶的生动比喻不是作者的发明,而是来自某年股神巴菲特先生致伯克希尔股东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