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月20日,在母亲寿辰之际,陶行知专门写信向母亲表示祝贺,并表达自己从事乡村教育的理想与决心。陶行知在这封家书里运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向母亲详细地诉说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寿辰的祝贺以及对家中亲人的牵挂。另外,陶行知在信中还汇报了自己在这一年中的打算,即立志办好乡村教育,好使母亲免于牵挂。......
2023-12-03
中国有三种人:书呆子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工人、农人、苦力、伙计是做死工,死做工,做工死。少爷、小姐、太太、老爷是享死福,死享福,享福死。
二 、三帖药
书呆子要动动手,把那呆头呆脑的样子改过来,你们要吃一贴“手化脑”才会好。我劝你们少读一点书,否则在脑里要长“痞块”咧。工人、农人、苦力、伙计要多读一点书,吃一帖“脑化手”,否则是一辈子要“劳而不获”。少爷、小姐、太太、老爷!你们是快乐死了。好,愿意死就快快的死掉吧。我代你们挖坟墓。倘使不愿意死,就得把手套解掉,把高跟脱掉,把那享现成福的念头打断,把手儿、头脑儿拿出来服侍大众并为大众打算。药在你们自己的身上,我开不出别的药方来。
三 、读书人与吃饭人
与读书联成一气的有“读书人”一个名词,假使书是应该读的,便应使人人有书读;决不能单使一部分的人有书读叫做读书人,又一部分的人无书读叫做不读书人。比如饭是必须吃的,便应使人人有饭吃,决不能使一部分的人有饭吃叫做吃饭人,又一部分的人无饭吃叫做不吃饭人。从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饭,不成为饭桶了吗?只知道读书,别的事一点也不会做,不成为一个活书架了吗?
四 、吃书与用书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儿当作糖吃,甚至于当作大烟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的吃糖,不要变成一个糖菩萨吗?何况是连日带夜的抽大烟,怪不得中国的文人,几乎个个黄皮骨瘦,好像鸦片烟鬼一样。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针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如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书的本来面目便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医生要用书,画家要用书,教师要用书,唱歌的要用书,做戏的要用书,三百六十行,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发现了。书是三百六十行之公物,不是读书人所能据为私有的。等到三百六十行都是用书人,读书的专利便完全打破,读书人除非改行,便不能混饭吃了。好,我们把我们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www.chuimin.cn)
五 、书不可尽信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书里没有上过大当的人,决不能说出这一句话来。连字典有时也不可以太相信。第五十一期的《伦语》的《半月要闻》内有这样一条:
据二卷十二期《图书评论》载:《王云五大辞典》将汤玉麟之承德归入察哈尔,张家口“收回”入河北,瀛台移入“故宫太液池”,雨花台移入南京“城内”,大明湖移出“历城县西北”。
我叫小孩子们查一查《王云五大辞典》,究竟是不是这样,小孩们的报告是,《王云五大辞典》真的弄错了。只有一条不能断定,南京有内城、外城,雨花台是在内城之外,但是否在外城之内,因家中无志书,回答不出。总之,书不可尽信,连字典也不可尽信。
六 、戴东原的故事
书既不可以全信,那末,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戴东原先生在这一点上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引导。东原先生十岁才能开口讲话。《大学》有经一章,传十章。有一条注解说这一章经是孔子的话,由曾子写的;那十章传是曾子之意,由他的门徒记下来的。东原先生问塾师怎样知道是如此。塾师说:朱文公(夫子)是这样注的。他问朱文公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宋朝人。他又问孔子和曾子是何时人。塾师说是周朝人。“周朝离宋朝有多少年代?”“差不多是二千年了。”“那末,朱文公怎样能知道呢?”塾师答不出,赞叹了一声说:“这真是个非常的小孩子呀!”
七 、王冕的故事
王冕十岁时,母亲叫他到面前说:“儿啊!不是我有心耽误你,只因你父亲死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年岁不好,柴米又贵,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都当卖了。只靠着我做些针线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到隔壁人家放牛,每月可得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天就要去了。”王冕说:“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王冕自此只在秦家放牛。……每日点心钱也不用掉,聚到一两个月,偷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逐日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现在学校教育是对究孩子封锁,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我们穷人就不要求学吗?不,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关在门外的穷孩子,我们踏着王冕的脚迹来攀上知识的高塔吧。
原载1934年11月10日《读书生活》第1卷第1期
有关名人哲学录的文章
1927年1月20日,在母亲寿辰之际,陶行知专门写信向母亲表示祝贺,并表达自己从事乡村教育的理想与决心。陶行知在这封家书里运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向母亲详细地诉说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表达了自己对母亲寿辰的祝贺以及对家中亲人的牵挂。另外,陶行知在信中还汇报了自己在这一年中的打算,即立志办好乡村教育,好使母亲免于牵挂。......
2023-12-03
陶晓光是陶行知的次子。远在重庆的陶行知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打电话向儿子要回了假证明,并且给儿子写了这封信,连带着一张真实的证明材料寄了回去,对儿子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当得知儿子开具假证明书时,陶行知立刻予以纠正,并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陶行知对此也是为儿子做过打算的。对儿子的学习和工作,陶行知做出了明确的教育引导,体现了他弃虚务实、诚实做人的高尚道德品格。......
2023-12-03
陶行知在1939年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但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这个命题,让教育的内容变得更丰富了,教育的范畴也更宽广了。在陶行知先生看来,教育和生活具有同一性。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运用生活的力量来改造生活,要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来改造无目的、无计划的生活。所谓教育的变化乃是由于生活的变化引起的教育作用。......
2023-11-01
而知与行的关系早已是我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他所认为的“知行合一”有以下两层意思: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名言是陶行知[15]先生根据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观点发展而来的。客观性加强,辩证地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行是知之始,指实践是获取认知的必需途径;知是行之成,指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23-08-25
应该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这可见闻知、说知都是安根在亲知里面,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十六年六月三日[1]本篇是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第一段原载1928年1月15日《乡教丛讯》第2卷第1期,题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终》。开头和结尾均引用王阳明的话,原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终”。......
2023-11-23
壶口瀑布在黄河经过的途中,有一个华夏文明的大瀑布,这就是壶口瀑布。登高远望,壶口瀑布的来形去势,一目了然,不禁令人感到心旷神怡。任何瀑布的形成和发育,都与其所在河流的发育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壶口瀑布亦不例外,它与黄河河道的发育十分不开的。而且,砂岩倾角较缓,只有三四度,近于水平,也是形成壶口瀑布的重要条件之一。龙门黄河壶口瀑布,在陕西被称为“奇俶诡之......
2024-05-13
无锡寄畅园寄畅园地处无锡惠山,距离闻名的二泉很近,是驰誉中外的别墅式园林。康熙帝六次南巡,皆驻跸该园,寄畅园因此而名声大振。400多年来,寄畅园为秦氏家族一姓所有,在现存古典私家园林中,这是绝无仅有的,寄畅园又是江南保存最完整、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登假山可览寄畅园全景,为全园至高点。锦汇漪“八音涧”在寄畅园西北角假山中,又称“三叠泉”。锦汇漪雪景“巧于因借,内外结合”,这是寄畅园最明显的艺术特点。......
2024-05-13
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已经引起我们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而我国的全民阅读水平很低,与我们的文化发展目标还相差很远。因此,我们呼吁尽快建立国家基础书目制度,积极支持阅读推荐书目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国家和政府应该对阅读推荐书目的研制和推广,给予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应发挥阅读视野宽阔的学界人士的智慧,积极参与这项利国利民的阅读书目研制工作,并就各领域的......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