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满足需求

供给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满足需求

【摘要】:目前,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要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扩大有效供给需要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更好满足社会需求。扩大有效供给还需要全面提高民用产品质量,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目前,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习近平指出:“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据测算,2014年我国居民出境旅行支出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习近平强调:“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要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扩大有效供给,就是补短板。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最薄弱的环节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从不同收入群体来看,农村贫困人口是短板;从产业来看,现代农业是短板,新兴产业是短板;从产品来看,生态产品是短板;从产品的质量来看,高品质的产品是短板;从资本来看,相对于物理资本而言,人力资本是短板。补短板也是2016年五大任务之一。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扩大有效供给。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www.chuimin.cn)

扩大有效供给需要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更好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公共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以及更强的支付能力。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016美元,在这个水平上对公共产品及其质量的需求是旺盛的。既要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要提高城市建设标准。城市基础设施既应重建设,也应重维护。扩大有效供给还需要全面提高民用产品质量,更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人民逐渐富裕起来,人民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购买能力也大大提高。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推动中国质量、中国品牌建设,以质量升级改善有效供给,不断提升高端技术、产品、服务的比重,做到产品和服务质量“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