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解锁预知未来之魔力-《超意识》

解锁预知未来之魔力-《超意识》

【摘要】:我只能告诉你,你自己身上有一种预知未来的魔力,你需要做的,只是自己去解开它的封印,让它为你服务。我知道有些人会对能够预知未来的“超意识”嗤之以鼻,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人类预知未来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也许你仍然会怀疑,这种拥有预知未来魔力的“超意识”,真的存在吗?

首先我要声明,我不是占星师也不是塔罗牌专家,我不能告诉你,明天你是否会中大奖,未来你会遇到谁,你的一生会有怎样的境遇。我只能告诉你,你自己身上有一种预知未来的魔力,你需要做的,只是自己去解开它的封印,让它为你服务。

显然,我说的这种神奇的事物,就是“超意识”。我知道有些人会对能够预知未来的“超意识”嗤之以鼻,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人类预知未来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出现的。

在我非常喜欢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在爱丽丝与白皇后见面的最后时刻,她坚持说“人不能相信不可能的事”。但白皇后这样反驳:“我敢说你练习得还不够。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每天能练习半小时呢,有时候我在吃早饭之前就能相信六样不可能的事!”

所有相信未来不可预知的人,都是爱丽丝。但在故事的最后,爱丽丝做到了“不可能”的事。那么,你是否也应该对自己坚信的“不可能”重新审视呢?

那场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实在让人不忍提起。但我想说的是,在那场灾难中,在那些幸免于难的幸存者中,有很多离奇的故事让人深思。我在媒体上看到了不少相关报道。

报道显示,就在袭击发生前不久,很多幸存者基于一种不能言说的本能反应,开始改变原来的工作或行动计划。比如,一名女乘客在排队登机时,突然感到胃部剧烈疼痛。她去了洗手间,错过了这次死亡航班。另一件奇怪的事是:撞向世贸双子楼时,其中一架飞机9月11日的上座率异常地低于往常,另外三架在那天被劫持的飞机,所载乘客数量也只有平时的一半。

或许,你会说,这是巧合。那么,你又该如何解释下面的现象呢?

2000年,法国航空公司一架协和式客机坠毁,一些机组人员不幸遇难。然而,在坠机之前,他们曾经有过“坠机预兆”,只可惜没有人当真。一名机组人员的同事声称,他们仿佛都在“病态地期待一场事故发生”。其中一名机组人员曾对他说:“那就好像我在等待某种事故将要发生一样。”结果,后来,事故真的发生了。

根据美国科学家艾德·考克斯调查的结果:那些“注定”要发生意外的火车在出事时,乘载旅客的数量也比平时要少很多。对于这一现象,加利福尼亚大学统计学家杰西里·乌特思博士的解释是:很可能就是因为一些乘客产生“不祥预感”,从而改变行动计划,逃过一场死亡之旅。

当某件事情频频发生时,你难道还能说这是巧合吗?

也许,未来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用科幻作家布鲁斯·斯特林的话来说就是:“未来其实已经来临,只不过它落脚的地方只有一间屋子大小。”(www.chuimin.cn)

我不知道你会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能够进入这间屋子看到它的人并不多。而且,这些人往往会被世人看成不同寻常、离经叛道的人,往往成为世人嘲讽的对象,他们对未来的预测也往往被当作“疯话”。

在19世纪的法国,有一位漫画家叫亚尔培·罗比达。他和我一样是一位作家,只是他是一位讽刺作家。生活在19世纪的他,给许多描绘20世纪的册子和小说(有一些是他自己写的)配了插画,主题包括未来是如何用电的、飞行机器、妇女解放,以及其他远超于当时现实的种种设想。今天的我们看到这些插画,不会有太大异样的感觉,因为当初的那些“预言”,现在早已一一实现了。可是,考虑到那是一个世纪之前的“预言”,大家难道不觉得它们格外精准吗?就像他亲眼看见了未来一样。

凡此种种,我都将其归结于“超意识”的力量,这种机体的感觉是可以帮我们预知未来的,只是由于这种预感有时非常模糊,以至于让你无法依赖它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它往往被科学家们称为“机体模糊觉”。也许,未来一直在按照我们预知的模样,静静地蛰伏在我们前方。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让这种“模糊”的感觉变得更加清晰。

也许你仍然会怀疑,这种拥有预知未来魔力的“超意识”,真的存在吗?真的、真的存在吗?

我没有办法像拿出一个苹果那样把“超意识”拿给你看,但我可以向你列举有说服力的事例,最终结论,要由你自己来决定。

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达丽尔·毕姆,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过一篇论文,让我印象深刻。他的题目是《感知未来:对认知及情感的反常可回溯影响的实验证据》,提出“感知未来是可能的”。

这是一篇严肃的学术论文,对于证明“超意识”的存在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这篇相当有说服力的论文中,他描述了九种不同的实验结果,对一千多个对象进行了实验。他的实验结论相当专业,我在此不进行科普宣传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篇论文阅读。

不过,他的实验方法非常直接,我们倒是可以了解一下。他利用已有的心理学实验模型,例如情感启动和辅助回忆等,然后将顺序逆转,交换因果。他向学生们展示了一长串单词,让他们尽可能多地记住拼写,之后再要求学生拼出其中随机选出的一系列单词。诡异的是,对于之后即将拼写的那些单词,学生们能够更容易记住。他的实验结果,当然是一种反常现象。但这一反常现象的数据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想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证明“超意识”这种虚无缥缈的事物的存在,那么,毕姆开了一个好头。

正因为如此,我对他这篇论文始终印象深刻。

你和我,我们何尝不是一直都想预见未来?既然如此,就让我们去挖掘最真实也最丰富的潜能——“超意识”,那是早已蕴藏在我们身上而不自觉的资源,若不使用,就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