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在当代中国日益引起学界关注,笔者在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点时也确实曾经受到海德格尔关于“人生在世”的现象学存在论思想的启发。所以,马克思的“人就是人的世界”的概括,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的存在论思想。其实,海德格尔自己已经看到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一点。......
2025-10-01
董文认为,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存在较大甚或是根本性的对立”,实践存在论吸收海德格尔的结果是“海德格尔借马克思的外衣取得其合法性之后,马克思主义随即被完全淹没在存在主义的汪洋之中”。姑且毋论其对笔者的误解和曲解,单说用“存在主义”、和马克思“根本性的对立”,借“马克思的外衣”获得“合法性”这样一些判词轻易地否定被公认为20世纪西方最深刻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无疑是太过武断和轻率了。
处于不同的历史和思想语境中的马克思和海德格尔所面临、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并不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这种不同并不构成马克思主义拒绝与海德格尔对话并批判地改造、吸收的理由。恐怕没有人会否认黑格尔、费尔巴哈之于马克思的影响,抑或认为他们之间不存在对立吧。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正是在批判地改造和吸收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自它对一切既有的和未来的思想的开放性,“对立”不是拒绝的理由,关键是批判地改造、吸收的根基何在。尽管我们并不赞同董文对海德格尔的理解,但根本的分歧却在对马克思的理解上。在董文看来,存在论只属于海德格尔,而笔者认为存在论(ontology)是贯穿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不仅进入了这一论域,而且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董文认为马克思的ontology是“物质本体论”,“实践”仅仅是物质和精神、人和自然、主观和客观的“中介”;而笔者则认为在ontology更为源初和根本的含义——对“存在”的追问——的意义上,马克思的“实践”乃是“一切存在物的存在(和不存在)”的根据,也即“实践存在论”。正由于此,董文对实践存在论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批判视而不见,却坚持认为实践存在论是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改造”马克思的实践观,并着力论述了两者的异质性。其实在董文那里,作为“中介”的“实践”是认识论的,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是“存在论”(本体论)的,用认识论范畴去比较本体论范畴,其有效性岂不值得怀疑?正确的方法只能是用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合为一体的存在论去批判地扬弃海氏“此在在世”的基础存在论。这正是笔者这些年努力尝试和探索的工作。而在董先生的立场上处于海氏对立面的却是抽象的“物质本体论”,而非“实践观”。有趣的是,董先生同样认为“实践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这岂非是对“实践”的存在论地位的认同?
实践存在论的“新的哲学根基”不是海德格尔的而是马克思的存在论,所以说是“新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们是在“对‘本原’的存在物”的追问的意义上理解ontology的,但ontology更为根本的含义却是对“存在”的追问。前者遮蔽了马克思“实践”的存在论维度,实践存在论是在“追问一切存在物的存在的根据”这一“新的”ontology的基础上展开的。海德格尔深刻地揭示了西方哲学之于“存在”的遗忘,而笔者对此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正得益于他,所以强调海氏之于实践存在论的启发,这是重要原因之一。(https://www.chuimin.cn)
包括海德格尔在内的西方现当代哲学家、美学家之于存在、美、艺术等等的思考是我们建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不能也无可回避的理论资源。唯其如此,才能更为深入和准确地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武断地用“主义”之别得出“根本对立”的结论,并由此轻率地否认吸收和借鉴的可能,无疑走向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的方法论的反面。
相关文章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在当代中国日益引起学界关注,笔者在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点时也确实曾经受到海德格尔关于“人生在世”的现象学存在论思想的启发。所以,马克思的“人就是人的世界”的概括,典型地体现了现代的存在论思想。其实,海德格尔自己已经看到了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一点。......
2025-10-01
换句话说,传播研究认识到传送模型描述了中性的传播过程的理想形式,而这一理想形式又会因日常实践中的各种危机、干扰和封锁而被复杂化。这种行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实际上作为衍生物或特例隶属于一种更宽泛的传播形式,而与这种更宽泛的形式相关联的,并不是那种在语言中并借助于语言得以发生的事情,而是存在被表达的特定方式,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话语——话语是一种普遍的揭示形式,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送。......
2025-09-30
另一方面,对“现实事物”的通达可能发生在现实之后,也就是所谓后验。在核实真理时,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通达如其现实之所是的现实事物。因此,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在这种极其平常的情境下,当我们“转过身”评价命题的真实性时,我们无法使现实事物保持其无遮蔽的赤裸状态,而只能跟另一组命题和表象打交道。......
2025-09-30
海德格尔明确表示:“事物存在;人类、礼物、祭品存在;动物和植物存在;用具和产品存在。”相反,某物之所是,以及我们如何领会它,都是某种总是已经通过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被去蔽的东西。语言以及其他形式的介质,或者通常被称为“表达工具”的那些东西,都不应该被看成现实事物组成的既有世界的苍白反映。或者说,这些研究领域不应当把表象视为那个被表象的“第一性”现实的衍生物。......
2025-09-30
在这个问题上,“实在论”与“建构论”的争议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一点,恰恰是所谓“建构论”的基本观点。其实在论策略不是研究电子,而是“电子”与“其”电荷。就这种对象的存在方式,就对维持这种存在状态的实在论模式所采用的技术与设计来说,它们在所有文化中,是人类典型的创造物。在科学知识的本性问题上,科学知识不是对外部实在的反映,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实在论和建构论之争目前还在继续。......
2025-09-30
麦克卢汉的第一次现身是指他出现在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中。麦克卢汉第二次值得关注的亮相距离《安妮·霍尔》的上映有将近20年的时间,但这次亮相却揭露了某种天真的经验主义概念的局限性,或者说,某种对客观性的期望仍然对传播研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这次采访的奇怪之处就在于,它完成于麦克卢汉逝世十......
2025-09-30
最终,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并没有提供给我们预先编造好的答案或者易阐述的解决方案。相反,海德格尔以更谨慎的方式构造并阐释了他的结论。因此,海德格尔并没有回答关于技术的任何问题。正是这一深层原因使得海德格尔并没有天真地信赖艺术的救赎力量。因此,海德格尔用以结束《技术的追问》一文的并不是某个答案,而是“追问是思想的虔诚”这句话。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德格尔恰恰是以实用性为起点来进行思考的。......
2025-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