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媒介,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在使用某种形式的媒介。因此,语言被普遍认为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中介。因此,本章作为全书之开篇理应探讨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语言并以媒介的起源为出发点去挑战那些关于媒介的天经地义的假设。对海德格尔来说,语言是人类表达的工具或媒介这一传统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他甚至还与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争议的观点背道而驰,因为他认为拥有并使用语言的不仅仅是人类。本书将会反复提及海德格尔的这一特点。......
2023-10-30
艺术会被召唤来完成诗意的去蔽吗?去蔽是否会以更本原的方式要求艺术尽其使命,让艺术依其职责所在专注地守护那份救赎的力量,从而唤起并重建我们对给予者的关注和信任?无人知道艺术在极度危险之境地到底会不会依其本质被授予这种最崇高的可能性。不过,我们也许会惊叹于以下这种可能,即:技术的疯狂无处不在,以至于某一天,技术的本质会借助所有这些技术的东西,在真理之生成(coming-to-pass)中显现出来。(QCT:35)
海德格尔有着典型的哲学家气魄,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难以理解的、反直觉的论断:与其尝试利用艺术等方式逃避技术的逼迫,倒不如在技术最为狂热的状态中,发现那以最开放的姿态对不断去蔽着的技术本质给出的回应。最终,海德格尔对技术的追问并没有提供给我们预先编造好的答案或者易阐述的解决方案。相反,海德格尔以更谨慎的方式构造并阐释了他的结论。正如他那篇关于技术的最著名的文章[4]的题目所示,他的目的就在于让技术成为被追问的对象。因此,海德格尔并没有回答关于技术的任何问题。相反,他把我们带入“追问”这项重要的工作中,而追问恰恰是哲学领域中最具典型性的工作。让我们重述本书最开始提到的论点:正如齐泽克(Žižek,2006a:137)所说,“不仅有正确或错误的解决方案,而且还有错误的问题。哲学的任务不是提供答案或解决方案,而是对问题本身进行批判分析,以便使我们认识到,正是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成了寻找解决方案的阻碍。”
正是这一深层原因使得海德格尔并没有天真地信赖艺术的救赎力量。他宣称:“我们越是接近危险,通往救赎力量的道路就越是光明。”(QCT:35)尽管海德格尔的著作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介与传播研究忽略了,尽管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联为人们草率地贬斥他的思想提供了借口,但是他的思想同样也顽强地挑战了人们看待媒介的传统方式。这种被普遍采纳的庸常方式不具有批判色彩,而对存在发挥着中介作用的媒介,也没有在根本的层面进行追问。因此,海德格尔用以结束《技术的追问》一文的并不是某个答案,而是“追问是思想的虔诚”(QCT:35)这句话。这句话不仅是我们在这本书中所信奉的箴言,也是贯穿全书的主导线索。
[1] 作者的意思是,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用具的物总会具有某种实用性并且总是被用于某种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德格尔恰恰是以实用性为起点来进行思考的。(www.chuimin.cn)
[2] 作者在此使用的表述是the media,这与本书书名Heidegger and the Media保持一致。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正如工具性并不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工具一样,所谓“媒介性”也不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媒介,而是指所有能够被看成媒介的东西所具有的存在论结构。
[3] 作者在书中其他地方用的表述为in medias res,但此处的表述为in media(s)res。
[4] 这里指的是《技术的追问》。
有关海德格尔论媒介的文章
谈起媒介,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可避免地在使用某种形式的媒介。因此,语言被普遍认为是人类传播的第一中介。因此,本章作为全书之开篇理应探讨海德格尔如何借助语言并以媒介的起源为出发点去挑战那些关于媒介的天经地义的假设。对海德格尔来说,语言是人类表达的工具或媒介这一传统观点是有待商榷的;他甚至还与表面上看起来毫无争议的观点背道而驰,因为他认为拥有并使用语言的不仅仅是人类。本书将会反复提及海德格尔的这一特点。......
2023-10-30
换句话说,传播研究认识到传送模型描述了中性的传播过程的理想形式,而这一理想形式又会因日常实践中的各种危机、干扰和封锁而被复杂化。这种行为在海德格尔看来实际上作为衍生物或特例隶属于一种更宽泛的传播形式,而与这种更宽泛的形式相关联的,并不是那种在语言中并借助于语言得以发生的事情,而是存在被表达的特定方式,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话语——话语是一种普遍的揭示形式,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送。......
2023-10-30
海德格尔明确表示:“事物存在;人类、礼物、祭品存在;动物和植物存在;用具和产品存在。”相反,某物之所是,以及我们如何领会它,都是某种总是已经通过一个合乎逻辑的过程被去蔽的东西。语言以及其他形式的介质,或者通常被称为“表达工具”的那些东西,都不应该被看成现实事物组成的既有世界的苍白反映。或者说,这些研究领域不应当把表象视为那个被表象的“第一性”现实的衍生物。......
2023-10-30
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作为西方哲学传统的重要文本,既揭示了真理与正确性之间的关键差异,又随即掩盖了这一差异。这种理解真理的特殊方式——认为真理就是正确的符合性或相合性的观点——长期统治着西方思想史及各类著作。而海德格尔希望强调而随后质疑的是已经被上述问题投入使用的那种理解真理的方式。可见,海德格尔的追问更具根本性和存在论性质。......
2023-10-30
不过这种疯狂消除一切距离的行为并未带来切近性;这是因为,切近性并不在于距离的缩短。在海德格尔的例子中,死亡之树“被放置在切近性中”,以便人们能与它照面并把它视为公共生活的一个鲜活的部分。[Benjamin,1973:238-239]在本雅明看来,现代媒介技术有助于揭示有启示性的、新形式的切近性。而对海德格尔来说,当面对过量的正确表象时,真理就隐退了,而且人们对切近性的体验也远远不像它原本应当所是的那样明确了。......
2023-10-30
德里达指出,文本之外别无他物;齐泽克亦主张,意识形态是社会条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与此相仿,海德格尔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正是在面对无可隐瞒的必然性时,我们才最需要对物提出迫切的追问。为了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方法保持一致,本书各章都在强调应对那形塑存在之揭示的结构进行反思,而不应仅对存在者的个别显现进行反思。相反,它构成了技术对象本身与人们照面的存在论结构。......
2023-10-30
举例来讲,海德格尔确实指出了农民与自然的关系何以不同于工程师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他并不是在怀旧。如果说在这种情况下救赎的力量还存在的话,那我们也得从技术中把它寻找出来。那些作品宣称自己应被看成高雅艺术,但实际上它们却让时代错乱的、逃避当今时代的迫切需要的东西得以上演。但是,对本雅明、克拉考尔和海德格尔来讲,这种尝试无助于找到救赎的力量。......
2023-10-30
此在不仅仅是一个存在于其他存在者之中的存在者。在标准德文中,Dasein意指“存在”,但是海德格尔则强调使用“在此存在”这个字面意思,以此来表达人类存在所具有的特点。对海德格尔来说,此在仅在牵涉与存在相关联的特殊行为方式时才有意义,而存在却与此不同。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本身无法被体验,存在并不是那种与存在者并列并能与我们照面的另一个存在者。......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