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北周时期的麦积山与秦州开窟造像

北周时期的麦积山与秦州开窟造像

【摘要】:此外,北周时期秦州开窟造像也规模宏大。根据统计,北周开凿的窟龛总数在50个以上,约占麦积山全部窟龛总数的四分之一。

4.北周时期的麦积山

北周时期,佛教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北周境内,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平民百姓,社会各个阶层对佛教都表现很高热情。据唐法琳《辨正论》记载:“周世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译经四人一十六部。”北周历代皇帝均非常崇信佛教,监国宇文护“兴隆佛教,创制仁祠。凡造法王、弥勒、陟屺、会同等五寺,……持戒五部,安居二时。恒转法轮,常凝禅室。又供养崇华寺。” 北周明帝继位后,先后建起大陟岵、陟屺二寺,每年大度僧尼。他还为先皇敬造卢舍那织成像一躯并二菩萨,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躯,各二菩萨及金刚狮子等,丽极天成,妙同神制。宣帝宇文贇嗣位之初,就同意还俗僧人任道林的请求恢复了佛教,于东西二京立陟岵寺,选有名望的沙门一百二十人在寺行道,任命智藏为寺主,至于民间禅诵,一概不加干涉。他还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写《般若经》三千多部。常年斋戒,昼夜诵念经文,立四大愿志三菩提。北周静帝年幼,大权尽归岳父杨坚。杨坚本人出生于同州(陕西大荔)般若尼寺,由尼姑抚养成人,对佛教感情更不一般。在他任职过的许多州郡,多建有寺院,并供养僧众。连北周武帝最初对佛教也是礼敬有加,武成二年(560),他为文皇帝(宇文泰)造锦释迦像,高一丈六尺,并菩萨圣僧,金刚狮子周迴宝塔二百二十躯。还下令在长安宁国、会昌、永宁等三座寺院,凡度僧尼一千八百人,所写经论1700余部。他还与沙门讨论佛理,如释普旷曾与周武对扬三宝,“…析理开神,有声有典,佛法正隆,未劳听解”。正是在皇室带动下,北周境内 “大弘像化,海内名德,慕义归仁。广开解脱之门,洞启菩提之路”。

北周王公和群臣的崇佛活动也频见于各种文献记载,如襄州总管卫王宇文直造凤林寺,益州总管赵王宇文招造慧眼寺,雍州刺史齐王宇文宪造安居寺,柱国大将军大司寇豆卢宁造罗汉寺和会宁寺,柱国大将军大宗伯窦炽造白马、梵云二寺,柱国大将军蜀国公尉迟迥造妙像寺,其他如杨篡、窦恭、宇文贵、拓跋胜、宇文善、元昂、郑穆、卢景仁、柳庆之、候莫陈休、史雄、若干凤、于义、丘洪宾等北周官员,他们或建寺起塔、或写经造像、或供养僧侣、或捐宅为寺,以各种形式对所辖地区佛教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北周境内民间佛事活动也非常兴盛,据统计,北周境内所辖人口900多万,而僧尼就有100多万,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而且这还未包括众多在家信众,佛教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王令猥造像碑·北周

拉梢寺菩萨头像(www.chuimin.cn)

这一时期秦州地区佛教也十分昌盛,在张家川、秦安、清水及毗邻的庄浪等地发现有大量北周时期的造像碑,如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王令猥造像碑、权旱奴造像碑,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宇文建崇造像碑,清水县的鲁恭姬造像碑,以及庄浪县博物馆收藏的多块北周造像残碑等,都是当时民间邑社组织或家族集资捐建的功德碑,反映出当时秦州境内民间佛教的兴盛情况。此外,北周时期秦州开窟造像也规模宏大。北周武成元年(559),蜀国公、秦渭等十四州诸军事、秦州总管尉迟迥在武山水帘洞开凿了高达38米的拉梢寺摩一佛二菩萨摩崖浮雕造像。在他的带动下,水帘洞先后形成了千佛洞、拉梢寺、水帘洞、显圣池等四个相对独立的窟龛群,其主要窟龛多开凿于北周时期,特别是有“七佛沟”之称的千佛洞单元,造像塑在高达三十余米的悬崖峭壁之上,虽经千年风雨而保存完好,令人赞叹不已。

麦积山石窟同期的营建也达到了空前水平,最主要标志就是东崖“散花楼”的开凿,其工程之大,耗费之多,装饰之美在同时期中国石窟寺中也屈指可数。除此之外,位于“散花楼”下方的千佛廊、中七佛阁等都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窟龛。根据统计,北周开凿的窟龛总数在50个以上,约占麦积山全部窟龛总数的四分之一。不仅遍布于整个东崖,在中区和西崖也有一定数量分布,并明显呈现出不规律性,带有见缝插针的意味,而且在麦积山东侧山梁之上,还发现有15个北周时期开凿的窟龛。这些现象表明,北周时期麦积山的窟龛开凿数量很多,原有崖面空间基本被全部利用,才不得不向周围地区寻找新的开窟区域,如此大规模的营建和开凿活动,说明当时开窟之风甚盛,可能与宇文氏家族主政秦州有很大关系。

141窟·坐佛·北周

北周窟龛与造像表现出一种全新风貌,窟龛以殿堂窟和平面方形四角攒尖顶窟为主,窟内多浮塑有仿木帐架结构,窟内造像也以七佛居多,造像风格则因再次受到南朝和东部地区印度笈多式艺术特点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人物五官紧凑圆润,形体敦厚粗壮,服饰轻柔贴体,服饰阴刻细密刚劲的衣纹线,形成其特有的“珠圆玉润”气质。当你站在一身完美的北周佛或菩萨像前,一种质朴清新的时代风尚就会扑面而来,这种风格始终贯穿整个北周时期,并对隋唐造像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