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白色起义70周年,红七军英雄壮举!

白色起义70周年,红七军英雄壮举!

【摘要】:纪念百色起义70周年——忆红七军从百色到江西黄荣今年,是邓小平同志领导著名的百色起义70周年纪念。百色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严重的打击,而给百色右江地区以至全广西各族人民获得解放和鼓舞。我是在百色起义旗帜的鼓舞和指引下,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逐步成长起来的。1929年12月11日,正是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百色起义胜利举行,宣布中国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纪念百色起义70周年

——忆红七军从百色到江西

黄 荣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领导著名的百色起义70周年纪念。百色起义给国民党反动派以严重的打击,而给百色右江地区以至全广西各族人民获得解放和鼓舞。几十年来,广西各族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百色起义旗帜的鼓舞和指引下,沿着邓小平开辟的革命道路,前仆后继,奋勇前进,直到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并走上了新时代。我是在百色起义旗帜的鼓舞和指引下,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逐步成长起来的。回顾当年在邓小平、张云逸的领导下走过的艰苦奋斗历程,仍历历在目。

参 军 前 后

1929年10月,广西当局俞作柏、李明瑞反蒋失败后,邓小平和张云逸即抓住时机,率领党掌握的武装——广西警备第四大队撤离南宁到右江百色,准备举行武装起义。为支持武装起义,右江各地农会、农军把许多优秀青年输送到警备第四大队去;为筹备起义经费,各地征收到的税款,也陆续送到百色第四大队司令部。准备起义的气氛浓浓的,人们喜形于色。10月底,奉黄松坚之命,我和李艳林同志将在凤山县征收到的税款500块大洋解送到百色。司令部的一位姓唐的副官收下光洋后,热情地给我们介绍革命形势,使我很受鼓舞。我就对唐副官说:“唐副官,县里工作很忙,你就写个信叫随我来的两名农军战士带回去,我和李艳林要留下报名参军。”唐副官满口答应。就这样,我们在百色报名参加了革命军队。我被编在司令部卫士班,李艳林留在军政治部工作。

1929年12月11日,正是广州起义两周年纪念日,百色起义胜利举行,宣布中国红七军和右江苏维埃政府的成立。邓小平担任红七军政委(龙州起义后,兼任红八军临时前委书记),张云逸担任红七军军长。我们成了光荣的红七军战士,我在军部当警卫员。警卫班有12名战士,全班团结一致,完成任务很好。警卫班班长罗日钢,为人和蔼,关心战士。警卫班除了保卫军首长的安全外,有时还要帮送急件密件给纵队首长。邓小平政委在东兰武篆搞土改试点,我先后给他送急件密件两次。邓政委平易近人,爱谈家常,他问我:“黄荣,你是个独生子,你来参加红军,父母同意吗?”我说:“政委怎么知道我是独生子呢?”邓政委说:“你在军政治部不是填上了一张表格吗?里面说得很清楚嘛。”我暗自惊奇,邓政委日理万机,还能关心我们战士,记忆力那么好。我说:“多谢政委的关心,我家比较穷,常年吃玉米粥,没钱上学。父亲说,把我交给红军,他就放心了。”邓政委又问:“你们这里的群众不论男女老少,都把韦拔群同志叫拔哥,拔群才30多岁,但五六岁的小孩和六七十岁老人怎么都叫他拔哥呢?”我说:“拔哥是东兰、凤山等县的农民革命运动领袖,他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群众喜欢他、爱戴他、尊敬他,叫他拔哥更亲切一些。”邓政委说:“你讲得很对,你们参加红军后,也应该像拔哥那样,为穷人的翻身和解放而去打仗!”邓政委的教导,永远铭记在我心中!

1930年1月初,张军长率红军主力驻平马镇(属田东县)后,来往商人增多,商业发达,市场繁荣,仅次于百色。一天,我和黄天祥趁假日到覃士冕所在部驻地玩,正好覃应机也在那里,覃士冕说:“黄荣和黄天祥来了,个子高大的就是黄荣。”我说:“今天我们来是想听应机唱山歌的。”黄天祥说:“对,应机唱山歌很好,出了名的,在连队晚会上曾唱了一首又一首,又会讲拔哥闹革命的故事,很受大家的欢迎。”覃应机很机灵,把话题岔开,说:“我早就听说军部有个家乡人,名叫黄荣,很想见见面,今天能如愿,真高兴。”接着,应机问我:“我想见张军长,家乡父老有些话托我向张军长汇报,请你帮我忙,行吗?”我说:“张军长很忙,又经常与干部战士谈心和唠家常,最好在他吃晚饭后去见他。”

2月初的一天晚上,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带覃应机去见了张军长。张军长住在平马街上一个商人家的一间小平房里。他正在看书,我向他报告说,覃应机同志前来探望首长。他放下书本,热情接待我们。张军长说:“小覃,你和黄荣是同乡吗?”覃应机回答说:“黄荣家乡是凤山县,我家乡是东兰县,距离只有30公里。”张军长又问:“小覃,今年十几岁?”覃应机回答说:“16岁。”张军长说:“那黄荣比你大3岁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生活过得怎样?”应机回答:“家里有母亲、弟妹,家里很穷,生活比较困难,常年吃玉米粥加上红薯,勉强填饱肚子。”张军长说:“红军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把土豪劣绅、国民党反动派打倒,人民才有好日子过。”覃应机听后说:“我离开家乡时,村里父老兄弟要我向张军长汇报一件事:家乡东兰县三石区巴纳村,全村人口近千人,水旱地600多亩。附近有一条小河叫巴纳河,河水穿过山洞流入红水河,每年4月到8月,红水河涨水时,巴纳河排水不畅,造成严重内涝,村里百分之七十的农田被淹没。过了8月,红水河退时,巴纳河水随之而退,被淹没的田地只能种红薯和玉米,收入少,群众生活困难。请军长告诉右江苏维埃政府,派技术人员去巴纳村考察,帮助解决排涝问题。”张军长听完汇报后,夸奖覃应机年纪小,就懂得关心家乡建设,长大了会大有作为的,并表示要转告右江苏维埃政府雷经天主席。我们就高兴地向张军长敬礼告辞。

1930年1月底,红七军前委作出决定,为扩大影响,趁桂粤军阀在柳州、桂林一带混战,南宁敌人力量空虚之机,夺取南宁。在百色、平马等地到处贴出“打到南宁去”的标语。加上红七军于1930年1月攻占隆安,惊动了敌人,吓坏了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急忙从前线调回三个团兵力,与我军展开激战。我军不足两个团,坚持三昼夜,毙伤敌500余人,显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可是由于敌众我寡,我军被迫撤出隆安。张军长后来说,隆安这一仗说明,红军在初创时期,实力不强,去进攻敌人统治力量较强的城市,是冒险和错误的。

跟邓小平、张云逸走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

隆安之战失利,红七军撤退到东兰、凤山等县进行短期整顿后,1930年4月,张军长和李明瑞总指挥率领一、二纵队到敌人统治力量较薄弱的黔桂边开展游击战争。红七军渡过红水河,取道怀远、河池、思恩、宜北,直到贵州省的板寨,一路上宣传红军的宗旨,打击一些反动团队,筹集军饷,纪律严明,很受群众的欢迎。在板寨侦察到离此不远的榕江城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后勤仓库,因此决心打下榕江城,以鼓舞士气,扩大影响。部队急行军3天即到达榕江城郊,敌人纷纷退入城内固守。由于城高且厚,一时攻不下。军首长亲自到前沿阵地观察,决定采取对东南门佯攻,在西北门重点进攻的办法,经过七八次反复进攻,果然奏效,把红旗插上了榕江城。这是红七军建立以来的首次大捷。打死打伤敌人500多人,俘虏600多人,缴获山炮两门,步枪600多支,子弹10多万发,100瓦无线电台一部,骡马500多匹,缴获军饷10多万元,还有其他很多军用品。次日就是“五一”劳动节。红七军在这里召开群众大会,与群众欢度“五一”,庆祝首次大捷,宣传“打倒军阀”主张,并打开敌人的仓库把粮食分给穷人,群众欢欣鼓舞,异口同声赞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红七军在榕江休息几天,估计敌人会来报复,即带好胜利品撤出榕江。当红七军乘20艘大小船只浩浩荡荡离开榕江五六十公里后,敌4个步兵团果然从后面追来,他们听说是李明瑞、张云逸带领的队伍,吓破了胆,不敢远追。红七军取道天河、怀远,回师右江,收复百色、平马等城镇。(www.chuimin.cn)

1930年10月初,红七军从平马分几路经凌云、凤山、东兰到达河池县集中整编。11月初开始进行,把纵队改为师。第三纵队并入第一纵队改编为第十九师,第四纵队并入第二纵队改编为第二十师,而第二十一师待组建。当时从军部至连队都授予军旗。韦拔群把第三纵队全部交给党,他只带一个特务连和一面二十一师师部军旗回东兰县,拟新组建红二十一师,保卫根据地。在离开河池前,我和黄世新(五十五团第一营营长)、韦鼎新(五十六团宣传员)等去看拔哥,给拔哥送行。拔哥和我们亲切地握手说:“你们到前方去,要勇敢杀敌,不辜负家乡父老的厚望,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我们热烈欢迎你们回来。”河池整编后,我们警卫班12名战士只留8名,其余4名另分配工作。我被分配到军部经理处监护队当文书。整编完毕,军前委决定执行中央指示离开右江革命根据地,北上攻打柳州、桂林等城市的任务。对此,内部有争论。邓小平政委说,从实际出发,目前攻打柳州、桂林,条件不具备。张军长说,在未弄清敌人兵力的情况下,强攻硬打柳州、桂林,我们要吃大亏。邓岗、陈豪人等说要坚决执行中央指示,要集中部队攻打柳州、桂林等大城市。为了顾全大局,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首长只好执行中央指令,待以后执行不通时再说。

11月下旬,部队经怀远、罗城四把,于12月初部队首战长安(今融安)。由于不了解敌人情况,贸然进攻,久攻未下,损失官兵500余人。敌人又从柳州增派援军,我们只好撤出战斗。以后部队经三江向湖南进军,攻打武冈县,敌人凭坚固的城墙,死守顽抗,激战六天六夜,我军伤亡500多人。五十五团团长何莽光荣牺牲。知道敌援兵3个团即将到来,张军长即命令全军向广西全州撤退。部队冒雨连夜行军,于1931年1月乘机占领全州,就地筹款,准备冬衣。邓岗、陈豪人离开部队往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

在全州,邓政委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他说,两个月的经验证明,不从实际出发,强攻硬打是错误的,要放弃攻打柳州、桂林的冒险计划,打到江西去和中央红军会合。这一关键性会议,拨正了红七军的航向,战士们深受鼓舞。1931年1月初,部队从全州出发,渡过湘江,向湖南道县、江华进军。从道县到江华那天,漫天飘着鹅毛大雪,白茫茫的积雪覆盖着整个大地,道路光滑十分难行。战士们穿着单衣短裤、草鞋,一个个冻得嘴唇发黑,脚板发紫、起泡,两腿发麻。我们咬紧牙关,忍受冰冷的刺痛,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不少人走着走着就突然栽到雪地里,冻死在荒野上,再加上掉队的,部队减员逐渐增多。在困难面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起模范带头作用,纷纷抢过掉队人员、伤员的行李和枪,往自己肩上扛,并搀扶着他们行军。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到达江华宿营。在江华筹集军饷,安排伤病员,重伤病员的每人发10块光洋,安排到可靠的群众家里,等伤病养好后再归队。由于敌情严重,部队又回到广西贺县桂岭,对部队进行缩编,单位合并,干部降级使用。原十九师编为五十五团,龚鹤村任团长(原为师长),二十师编为五十八团,总指挥李明瑞兼团长。每个团1200多人,军直属部队还有800多人。经过缩编,部队精干。又筹得粮饷,吃得好,休息得好,个个精神饱满,但不便多停留,又继续向桂粤边崇山峻岭走,不几天到达广东连县东坡镇,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又筹借到5万元军饷,以后,离开连县经乳源到达广东乐昌县梅花村。这里地形很好,资源丰富,有党的组织和游击队组织,军首长拟在此建立根据地,不料在此休整几天后,广东军阀陈济棠调了4个团尾追到梅花村。我军被迫与一倍于我之敌展开一场血战,这一仗,从上午一直打到黄昏,我军被迫撤离梅花村。是役,我军歼灭敌人1000多人,我军也付出了伤亡700多人的惨重代价,原二十师师长李谦英勇牺牲。团、营、连干部伤亡二分之一,全军干部战士无不感到悲痛。

巧渡乐昌河,去跟中央红军会合

梅花村之战后,我们红七军于1932年2月中旬,长途跋涉,昼夜兼程,经瑶山来到乐昌河杨溪曲渡口,准备在这里渡河。该渡口只有两只小船,每船每次只能摆渡三四十人。下午,邓小平政委、李明瑞总指挥率领五十五团、五十八团的一部分战士刚刚摆渡完毕,敌人便从韶关赶来,乐昌敌人也扑向这里,一时枪声炮声大作。敌人用火力封锁了渡口,开炮击毁两只渡船,且敌援兵不断增加。邓政委、李总指挥当机立断,带领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渡过河部队向江西同仁、崇义前进。张军长认为,继续渡河已不可能,即果断命令未过河部队由原路退回大坪,连夜召开动员会议,动员精简机构,凡是年轻力壮、有战斗力的机关工作人员,全部充实到连队里去,加强战斗力,以应付危急情况。张军长说,只要我们团结一致,一定能渡过乐昌河,到江西与中央红军会合。张军长讲完话后,机关工作人员纷纷报名下连队,我被分配到军部特务连六班当战士,战友覃士冕分在七班。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帮助下,我军绕过乐昌城,于农历12月29日(除夕)在乐昌河上游一个偏僻渡口顺利渡过乐昌河。过河走了20多公里,在一个地主家的小院子里宿营。军政治部没收了这家地主的财产分给群众,也有一部分食品分给特务连,我们餐饮一顿,过了一个很好的春节。然后继续长途跋涉,于2月中旬到达湘赣县黄泥潭,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群众杀猪宰羊,慰问红军。战士无不高兴。我们在黄泥潭休息三天。湖南土匪头子胡凤璋一个团的反动武装尾追我军,分兵两路,妄图包围消灭我们。张军长指挥部队投入战斗,歼灭来犯之敌。五十八团把从右翼过来的敌人压下去,保证了我军右翼的安全。他又命令特务连夺回左翼敌人占领的山头。敌抵挡不住我勇猛战士的攻击,仓皇逃命。我们乘胜穷追猛打,追到苏区边境以外,敌人吓破了胆,再不敢来骚扰。几天之后,我们向宁冈的水口镇进军,在此与湘赣独立师会师。张军长初次与王震首长见面,好像久别重逢的战士一样亲热。会师几天后,湖南军阀何健调动两个团的兵力,尾追红七军而来。张军长与王震同志共同商定歼敌计划,只留少数部队作预备队,其余全部投入战斗。张军长发出命令,兵分两路,对敌人发起猛烈进攻,红七军战士发扬不怕疲劳,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冲向敌人,经过四五十分钟激烈战斗,敌人在我军左右夹击下,终因腹背受挫,全面崩溃。此战,我军歼敌300余人,俘虏100余人和缴获一批枪支弹药物资的战果。红七军进入苏区后,接连打了两个漂亮胜仗,声威大震,周围的敌人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苏区群众得到安居乐业,到处传颂红七军保卫苏区、英勇杀敌的故事。

1931年4月,五十五团与五十八团在永新城会合。战友相别4个月后重逢,大家欢呼雀跃,喜笑颜开。随后,军部召开红七军五十五团和五十八团胜利会师大会。永新城数千名群众参加大会,热闹非凡。在群众的热烈掌声中,张军长上台讲话。他说,在党的领导下,红七军战士转战千里,战胜了种种困难,克服了“左”倾盲动的影响,经过残酷斗争的考验,红七军锻炼得更加坚强,现在胜利会师,证明红七军是经得起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的,是不可战胜的铁打队伍。大会在群众和战士的热烈掌声、鞭炮声、锣鼓声、军号声中胜利结束。当时,组织又把我调到经理处监护队当文书。不久,我军向茶陵挺进,打茶陵、攻安福,李总指挥亲临前线指挥战斗。部队发扬刺刀见红的精神,冲入敌人阵地,和敌人拼刺刀,杀得敌人连声惨叫,鬼哭狼嚎。此役,我军歼灭敌人一个团,俘虏七八百人,缴获枪支1000多支,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战斗。7月11日,红七军渡过赣江,进入中央苏区。13日到达兴国,受到当地党政军民的热烈欢迎。中央派慰问团慰问红七军将士,并赠送一面“转战千里”的锦旗,每人发一套军装和一份慰问品。战士们都很高兴,衷心感谢党中央的关怀。7月22日,红七军在于都县桥头镇和红一方面军三军团胜利会师。从此,红七军编入红三军团,张军长调红军总参谋部任一局局长,李明瑞任红七军军长。至此,红七军完成了与中央红军会合的光荣任务。

随后,红七军立即投入了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斗。7月28日,红七军与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在兴国县高兴圩会合,组织高兴圩、老营盘战役,准备歼灭敌十九路军和韩德勤师。初战时,有人认为红七军是起义过来的部队,没打过大仗,留作总预备队。战士们想不通,个个摩拳擦掌,纷纷要求上阵杀敌。李明瑞军长见战士们士气高涨,就带2个参谋到前线指挥所向军团长彭德怀请战,并提出作战方案,得到军团首长们的一致同意。8月15日凌晨,部队向高兴圩、老营盘敌人阵地发起猛攻。红七军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不到50分钟,扫清敌人所有外围阵地,接近敌指挥所,战士们投弹准确,一批又一批手榴弹在敌人阵地上开花,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死伤惨重,其他的一个个抱头鼠窜。我军即占领敌指挥所。李明瑞军长命令部队两边出击,不到两小时,全歼韩德勤师。师长韩德勤被俘时混在俘虏营里,扮成伙夫逃出了根据地。敌十九路军集中兵力突围。这一仗取得歼敌5000余人,获缴各种枪支4000多支的重大战果。这一仗打出了军威,获总部嘉奖,又经军团长彭德怀批准,全军换上了新的装备。在这一系列战斗中,我没有直接参加,主要负责看管俘虏和清点缴获的枪支弹药,做俘虏的政治思想工作,给俘虏宣传党的政策,宣传红军官兵平等,宣讲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说红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队伍,欢迎他们留下参加红军,不愿意的发给回乡路费。通过我们做思想工作,扩大了红军影响,受到俘虏们的欢迎。他们普遍反映,红军是文明之师,仁义之师。

歼灭韩德勤师,是红七军在中央苏区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第三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

(本文原刊于《铁军风采》1999年第4期)

作者简介:

黄荣(1911~  )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原名黄树荣。广西巴马人。壮族。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凤山县苏维埃政府军事科员,东凤农民赤卫军连长。同年12月11日参加百色起义。1931年随红七军主力进入中央苏区后,参加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任红三、红五军团电台报务主任,红四方面军二局队长,中央军委二局科长,新四军二师通讯大队长兼政委,新四军军部通讯总队副总队长,华东通讯学校校长,华东电信工程学校校长兼政委,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局长兼上海电信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广西省交通厅厅长,中共广西省委交通部部长,广西机械工业厅厅长、交通指挥部主任、工交办公室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委,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至第三届政协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第六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著有《往事回顾——我的七十年革命生涯》等书和《深切怀念韦拔群同志》、《百色起义光照千秋》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