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作竞争与地方政府间合作

合作竞争与地方政府间合作

【摘要】:本部分分析《蓝区规划》和各地市的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表7—1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的产业发展规划续前表资料来源: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七市的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第四节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各地蓝色经济区规划为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从上至下都是政府的行为,由山东省提出规划,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再上报国务院,之后再得到国务院的批复。以国务院的批复和公开为标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正式实施,山东省接下来又把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落实到各个地方政府,各个地方政府则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为基础,制定各地的蓝色经济区规划。本部分分析《蓝区规划》和各地市的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一、总体上看各地市之间是合作关系,但是竞争不可避免

《蓝区规划》是以山东省为单位,把整个山东半岛海域和临海市县作为规划主体区、其他地市县作为规划联动区而做出的,是凌驾于各地市县基础之上的总体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产业布局都体现了整体性特征。从空间布局上讲,该规划提出了“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一核以青岛为龙头,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这就明确了四个地市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共同发展的;两极包括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区主要涉及东营和滨州,鲁南临港产业聚集区主要是日照;三带是海岸开发保护带、近海开发保护带和远海开发保护带,其中各地市之间的关系不明显;三组团包括三个:一是青岛—潍坊—日照组团,二是烟台—威海组团,三是东营—滨州组团,各个组团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加强各地市之间的合作,共同做强做大,共同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等支撑。从产业布局上讲,该规划明确了各个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或者各地方依据自身优势或条件重点发展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各有哪些,是一种总体上的分工格局。但是,各地区之间本来都是沿海、临海城市,都具有广阔的海域和临海陆域,产业雷同,但这未必一定是竞争关系,因为一个地区的资源、生产能力有限,在不同地区共同发展可能是有效率的,但仍然会成为产业竞争的潜在条件。

二、规划中的产业雷同与产业竞争

1.《蓝区规划》中的体现

《蓝区规划》对山东省各地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了总体布局。在海洋第一产业中,现代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现代远洋渔业、滨海特色农业等都是与海洋相关的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各地海洋的自然禀赋优势。虽然各地方都在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但是发展的重点并不完全相同。

在海洋第二产业中,海洋生物、装备制造、能源矿产、工程建筑、现代海洋化工、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等,是各个地方产业发展的重点。对于海洋生物产业,规划提出要把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要把青岛打造成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对于海洋装备制造业,规划提出要把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打造成专业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对于海洋工程建筑业,规划提出要把青岛、日照、烟台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对于现代海洋化工产业,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对于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规划提出要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荣成、城阳、芝罘等一批冷链物流基地。每种产业都在不同的地区发展,当然是为了各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地区之间的竞争。

在海洋第三产业发展中,产业雷同主要体现在海洋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和涉海商务服务业。对于海洋运输物流业,规划提出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对于海洋文化旅游业,规划提出把青岛、烟台、威海等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对于涉海商务服务业,规划提出依托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软件园,大力发展软件外包,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软件出口加工基地,把青岛、烟台等地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会展城市。(www.chuimin.cn)

《蓝区规划》的产业规划是以各地已有的产业基础来做的,各地方已经形成了雷同的产业。当然,各种产业的发展遵循的是市场规律,产业集群虽然有必要也很重要,但是产业集群本身有规模的限制,也并非只能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如果在各地方产业集群规模还比较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的条件下,各地方都建设相同的产业、相同的产业集群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

2.各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体现:产业发展规划

表7—1给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内各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产业规划概况。从表7—1可以看出,在每个地市的规划中,三次产业都有所发展。第一产业的发展跟自然条件有关系,而且海洋渔业只要临海、沿海就能够发展,关键是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各地市的规划中都提到了海洋装备制造业,并且基本上都把海洋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还有5个地市提出把现代海洋化工作为重点发展的海洋工业和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所有地市都提出了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和滨海旅游业的规划。在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中,所有地市都提出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产业的规划。作为地区发展规划,每个地方只要能够发展、有条件发展、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都可以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但是如果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话,这样就会使得每个地方的产业规划没有特色,各地区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够,结果可能就是每个产业在各个地市遍地开花,不能形成产业集群,至少是不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难以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

表7—1   蓝色经济区内各地市的产业发展规划

续前表

资料来源: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七市的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从地方政府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看,这种产业规划雷同、产业发展相似的结果就是,各地区之间的产业相互竞争,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合作关系。比如,山东每个临海、沿海地区都建设有港口,既有很大的港口,如青岛、日照和烟台港,也有比较小的港口,如东营港和滨州港。各个港口都在大力发展,竞争业务量,结果每个港口都无法得到满足,限制了港口业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升级和发展,这是典型的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