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是有意识的人通过研究工具与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现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制造与使用,延长了人的思维器官,扩大了人的智力功能,使社会科学研究获得了一种强大的物化了的智力活动手段。上述介绍的工具书的三个特征,既是由社会科学工具书的材料内容决定的,也是由社会科学工具书的使用目的决定的。......
2024-10-13
社会科学研究与其他科学研究一样,需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种社会历史条件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参照系。人们在研究社会科学的时候,并不是随心所欲地研究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进行研究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研究创造。所谓社会历史条件,就是指人们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创造活动时所遇到的一切现成的社会要素的总和。社会历史条件包括什么?恩格斯认为,在人们自己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创造的时候所遇到的前提和条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8]。广义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每一历史时代的人们所遇到的现成的生产力,对于人们研究社会科学的作用具有决定的意义。在各种不同的生产力状况下,人们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大不相同。同生产力相联系的生产关系,也制约着人们研究社会科学的活动,不同的生产关系给人们提供的研究社会科学条件是不同的,在同一生产关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其作用的发挥也不相同。在政治条件中,政治制度特别是国家对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制约最为明显。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大不相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了自己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开始了自觉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时代,这就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较多的机会。精神条件包括范围很广,恩格斯认为“人们头脑中的传统”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精神传统有进步的和落后的区别,它们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前者起激励、鼓舞的作用,后者起阻碍、束缚作用。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人民的、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也重视对于落后传统的批评和克服。落后的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但是由于它只是消极的,所以一定要被摧毁”。[9]在精神领域中不断地破旧立新,对于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重大的意义。
1.社会科学研究中参照系的具体认识
相对论已经证明,物质的特性是相对参照系而存在的,同一事物,同一问题,如果放入不同的参照系中,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系统论中,系统与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系统在宏观、微观两个方面的无限性说明,科学活动的成效直接与参照系的选择有关。社会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一定的参照系。社会科学工作者在选择自己的研究对象时,总感到每一个客体都承受着无数其他因素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考虑世界上有其他因素对客体的影响,也就不可能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理。而如果同时考虑众多事物对客体的影响,也只能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就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遵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选择适当的参照系,将客体与这个参照系相比照,认识的客体性质才有可能显露出庐山真面目,从潜在转为现实。在这里,参照系的作用相当于过滤器,它不允许不符合观察者目的的那些信息进入系统,参照系实现了观察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必须的选择与抽象,将一定的目的以外的因素和性质全部舍去了。例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由于参照系不同,对同样事物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社会历史如何分期也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了五阶段说和三阶段说。五阶段是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三阶段是指,人的依赖关系、以物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为什么同样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以同样的历史资料为基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论呢?其主要原因在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系。五阶段说是从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的性质和经济结构来划分的,而三阶段说则是以人的发展条件和程度来划分的。
因此,具体地说,参照系是主体为确定客体的特性而选定的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范围与认识角度。它是主体把握客体的一种认识条件或认识前提。但这并不是说参照系不受客体性质的制约。不同的客体能形成新的参照系,同一客体的不同方面也能形成新的参照系,主体目的性的变异,同样能形成新的参照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主客体之间,参照系呈现出多样化的丰富多彩的面貌。
2.社会科学研究中参照系具有的重要意义
(1)参照系是认识发生的条件。作为客观的认识客体是无限的,而作为具体时代的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只能在一定的参照系,即一定的范围内对客体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过程进行认识,超越范围就难免与客观真理相违背。
(2)参照系是认识评价的基础。认识评价一般可分为真理评价、价值评价和审美评价,它们都是以其特定的参照系为基础的。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这种评判不根据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因为离开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我们对“下雨好不好”这么一个最简单的事实都无法作出正确的评判,就更谈不上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了。我们提倡集体主义、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就是选定人类整体利益为参照系,以此来对人们的个体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评判。
(3)参照系是使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工具。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新问题层出不穷,随之而发展的参照系将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新的课题,而新的目标和新的课题又激励人们去创造去开拓。
(4)参照系为新观点、新方法的萌芽提供沃土。当我们在某个参照系下没有发现时,换一个参照系说不定就会有所突破,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效果,适用于纵向层次的认识推进。社会科学的整体研究,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参照系进行的,社会科学要想发展,也必须和自然科学进行类比,从中借鉴新思想、新材料、新方法。
可见参照系是主体选定的,在自然科学中对于采用哪种标准容易趋于一致,在同行争论中常能把事物放在同一参照系中讨论。但在社会科学中,特别是与政治价值有关的学科,却要复杂得多,它不仅有真理评价问题,而且还有价值评价的问题。为此,有人要求除掉“价值”的污染而纯化科学。这种想法貌似科学,实则不然,让社会科学家像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对待自然那样去冷冰冰地操纵人和人类社会,只能让人不寒而栗。人们在理论上至今不能证明“科学与价值无关”,在实践中也找不到纯粹“中立”的社会科学家。既然如此,我们对参照系的选择就应该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点上,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我们建立参照系的指南。
3.社会科学选择和运用参照系的原则
(1)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社会科学是以人与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因其性质有自身显著的特点而有别于人类知识体系中其他门类的科学。由于社会关系比自然界的现象复杂得多,难以对研究客体加以严格的控制,所以,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经验材料的来源主要是从历史中获取的。也就是说,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进行的,即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的,显然,在对社会认识的过程中,历史唯物主义起了为社会科学具体的学科提供普遍方法的作用。如果在社会科学活动中,把研究客体置于一个没有历史坐标的参照系中,那么顶多只能产生写实性的描述,决不能产生科学的结论。
(2)坚持有限区域性的原则。坚持历史主义的原则是参照系的时间坐标,而坚持有限区域性原则是参照系的空间概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有限的时空中进行的,把研究客体置于一个无限区域中考察,其结论难免带有盲目性。真理再向前跨一步,也就成为谬误了。马克思在他被要求澄清对五阶段说的看法时,坚定地说:“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这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10]斯大林曾经错误地把西欧历史过程扩大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不承认历史发展的具体表现有着区域和民族的特殊性,由此造成的对中国革命进程错误的判断,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训是很深刻的。(www.chuimin.cn)
(3)坚持同构性原则,也称为异类不比原则。确立参照系是为了选定一定的参照对象,以利于在认识中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研究。为保证比较的一致性,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必须以相同事物或相同问题为参照对象,与具有同类性质的事物进行比较。否则,混淆了事物间的性质区别,则无法统一对事物的认识。
(4)坚持整体性原则。整体性是指构成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由此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通过客体有机的整体表现出来的特性。整体性原则始终要求把客体作为整体来看待,反对一切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包括人的意识在内的复杂系统,作为社会的人的特性和人的社会特性,都为我们提供了选择参照系的广阔范围。就是在确定了系统的时空类别后,也将面临许多的困扰,把每一个变量因素都纳入参照系难免不使研究陷入困境。走出那种孤立的因果分离的机械论模式就是现代系统论。一般系统论告诉我们:一方面,物质的一种特性(系统功能),仅存在于整体这一参照系中,离开了整体,各个部分的功能便无以发挥;另一方面,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同其单独的子系统和元素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不能简单地把它看成是所包含的各个要素的总和。所以,我们在确立认识的参照系时就必须树立整体的观念。我们在观察事物的属性时,必须将事物放在一个整体的参照系中加以全面、完整地分析,以了解事物各方面的属性,从而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根本属性,认识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2]《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页。
[5]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7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78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有关社会科学学导论的文章
因为社会科学研究是有意识的人通过研究工具与社会现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现代,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制造与使用,延长了人的思维器官,扩大了人的智力功能,使社会科学研究获得了一种强大的物化了的智力活动手段。上述介绍的工具书的三个特征,既是由社会科学工具书的材料内容决定的,也是由社会科学工具书的使用目的决定的。......
2024-10-13
其次,课题负责人提出课题论证报告一式若干份,经有关领导批准后送交科研管理部门。最后,由科学研究管理部门将审批确定的课题通知课题负责人,并签订课题协议或合同书。科学研究管理部门接到课题组提交的课......
2024-10-14
由于社会科学本身及其外部条件的变化,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趋势。在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科学家所表述的是要把人类意识“从机械文明造成的物质主义中解放出来”。在社会发展中人们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生产力的发展。......
2024-10-13
在这一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和更为广泛的运用。这使得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成为一种巨大的社会需求,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并产生了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思潮和流派。近百年间社会科学正是在这动荡不安、充满矛盾与斗争的背景中发展的。......
2024-10-13
缺乏社会科学及其他具体科学这块土壤,哲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哲学对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主要是指哲学从世界观与方法论层面对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积极作用。......
2024-10-13
因此,有必要首先对整个科学及其体系结构作一个简要说明。《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是所有科学中最大的部类,它的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科学加在一起约有两千多门学科。......
2024-10-13
它把社会科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种概念,认为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方面的科学。还有的学者认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有的学科类属界限也很难划清,既可视为人文科学,又可视为社会科学。综上所述,“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复杂关系具有历史的渊源。......
2024-10-13
但社会科学家的成长,是社会科学家自身的努力与外部环境提供良好条件所作用的结果。从国外来看,美国十分重视社会科学家的作用。同时,图书资料的完备也是社会科学家成长的重要因素。影响社会科学家成长的个人因素,或者说成长为社会科学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2024-1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