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通过学科竞赛再升级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通过学科竞赛再升级

【摘要】:本文对学科竞赛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关系、作用及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考察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学风状况与学科竞赛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形式各样的竞赛活动能有效引领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在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以及学习的行为意志力之间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趋向和心理氛围。

加强学科竞赛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

郭灿灿

摘 要:大学生学科竞赛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创新教育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学科竞赛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关系、作用及学科竞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结合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学科竞赛 大学生创新素质

学科竞赛是在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为途径,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学科竞赛主要侧重于考察参赛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和思维亮点,是一条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如何组织好各类竞赛,如何在促进这项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使其在学生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等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学科竞赛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素质,是指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基本品质或素养。创新素质是现代人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是21世纪人才素质的核心。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举办学科竞赛的初衷正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意识。从一定角度来讲,可以说是溯本同源、目的一致。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学科竞赛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的积极继承和扬弃,采取水平充实和垂直充实相结合、因材施教、量力而行、适当超前,既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又重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的教育教学行为,在高校理工科的学生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学风建设角度来说,学科竞赛促进了学院整体学风建设。通过考察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学风状况与学科竞赛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形式各样的竞赛活动能有效引领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在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以及学习的行为意志力之间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趋向和心理氛围。从校园文化方面来讲,学科竞赛所倡导的创新文化赋予了校园文化的新内涵,从而在校园生活中融入更多的创新性,营造浓厚的学习创新氛围。

二、学科竞赛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各级各类竞赛的快速发展和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学科竞赛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离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1.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要组织好学科竞赛,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学科竞赛不是各院系固定的工作任务,不属于正常教学范畴,一般没有一套长效完善的管理制度,缺乏专门的学科竞赛领导小组或是缺乏各个院系之间的连接机制,因此不利于宏观层面的组织协调,学科竞赛工作很难高效有序开展。

2.竞赛延续性有待加强

学科竞赛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具有连续性,需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竞赛前搞突击战术、临时战术,没有练在平时,没有当作日常基础工作来抓,没有建立长期准备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科竞赛高质量的延续开展。竞赛成绩不理想,教师、学生参与竞赛情绪低落,疲于应付,还会给学校带来极端的负面影响。

3.物质保障有待于提高

学科竞赛的物质基础包括竞赛场所、竞赛经费、竞赛设施和环境等。随着学科竞赛的发展完善,学校和院系对其资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但物质条件的“供”与“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矛盾。缺乏足够的科研硬件条件,如实验经费、实践场所等仍然是竞赛活动高效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同时,在获奖人员的奖励措施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的奖励力度。

三、构建完善的学科竞赛体系

学院现有专业均是开设时间不长的理科专业,办学经历相对较短、学科力量较弱、知识更新快、课程难度大、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高,这些特征都是目前学院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通过摸索和总结,学院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在大力推动课程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学科竞赛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www.chuimin.cn)

1.组建学科竞赛管理体系,从制度上提供保证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是学科竞赛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的关键环节,系统化、高效率的组织管理体系是竞赛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只有学校相关管理机构的完善,才能把学科竞赛组织协调起来,才能充分挖掘竞赛的内在潜力和影响力,相反,没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学科竞赛的组织开展将会是一盘散沙。鉴于其重要性,在制度保障方面,学院成立了学科竞赛委员会及各单项学科竞赛委员会,并指定了专业教师负责相关领域的学科竞赛。学院在学科竞赛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办法措施,如《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实践创新基地管理办法》、《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等,进一步规范学科竞赛的开展。在激励机制方面,学院专门设立了学科竞赛奖学金,用于表彰在学科竞赛活动和科研成果、科技创新、学术论文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和集体;学校每年也举办学科竞赛表彰大会,表彰学科竞赛中的先进分子、集体,使学科竞赛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

2.整合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配置属于经济学范畴,在资源稀缺的今天,人们必须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对于学科竞赛同样也是如此。一方面是人力资源。领导重视,学院要求全体专业教师要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吸收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巩固和深化专业思想,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学院层面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科技知识讲座,定期发布通报,将相关学科最新科技态势介绍给学生。师生互动,形成鼓励学生参与的良好氛围,在科研项目中,教师担任顾问,吸收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室工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竞赛活动做好实践准备,通过老师带动和影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当中。另一方面是实验教学资源。高校扩招后,实验室设备,实验室建设已是实践教学的“瓶颈”,学院克服困难,整合实验室资源,提出“面向学生的专业实验室”并对学生开放;还专门组织了一批专业骨干教师,依托学院力量,成立了“三大实训基地”,即计算机创新基地、数学建模基地、化学实习基地,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基本覆盖到了全部学生。

3.加强宣传,创立品牌

学生既是参与竞赛的主体,也是竞赛的受益者。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向学生宣传学科竞赛的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科竞赛活动中去。2009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UMCM),我校数学建模队荣获3个国家一等奖,7个国家二等奖以及12个省级奖。其中国家奖总量位居全省高校和全国农林高校首位,理学院学生作为我校参赛代表队的一支骨干力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院树立“以科技竞赛为契机,推动创新能力及教学质量提高”的理念,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创新型品牌学科竞赛活动;激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发挥品牌的示范、辐射作用;延展科技竞赛平台的宽度和深度,引导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努力进取的良好氛围。

四、结束语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行之有效的途径。同时,学科竞赛是一项长远的工作,需要用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需要用时间来沉淀、升华。

参考文献:

[1]韦玮.试析学科竞赛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5(3):86~88.

[2]陈红.新时期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探微[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3):157~159.

[3]孙景芳.依托学科竞赛,拓展第二课堂,促进学风建设[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3):16~18.

[4]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5,8:37~38.

[5]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6]陈立章,黄圣生,彭红等.抓好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62~63.

[7]陈天虹,文献民,葛龙威,易雯.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结构竞赛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