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日本父母教孩子责任,订责合同,分工合作

日本父母教孩子责任,订责合同,分工合作

【摘要】:在家庭中,日本父母经常和孩子订立责任合同,双方有明确的分工,如果谁没有遵守责任合同,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时间一长,孩子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义务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日本父母从小就通过与孩子订立责任合同的方式,让他们参加家务劳动,通过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其实,父母与孩子签订“合同”只是一种形式,贵在引导。

家务劳动上,中国父母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怕耽误孩子学习或者担心孩子受累,所以包办代替;一是看到孩子做不好家务的时候,大声责备。这两者皆不可取,其实做家务也是一种技能,与其他学习一样,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有技巧。

中国古语有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日本有这样的一句教育口号:“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仔细想来,这两句话蕴含着相似的家庭教育理念。

日本父母用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认为,家务劳动不应该是临时性的,抑或是救火式的,只有长期的有规律的家务劳动,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义务感。在家庭中,日本父母经常和孩子订立责任合同,双方有明确的分工,如果谁没有遵守责任合同,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时间一长,孩子对家庭乃至社会的义务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

卢蕊在日企上班,她工作顺利,待遇也还不错。可是,她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儿,起因是她的宝贝女儿佳佳。佳佳今年12岁,刚刚小学毕业。以前,卢蕊从不舍得让女儿做一点点家务,因为她怕耽误女儿的学习,因此不管多忙多累,她都会将家务揽在自己身上。

暑假了,佳佳轻松极了,她既不用再学习,也不用做家务。卢蕊却累坏了,她白天要上班,晚上回来还要给女儿做饭、洗衣服,此外,她还要整理女儿白天在家里制造的垃圾。看到妈妈忙这忙那,佳佳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妈妈,我帮你吧”。

随后发生了一件事,令卢蕊非常伤心。那天,早晨起床以后,她感觉头昏昏沉沉的,有一点发烧的迹象,但是为了不让女儿饿着,她坚持为女儿做了早饭才赶去上班。一天下来,她的情况并未有所好转。晚上下班以后,卢蕊回到家里,她看到客厅里女儿吃完零食后胡乱扔的零食袋子,走进厨房,女儿早晨吃剩下的饭菜依然在那儿摆着,再一走进女儿的房间,床上胡乱放着换洗下来的衣服,而此时,佳佳正稳稳地坐在电脑跟前上网。

看到这种情况,卢蕊心中的火气顿时冒了出来。她想不通,为什么女儿这么大了还不知道帮她分担家务,难道是她以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

第二天,卢蕊满情愁绪地走进公司。看到她脸色不好,眉头紧皱,日本女同事爱田美莎走到她跟前,问她是否遇到了什么难题。卢蕊好似找到了倾诉对象一般,将女儿的事情告诉这位日本妈妈。说实在话,卢蕊很想知道日本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于是,美莎将自己的育儿之道告诉了卢蕊。原来,美莎的儿子也是小学刚毕业,暑假期间一直宅在家里,但是美莎并没有遇到卢蕊这样的情况。她跟儿子订立了一份劳动合同,合同里明文规定,谁具体做什么,不做的那个人将会受到惩罚。为了提高儿子的积极性,美莎根据儿子劳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完成质量的好坏进行不同的奖励。因此,她每次回到家里,看到的都是一个整齐的家。

听完美莎的话以后,卢蕊心动了,她想:“或许,我也可以像美莎那样,跟女儿签订一份责任合同。”

心动不如行动。当天晚上吃完晚饭以后,卢蕊就回房间草拟合同去了。半个小时之后,她走进佳佳的房间,将写好的合同放在女儿面前。佳佳拿起来一看,原来是妈妈要跟她签一份劳动责任合同,内容是这样的:(www.chuimin.cn)

甲方是妈妈,乙方是佳佳。暑假期间,佳佳自己洗衣服、整理自己房间、自己叠被,由于这些事情都是佳佳的分内事,都应由佳佳一人完成。

买早点、洗碗、拖地等“公共事务”,完成以后,根据完成质量的好坏、劳动的态度、自觉性等各项标准给予相应的奖励。比如,买3次早点,带佳佳去一次公园;洗5次碗,送佳佳一本喜欢的书;拖一周的地,由佳佳来挑选一件喜欢的东西。至于其他的劳动内容,视情况而定。

看完合同以后,佳佳兴奋地说:“妈妈,是不是只要我洗5次碗,你就会把那本《汤姆·索亚历险记》买给我?”

“当然了,妈妈说话算话,但是佳佳也要说话算话啊。”知道这份合同引起了女儿的兴趣,卢蕊心里非常高兴。

事实证明,卢蕊的做法是明智的。自从她跟女儿签订了劳动责任合同以后,佳佳变得比以前懂事多了,不仅变得勤快了,而且越来越关心家里的事情。看到女儿的变化,卢蕊开心极了,因为她知道,即便女儿以后住校,也不用担心她的自理能力了。

国内的许多父母会说:“孩子还小,等以后他们长大了知道该做什么就可以了,现在没必要对他们要求太高。”说这种话的父母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的责任感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倘若父母凡事都包办代替,希望孩子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变得富有责任感,那是不可能的。

日本的思想家福泽渝吉曾经说过:“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事实上,日本人也确实这么做了。日本父母从小就通过与孩子订立责任合同的方式,让他们参加家务劳动,通过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承担责任的能力。

其实,父母与孩子签订“合同”只是一种形式,贵在引导。另外,父母在草拟合同的时候,要找准孩子的需求点,与此同时,还要把握孩子做家务劳动的适应度。倘若孩子在此之前从没做过家务,让他一下子做许多难度高的家务,那么这个合同肯定执行不下去。因此,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制定适合孩子年龄的劳动责任合同。

父母在与孩子订立责任合同的时候,最好不要将金钱作为报酬,否则,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我劳动了就得给我钱”、“不给钱我就不劳动”的观念。如此一来,孩子就会把金钱当成唯一的驱动力。

倘若父母非要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自我管理、自我照顾,也并非不可行。在孩子获得劳动报酬之后,要让他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从而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变成对他的理解教育,使他树立勤俭节约、珍惜金钱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