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经济学基础:产业的含义和分类

经济学基础:产业的含义和分类

【摘要】:第一节产业的含义与分类研究产业经济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产业的含义。18世纪60年代,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蒸汽机的推广应用促使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出现。产业革命以前,英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

第一节 产业的含义与分类

研究产业经济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产业的含义。产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现象,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产业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理论研究领域有不尽相同的含义。产业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是研究产业经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的含义

(一)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在远古时代,生产工具极其原始,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只能过着群居生活。他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狩猎(野兽等)和采集(野果等)几乎是他们所有的生产活动,没有社会分工,不存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产业无从谈起。随着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缓慢发展,人类的生产工具有了逐步的改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逐步的提高。人类狩猎野兽和采集野果的数量在增多,他们开始饲养未吃完的野兽和开始种植未吃完的野果的种子。这时,农业从人类的狩猎和采集活动中分离出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出现了重大转折,社会分工开始出现。农业成为那时人类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又相继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的新石器时代,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公社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奴隶社会初期,商业逐渐从农业、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一时期,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逐渐形成,商业开始独立出来。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实际上已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18世纪60年代,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的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从此,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逐渐取代了农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接着在20世纪初又爆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表现在铁路、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社会分工也进一步向深度发展,表现为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和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马克思曾经从物质生产的角度阐明社会分工有三种形式: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按照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三次社会大分工分离出来的农业、工业、商业等大类为一般的分工;将农业进一步细分为种植业、种养业、畜牧业,或将工业细分为冶炼、钢铁、石油、化工、机器制造,或将商业细分为零售业、批发业、对外贸易等行业,均为特殊的分工。即将农业、工业、商业内部细分出来的各行业再进行细分下去,叫做特殊的分工;而企业、工厂内部的具体分工就叫做个别的分工。

可见,产业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表现形式,一般分工是特殊分工的基础。

(二)产业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在石器时代之前,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直接取自自然的天然工具,工具水平相当落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还没有社会分工。在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经过加工和制作的生产工具,生产力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的工种开始出现,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产业部门。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金属制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金属冶炼、工具制作成了新的产业部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业部门又独立出来,形成了又一新的产业部门;同时,手工业部门也出现了分工不断深化的现象,制盐、制酒、丝绸、棉纺等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细分产业。在机器时代,机器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人类新的生产工具。机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发展。1733年“飞梭”织布机和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使棉纺织业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这些工作机器的发明引致机械师瓦特试制成功蒸汽机。蒸汽机的推广应用促使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出现。

20世纪初,以钢铁、铁路、石油、化学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又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产生了一批新的产业部门。

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掀起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高潮,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使各产业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新的产业部门大量涌现出来。

可见,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相关链接】英国产业革命的影响

1.社会经济后果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英国产业革命,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基本完成。其主要标志是以使用机器生产为基础的近代工厂,取代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家庭手工业和手工工场,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统治地位。作为英国当时最主要工业部门的纺织工业,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工厂制度占据了优势。由于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手工工场工人,因此,机器大工业在纺织工业中已树立了统治地位。在产业革命中才兴起的冶金工业、煤炭工业、机器制造业等,更是建筑在机器大生产的基础上。英国产业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开始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从手工生产进入了机器生产。

2.社会面貌

产业革命的发展,使英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革命以前,英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产业革命过程中,伦敦地区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工业的重心越来越向北部地区转移,兰开夏成了棉织工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首的新工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博尔顿、普雷斯顿等新兴工业城市蓬勃地成长起来。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1770年曼彻斯特只有1万居民,1821年达到18.7万人,而到1841年竟达35.3万人。英国全国人口在1750年约为700万人,经过100年,到1850年猛增到2750万人,增加近3倍。

3.阶级结构

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的人数和经济势力不断增长,他们不仅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且通过1831年议会改革,在议会中也占据了大多数席位,取得了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统治权。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和运输业中的工人已达200万人。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一方面使大量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又使大量妇女和儿童加入到工人队伍。1839年英国的42万工厂工人中,妇女占24.2万人,18岁以下的青童工占19.3万人。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和廉价女工、童工的使用,使工人的工资不断下降。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贫困化的加深,他们的团结和斗争日益加强。

4.经济面貌

产业革命使英国的经济面貌和地位发生了深刻变化。产业革命使英国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1770~1840年的70年中,英国工人的每个工作日的生产率平均提高了20倍。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1840年,英国工业生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45%,而法国占12%,美国占11%。英国不仅是当时最富有的国家,而且成为世界各国的商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成为英国的原料供应地。1801~1850年间,英国的出口额增加了6倍,并掌握了世界贸易总额的20%。当时英国生产的棉织品的80%销售到国外,而所消费的棉花又全部依靠进口。英国不仅是世界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而且也是工业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者。19世纪上半期,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确立后,在对外经济政策上就逐步从保护关税政策过渡到了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一方面使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在世界得以传播,另一方面也为英国进一步大规模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

资料来源:http://gljx.sdut.edu.cn/newshi/shownews.asp?newsid=175

(三)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在今天的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的这一特点也同样存在。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对产业的定义进行界定,即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既不是某一企业的某些经济活动或所有活动,也不是指部分企业的某些或所有经济活动,而是指具有某种同一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总和。

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甚至一两个企业(例如在单独垄断和双头垄断的市场条件下)的同类经济活动所组成;一个企业也往往不只是从事某项单一经济活动而可能从事包括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即跨行业)经营。例如,把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直接依赖自然的农作物栽培和牲畜饲养等生产活动称为农业;把采取自然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半成品等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生产活动称为工业。这些产业的生产活动各自都有其共同的属性或特征,例如农业的共同特征就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

第一,从需求角度来说,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

第二,从供应角度来说,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产业应该具有的活动是专指具有经济性质(即为一定的经济目标服务)的各项活动,不包括政治、社会等活动。同时,产业应该具有的经济活动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特征的所有经济活动,而不是某些经济活动或部门经济活动。

(四)产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产业作为经济单位,它既不属于宏观经济所指的国民经济,也不属于微观经济所指的企业经济活动或居民消费行为,而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宏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的总量,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国际收支货币发行量、通胀、失业、经济增长率,等等,以及总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

微观经济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例如,企业如何利用有限资源,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或家庭如何利用有限的收入购买商品和服务,以获取最大的满足。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与产业之间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等。

(五)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历史阶段,社会分工以一般分工为主导形式。这种分工形式只能将人类的生产活动分成比较简单的大类,例如农业、工业等,形成产业的第一层次。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特殊分工成为主导形式。这种特殊的分工在第一层次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细分,例如将工业细分为基础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业种,这些大类下的业种构成产业的第二个层次。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产业不断出现,特殊分工的主导形式不断复杂化。这种特殊分工在第二层次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例如将制造业细分为食品、纺织、造纸、化工、制药、冶金、机械等业种,形成产业的第三层次。这样,产业还可以继续细分下去,直至不能再分为止。

(六)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

产业在文学作品中常指家产或财产。在经济理论研究中,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的内涵不断充实和丰富,外延则不断扩展。

在重农学派流行时期,由于手工业依附于农业,尚未形成独立的经济活动,产业主要是指农业。

在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后,工业的发展对每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主要是指工业,而且产业常常等同于工业。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而且,服务业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许多新兴服务部门,例如商业、运输业、邮政、家政、咨询、金融、贸易、航运、信息等。这时,产业的含义也在扩展,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再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各产业。

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产业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也包括流通领域的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部门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也包括非物质资料部门(服务、信息、知识等)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不仅包括生产部门,也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甚至文化教育等部门。

二、产业的分类方法

产业分类,是指人们为了满足不同需要而根据产业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将企业的各种不同的经济活动分成不同的集合,所以,产业研究和分析目的不同,产业的分类方法也就有所不同。最常见、最常用的产业一般分类方法如下:

(一)关联方式分类法

关联方式分类法,是指将具有某种相同或相似关联方式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它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关联方式分为多种分类法。

1.技术关联分类法

技术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

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这一类产业的企业必须在产品的主要生产技术或制作工艺上具有相似的特点。相当多的企业经济活动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产业均具有各自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

2.原料关联分类法

原料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

这种分类要求产业具有相同的原材料,例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业、木材业、卷烟业;或具有相类似的原材料,例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工业等;或具有性能相似的其他投入物,例如电力煤气、供水等;或活动对象相类似的产业,例如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等。

3.用途关联分类法

用途关联分类法,是指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商品用途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集合的分类方法。

这类行业的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例如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料业、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等。

4.方向关联分类法

方向关联分类法,是指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产业间的关联方向包括单向关联、双向关联和环向关联。单向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双向关联包括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其中纵向关联是指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纵向关联,横向关联是指侧向关联的横向关联;环向关联包括单环关联、双环关联和多环关联。因此,按照这种关联方向对产业进行分类,可以有如下多种产业:单向关联产业、前向关联产业、后向关联产业、侧向关联产业、双向关联产业、纵向关联产业、横向关联产业、环向关联产业、单环关联产业、双环关联产业和多环关联产业,等等。

5.战略关联分类法

战略关联分类法,是指按照在一国产业政策中的不同战略地位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按照不同战略地位划分的产业主要有:

(1)主导产业。根据罗斯托的阐述,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他认为,所谓主导产业,应同时具备如下三个特征: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引入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形成持续高速的增长率;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主导产业的这三个特征是有机整体,缺任何一个特征都不可成为主导产业。这类产业往往既对其他产业起着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着支撑作用。

(2)先导产业。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起着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

(3)支柱产业。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这类产业往往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支撑作用,但不一定能起到引导作用;同时,往往由先导产业发展壮大,达到较大产业规模以后就成为了支柱产业,或先成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既起引导作用又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主导产业,然后再发展成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不再起引导作用而只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

(4)重点产业。它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重点产业的概念比较含糊,缺乏科学性。它可以包括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先行产业、瓶颈产业、基础产业,等等。

(5)先行产业。其内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先行产业是指根据产业结构发展的内在规律或自然规律必须先行发展以免阻碍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这类产业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另一类先行产业是指根据国民经济战略规划的需要人为地确定必须先行发展以带动和引导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即先导产业。广义的先行产业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关联方式分类法是最常见的产业分类方法。除上面几种关联方式分类法外它还可以按其他关联方式进行划分,这里就不一一进行介绍了。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

他在1935年所著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及其分类依据。他认为,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初级生产阶段上,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第二阶段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纺织、钢铁及机器等制造业迅速崛起和发展;第三阶段开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包括商业、旅游、运输、贸易、娱乐、文化艺术、教育、科研、保健和政府的活动中。欧、美、澳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率先进入第三阶段。费歇尔将处于第一发展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发展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发展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但是,费歇尔没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继承费歇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开拓了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他于1940年发表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那时起,三次产业分类的理论很快被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所接受,并首先正式应用于这两国的政府统计中。随后,三次产业分类法很快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这种分类方法从深层次反映了社会分工深化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成为目前研究产业结构理论的一个最主要的分类方法,并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由于费歇尔和克拉克在研究三次产业分类法中所作出的贡献,两人一起被公认为三次产业分类法的创始人。

三次产业分类虽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但各国在实际应用上的具体划分标准还不完全一致,与费歇尔原先的分类依据也有较大差异。今天,三次产业分类法更多地以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标准将全部经济活动划为三大类,即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一次产业,将加工取自自然界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二次产业,将从第一、二次产业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衍生出来的非物质生产部门划为第三次产业。根据这一划分标准,第一次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一般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和林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和矿业、建筑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第三产业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包括运输业、通信业、仓储业、商业贸易、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饮食业、文化、教育、科学、新闻、传播、公共行政、国防、娱乐、生活服务等。

虽然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经济理论分析工具,并成为最主要的产业分类法之一,为经济学界和许多政府部门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这种分类法的缺陷就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首先,有些产业的归类尚存在争议。例如,第二次产业的采掘业和矿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是直接依赖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进行的生产活动,并且在自然资源所在地进行,按理应该划入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的煤气、电力、供水等产业归入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似乎均有道理。其次,第三次产业的内容过于繁杂,难于科学地总结它们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来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第三产业的不同行业差别悬殊,可以包括最简单的修鞋、补衫到最复杂的航天、科研;可以包括从技术要求最为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理发业、餐馆业等,到技术要求最为繁杂的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如信息业、生物工程等;也可以包括从企业商贸部门到公共行政事业单位和国防部门。这种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探讨一种新的更适合的产业分类法已成为产业理论界的一项迫切任务。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实用性,三次产业分类法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和产业研究部门仍广泛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三)国家标准分类法

国家标准分类法,是指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

这种分类法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它是由一国或一地的政府或其技术标准管理部门编制和颁布,而不是由个人或产业研究机构自己编制的,因而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征;

第二,它是一国或一地的国家标准,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

第三,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统一统计口径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地制定产业政策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第四,它具有特殊性,它是针对一国或一地的具体实际编制的,只适用于该国或该地的产业分类,其他国家只能参考和借鉴;

第五,它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能够较好地反映该国或该地的产业发展和变化情况,也比较能适应其产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各自的国家标准分类法。例如,美国于1972年也编制和颁布了它的国家标准分类法。美国的分类法设有7位数字的编码。第一位数字代表产业部门,前两位数字代表产品类,共99种主要类,然后再层层细分,一直细分到7位数字,共分为7500种不同的产品类型。英国编制的国家标准分类法有27个主要产业种类,181个产业分类。

中国也有自己的对产业进行科学分类的国家标准,即由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它把中国全部的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的小类。这16个门类依次是:

A.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含5个大类);

B.采掘业(含7个大类);

C.制造业(含30个大类);

D.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含3个大类);

E.建筑业(含3个大类);

F.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业(含2个大类);(www.chuimin.cn)

G.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含9个大类);

H.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含6个大类);

I.金融、保险业(含2个大类);

J.房地产业(含3个大类);

K.社会服务业(含9个大类);

L.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含3个大类);

M.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含3个大类);

N.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含2个大类);

O.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含4个大类);

P.其他行业(含1个大类)。

(四)国际标准分类法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指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与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且比后者更细致。它与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相关联系,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与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例如,第一大项为第一次产业;第二至五大项为第二次产业;第六至十大项为第三次产业。因此,根据国际标准分类法所作的统计有很高的可比性,为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被广泛运用。

联合国1971年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四个层次,并规定了相应的统计编码。它先将全部经济活动分成10个大项,再将各个大项细分为若干个中项,然后将各个中项细分为若干个小项,最后将各个小项细分为若干个细项。其10个大项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业、煤气业、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和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例如,它又将第三大项“制造业”细分为9个中项,它们是:

3—1食品、饮料、烟草;

3—2纺织、服装、制革;

3—3木材与木制品;

3—4造纸与纸制品、印刷与出版;

3—5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橡胶制品、塑料制品;

3—6非金属矿产品(除石油、煤炭加工产品以外);

3—7冶金工业;

3—8金属制品、机械和工业设备;

3—9其他制造业。

同理,它还可将以上各中项继续细分下去,直至细项为止。

(五)两大部类分类法

两大部类分类法,是指马克思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剖析所采用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根据产品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实物形成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部类,即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划归第I部类,将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划归第Ⅱ部类;在价值形成上将社会总产品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大部分。

马克思说:“社会的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分成两大部类:

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或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

在这两个部类中,每个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

两大部类分类法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他利用这种分类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怎样使社会总产品既实现价值补偿又实现实物补偿等问题,深入地分析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所以,在这一方面两大部类分类的提出和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果将两大部类分类法运用于产业结构的分析,则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1)它没能涵盖所有产业,不利于对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这种分类法只包括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如商业、运输业等均没有包括在内。这样,运用两大部类分类法来分析产业经济问题就很不全面。

(2)许多商品难于归类,给产业经济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大部分商品都具有多种用途,既可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又可用于消费资料的生产。这些商品很难归属到第I部类或第Ⅱ部类,因为归属到任何一个部类都有道理。这在实际运用中会出现在划分范围上的重复问题,给产业经济的分析研究带来不便。

(3)这种分类法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非常繁杂,只研究两个部类的结构变化无法从深层次揭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不能达到产业经济研究的预期目的。

(4)这种分类法在方法上与其他分类法相差甚远,分析口径不统一,而且不够细化,其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这给经济统计工作带来不便。在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它更难适应经济分析工作的需要。

所以,在产业经济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中,两大部类分类法较少被运用。但是,它在这方面的局限性是由它的目的性决定的。也就是说,它是主要被用来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因此,它在用于产业经济研究中存在一些局限性是正常的。

(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是指将经济活动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

其中,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轻工业包括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印刷、家具、制革等工业部门;重工业包括冶炼、钢铁、煤炭、电力、石油、化工、机械等工业部门。

这种分类法具有直观、简便、易行的特点。它在研究和安排工业化发展进程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研究重化工工业化进程。

这种分类法来源于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国家曾被广泛应用。在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曾长期使用它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最主要的产业分类工具。农轻重分类法也是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是对两大部类的改进和提高,比两大部类分类法应用更加广泛。到今天,不但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应用它,资本主义国家和许多国际组织也常常使用它。

尽管如此,它也和两大部类分类法一样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1)它仍然是针对物质生产领域的,没有涵盖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利于对产业经济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2)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轻重界线越来越模糊,相当多的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难于归类到哪一部门。

(3)农轻重分类法也不够细分,一方面很难从深层次揭示农轻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难于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这都给产业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带来困难。

由于农轻重分类法存在这些方面的局限性,它只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不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高度化,农轻重分类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少。

(七)生产要素分类法

生产要素分类法,是指按照劳动、资本、知识等生产要素的比重或对各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对产业进行分类的方法。

任何种类的经济活动都要投入一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资本、劳动、知识等。由于不同种类的产品其原料构成不同、技术要求不同、特征不同、性能不同,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比重也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的产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也不同。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资本、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活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所占的比重较大的产业。例如,纺织、制革、服装、食品、零售、餐饮等产业都属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知识的有机构成水平较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水平较高,产品物化劳动所占比重较大的产业。例如,交通、钢铁、机械、石油化学等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

知识密集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知识的依赖程度大,即知识含量高、脑力劳动所占比重比较大的产业。这里的“知识”是指广义的知识,包括技术等在内。例如,航天、生物、高分子材料、信息、电子计算机等都属这种类型的产业。

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例如,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就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越大则说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另外,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即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过渡,最后过渡到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这有利于一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生产要素分类法也有它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1)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2)技术进步越快,知识老化也越快。原来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随着知识的老化,也会变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八)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除了上述产业一般的分类方法外,还有如下一些特殊的产业分类方法:

1.四次产业分类法

它是在原有三次产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基础上增加一项产业即第四产业的产业分类方法。

到目前为止,四次产业分类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提出的四次产业分类法,即把所有经济活动部门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波拉特四次产业分类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

另一种观点是由中国的王树林提出的四次产业分类法。他主编的《2l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一书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王树林认为,第三产业属于物质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而第四产业则属于精神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他认为第四产业的内容应该包括这几种行业,即:科学研究行业、信息服务行业、咨询服务行业、新闻出版行业、广播电视电影行业、文化行业、民间公证行业、法律服务行业。

2.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它是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夕阳产业、衰退产业、淘汰产业等。

由于划分产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很多,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只能是大概的划分。

3.生产流程分类法

它是根据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划分产业的一种方法。生产流程处于前头工序的产业为上游产业,处于后头工序的产业为下游产业,处于前头工序与后头工序之间的产业为中游产业。

4.霍夫曼分类法

它是由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对工业化过程进行分析和考察时运用的一种分类方法。他出于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需要把产业分成三类,即: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

其中,消费资料工业包括纺织业、制鞋业、服装业、食品业、家具业等;资本资料工业包括冶金及金属制品业、一般机械工业、运输机械业、化学工业等;其他产业包括木材加工业、造纸工业、橡胶工业、印刷工业等。

5.钱纳里一泰勒分类法

这是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泰勒在考察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和原因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

初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着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包括食品、纺织、皮革等;中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包括非金属矿工业、橡胶工业、木材与木材加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等;后期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后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包括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品等。

除了以上介绍过的产业分类法以外,在实际应用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分类法。

例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运用的MPS分类法,即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分类法,把物质生产领域分成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五大产业领域;又如“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使用的生产结构分类法,将日本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如下七类:基础材料产业、加工组装产业、生活消费品产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分析和研究产业经济的目的不同,其划分方法也不同,每一种划分方法都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